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竹壩岩棺群

荊竹壩岩棺群

荊竹壩岩棺群,位於重慶市巫溪縣白鹿鎮香樹村2社,是中國西南地區戰國至漢代懸棺葬墓群。

荊竹壩岩棺群現存岩棺棺木24具,棺木為偶數成組排列擱置在岩壁狹窄而綿長平台狀的石墩上。上面岩石突出,形成天然岩檐,使棺木免遭日曬雨淋。尚存完整棺木15具,為整木挖鑿而成,製作粗糙,整底、整蓋,蓋身子母榫扣合,橫切面近似成方形,棺頭內凹成擋板,蓋身頭尾兩端各鑿有拳頭大小圓形孔洞,下鋪成石塊。荊竹壩岩棺群是迄今所知懸棺葬中時代最早,保存集中,保存數量較多的重要墓葬現象,是研究巴楚文化交融及古代少數民族族屬葬制的實物資料,鮮明的地區特色廣泛地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

2013年5月3日,荊竹壩岩棺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竹壩岩棺群
  • 地理位置:重慶市巫溪縣白鹿鎮香樹村2社
  • 所處時代:戰國至漢
  • 保護級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7-0643-2-127
  • 批准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歷史沿革,遺址特點,文物遺存,歷史文化,文物價值,保護措施,旅遊信息,

歷史沿革

1980年7月,四川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的師生在荊竹壩進行了一次實地探索。同年8月,四川大學岩葬科研小組的專家取下了離地面最低的一具棺槨,編為18號。

遺址特點

荊竹壩岩棺群分布在大寧河支流東溪河荊竹峽西岸懸崖絕壁之上,崖壁東西走向高出河面100~140米。荊竹壩岩棺群現存棺木24具,分布在山崖與河道平行的天然岩石層理縫隙中,其中21具放在同一岩石層理中,首尾相接,另2具擱置在其下的另一條岩隙內。這24座基本上為兩棺一組或偶數多棺成組放置。保存較為完整的棺木15具,為整木挖鑿而成,製作粗糙,整底、整蓋,蓋身子母榫扣合,橫切面近似成方形,棺頭內凹成擋板,蓋身頭尾兩端各鑿有拳頭大小圓形孔洞,下鋪成石塊。其中最大一具棺木長約3米,高近1.5米,裡面套有一具稍小棺木,是岩棺葬中特殊的外槨內棺形制。

文物遺存

1980年8月,取下離地面最低的一具棺槨有隨葬物有銅帶釣兩件,長短各一,長的八厘米。短的三點五厘米,兩釣象蛇頭,鈕似桃形,全釣呈琵琶狀。一隻銅手鐲。根據製作技術、式樣以及銅質的分析,專家們認為,屬西漢之物。
1988年,荊竹壩岩棺群發掘出一把木劍。長50.2厘米,寬4.1厘米,重0.09千克,劍身與劍鞘由整塊杉木挖鑿而成。出土時,劍體保存完整,1990年經四川省文物鑑定專家組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屬戰國至西漢時期的遺物。

歷史文化

  • 未解之謎
古人因何原因,用何手段把這些沉重的木棺擱放到離河面300多米的岩縫中,尚是未解之謎。

文物價值

荊竹壩岩棺群是國內迄今所知懸棺葬中年代較早,保存集中數量較多的懸棺群,是天然縫隙式懸棺葬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古代懸棺葬俗的珍貴實物資料,具有鮮明的地區和民族特色,以及重要的科研價值。

保護措施

2013年5月3日,荊竹壩岩棺群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荊竹壩岩棺群保護範圍:東至漢風神谷沿東溪河向東外擴200米;南至棺木岩南側流水溝;西至棺木岩檐後100米(沿550米等高線);北至棺木岩北檐後100米。
荊竹壩岩棺群建設控制地帶:東至保護範圍東界外擴200米;南至保護範圍南界外擴100米;西至棺木岩檐後100米(沿580米等高線);北至保護範圍北界外擴100米。

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荊竹壩岩棺群位於重慶市巫溪縣白鹿鎮香樹村2社。
荊竹壩岩棺葬墓群
  • 交通信息
荊竹壩岩棺群距巫溪縣人民政府大約29千米,開車前往大約需要50分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