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補益
- 拼音:bǔ yì
- 注音:ㄅㄨˇ ㄧˋ
- 英文:benefit
漢語詞語
基本信息
引證解釋
中醫用語
意義
分類
注意事項
- 補益藥不適用於有實邪的病證,因能“閉門留寇”加重病情。
- 補血滋陰藥性多滋膩,因滋膩礙胃、導致氣滯、宜與理氣健脾藥同用。
- 補氣助陽藥多甘溫辛燥,易耗陰液,凡陰虛火旺者不宜用。
- 脾胃虛弱者、應加健脾益胃藥同用、增進脾胃功能,使虛者受補。
補益藥方
【成份】人參30克,白朮30克,白茯苓30克,當歸30克,川芎30克,白芍藥30克,熟地黃30克,炙甘草30克。
【主治】氣血兩虛證。面色蒼白或萎黃,頭暈耳眩,四肢倦怠,氣短懶言,心悸怔忡,飲食減少,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或虛大無力。(本方常用於病後虛弱、各種慢性病,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等屬氣血兩虛者。)
【成份】人參3克,黃芪6克,白朮6克,炙甘草2克,當歸3克,川芎2克,白芍藥3克,熟地黃3克,川續斷3克,糯米6克,黃芩3克,砂仁1.5克。
【主治】氣血虛弱所致的墮胎、滑胎。胎動不安,或屢有墮胎宿疾,面色淡白,倦怠乏力,不思飲食,舌淡苔薄白,脈滑無力。
【成份】蛤蚧1對,苦杏仁12g,炙甘草9g,人參12g,雲苓15g,川貝12g,桑白皮12g,知母12g。
【主治】久咳氣喘,痰稠色黃,或咳吐膿血,胸中煩熱,身體日漸消瘦,或面目浮腫,脈浮虛,或日久成為肺癆。
【組成】熟地8~50克、山藥6克、枸杞6克、山茱萸3克、炙草5克、肉桂4克、杜仲6克、制附子7克。
【主治】腎陽不足,腰痛腰酸,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脈沉細。
【用法】水煎服。
【功效】:溫補腎陽。
【方解】:熟地、山藥、山萸、枸杞培補腎陰;肉桂、附子溫養腎陽、炙甘草補中益氣,杜仲強壯益精。共湊溫補腎陽之效。
【臨床套用】:本方辯證要點是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氣祛神疲、畏寒肢冷、陽萎、滑精、腰酸膝軟、舌淡苔白、脈沉細;各氣短者加人參、白朮;火不曖土、泄瀉腹痛者宜加炮姜、肉豆寇;若血虛血滯、加當歸。
【出處】《景岳全書》
【分類】補益劑-補陰
【組成】熟地(9-30克) 山藥(6克) 枸杞子(6克) 炙甘草(3克) 茯苓(4.5克) 山茱萸(3-6克,畏酸者少用之)
【功用】補益腎陰。
【主治】真陰不足證。腰酸遺泄,盜汗,口燥咽乾,口渴欲飲,舌尖紅,脈細數。
【用法】以水二盅,煎至七分,食遠服。
【加減】如肺熱而煩者,加麥冬6克;血滯者,加丹皮6克;心熱而躁者,加玄參6克;脾熱易飢者,加芍藥6克;腎熱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6克;血熱妄動者,加生地6~9克;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6克;上實下虛者,加牛膝6克以導之;血虛而燥滯者,加當歸6克。
【成份】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
【主治】1.溫熱、暑熱,耗氣傷陰證。汗多神疲,體倦乏力,氣短懶言,咽乾口渴,舌乾紅少苦,脈虛數。 2.久咳傷肺,氣陰兩虛證。乾咳少痰,短氣自汗,口乾舌燥,脈虛細。
【成份】蓮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人參1000克,炙甘草1000克,白朮1000克,山藥1000克。
【主治】脾虛濕盛證。飲食不化,胸脘痞悶,腸鳴泄瀉,四肢乏力,形體消瘦,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膩,脈虛緩。(本方常用於慢性胃腸炎、貧血、慢性支氣管炎、慢性腎炎以及婦女帶下病等屬脾虛濕盛者。)
【成份】黃芪30克,當歸6克。
【主治】血虛陽浮發熱證。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亦治婦人經期、產後血虛發熱頭痛;或瘡瘍潰後,久不癒合者。(本方可用於婦人經期、產後發熱等屬血虛陽浮者,以及各種貧血、過敏性紫癜等屬血虛氣弱者。)
【組成】石斛30g、人參120g、山藥45g、茯苓120g、甘草30g、地黃60g、麥冬60g等。
【主治】用於肝腎兩虧,陰虛火旺,內障目暗,視物昏花。
【功能】:滋陰補腎,清肝明目。
【用法與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6g,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