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墓主簡介:馬王堆漢墓是中國西漢初期長沙國丞相、侯利倉及其家屬的墓。位於湖南長沙東郊。共3座。1972年發掘馬王堆一號墓,一號墓墓主應是利倉妻子,下葬年代在文帝十二年以後數年至十幾年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馬王堆一號墓木棺槨
  • 墓主:利倉妻子
  • 墓口:墓口長19.5米、寬17.8米,深16米
  • 數目:四棺一槨
基本資料,文物簡介,T型帛畫,朱地彩繪棺,黑地彩繪棺,
蠟像還原蠟像還原

基本資料

馬王堆一號墓女屍年齡約50歲,全身裹殮衣被20層。經解剖檢驗,外形、內臟器官均保存完整,這在世界屍體保存記錄中十分罕見,當因墓室密封,形成恆溫、恆濕、缺氧、無菌地下環境所致。
墓口:馬王堆一號墓墓口長19.5米、寬17.8米,深16米。
棺槨:棺槨用巨大的木板製成,置於墓底正中。槨室上下四周塞滿木炭和白膏泥,上面層層填土夯實。
一號墓非衣通高2.05米,以每尺0.23米換算為8.9尺,約等於9尺,兩側臂高為通高的1/3,即3尺,通高和臂高相加也為1丈2尺。
馬王堆一號墓棺壁厚度近似4寸、5寸和6寸,令人想到《禮記·喪大記》所述“君大棺八寸,屬六寸,[木卑]四寸;上大夫大棺八寸,屬六寸;下大夫大棺六寸,屬四寸;士棺六寸”這種以棺槨厚度象徵墓主身份的制度。但如果考慮到漢占筮尺使用的可能,這些數據背後很可能還有另一層意義。有關占筮尺的記載原見於《淮南子》,雖在今本《淮南子》中已不存,但仍保存於宋《事林廣記》。占筮尺為官尺的1.1倍或1.2倍長,分為財、病、離、義、官、劫、害、吉(或本)8個刻度,其中1、4、5、8,即“財”、“義”、“官”和“吉(或本)”為吉星,其它為凶星。(注)官尺長為0.23m的占筮尺長為0.23×1.1,即0.253m,等分8份,每份為0.0316m。據此,馬王堆一號墓棺和槨的壁厚可以重新換算如下:
這就說明,除槨室上層底板為占筮尺7寸,屬凶星“害”,內棺左右側板為占筮尺3寸,屬凶星“離”之外,馬王堆一號墓棺及槨的壁厚的絕大部分尺寸均在《淮南子》所記述的占筮尺的吉星位置。它們與《禮記·檀弓》“有子曰:‘夫子制於中都,四寸之棺,五寸之槨,以斯知不欲速朽也’”記載的數據相符。有子說,“以斯知不欲速朽也”應是因為四寸和五寸均為吉星,這也說明《禮記·檀弓》的數據很有可能是占筮尺數據。
數目:四棺一槨;
內棺:內棺還飾絨圈錦,棺蓋上覆蓋帛畫一幅。
隨葬品:馬王堆一號墓有記錄隨葬品種類數量的“遣策”竹簡,馬王堆漢墓一號墓出土的絲織衣物,為家蠶絲織造,數量大,品種多,工藝高超,尤以絨圈錦最為珍貴,代表漢初紡織最高水平。
圖片:還原蠟像

文物簡介

T型帛畫

西漢。出殯時張舉的一種銘旌,長205厘米,上端寬92厘米,製作精美、色彩鮮艷、線條流暢,充分反映了漢初繪畫藝術的風格和成就,而且以神話與現實、想像與寫實交織而成的詭異絢爛場景為構圖,極具文化內涵,為我國現存最早的描寫西漢當時現實生活的大型作品。1972年湖南長沙馬王堆1號幕出土。現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朱地彩繪棺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朱地彩繪棺朱地彩繪棺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長230厘米,寬92厘米,通高89厘米
朱地彩繪棺為馬王堆一號漢墓木槨中出土的四層木棺中的第三層,棺為梓木,通體內外髹朱漆。
外壁在朱漆上用青綠、粉褐、藕褐、赤褐、黃白等明亮的顏色,繪出龍虎相鬥、雙鹿騰雲、雙龍穿壁,以及仙人、雲氣、仙鹿等,整幅畫面充滿海外仙山與神仙洞府神迷迷離的氣氛,並以此表達吉祥升仙的主題。

黑地彩繪棺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年)
黑地彩繪棺黑地彩繪棺
1972年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
長2.56米,寬1.18米,通高1.14米
黑地彩繪棺為馬王堆一號漢墓木槨中出土的四層木棺中的第二層,棺為梓木材質。
棺內塗朱漆,右側板內壁中上部的朱漆面上,有黑漆勾出的奔馬和人,筆畫草率,勉強成形。
棺的外表,以黑漆為地,彩繪奔放的流雲,以及仙人、神怪、禽獸,構成一個奇幻的仙境。
雲紋的輪廓線顯著高起,這是漢代新興的堆漆裝飾技法,立體感強,具有浮雕的藝術效果。
仙人遊樂、騎鶴持棗、怪神狩獵……好一個“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飲玉泉飢食棗”的世外桃源,其為棺右側場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