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上去完整的不一定是真實的

表面看上去完整的不一定是真實的

《表面看上去完整的不一定是真實的》是藝術家趙一淺於2015年創作的油畫藝術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表面看上去完整的不一定是真實的》
  • 作者:趙一淺
  • 創作年代:2015
  • 分類:當代藝術
  • 尺寸: 270×180cm
  • 材質:布面油畫
  • 藝術風格:綜合材料繪畫
藝術賞析,創作背景,藝術家簡介,外部評價,

藝術賞析

趙一淺在作品《表面看上去完整的不一定是真實的》(2015)中聚焦某些經過歲月甄別的不平凡的老照片,老照片既是當時瞬間形象活動的定格,又記錄了與之相關的事件內容,以及涉及與事件關聯問題的討論和爭論。可以說,趙一淺的作品顛覆了該照片原意,通過對照片的修改及繪畫形式的縮減,形成了既非此又非彼的“第三種繪畫”——熟悉的陌生感的繪畫。他的繪畫如此主觀解讀,無疑包含或暗示或隱喻的內涵——作為舞台的記憶,作為舞台的圖像,作為舞台的時間,都在人們的心目中緩慢地消失。趙一淺以這樣的繪畫方式讓它們不再是隱秘的、被壓抑的、晦澀的東西,而是可見的,涵蓋敘事、事件和個人信息的形象這幅畫充分反映了“事實”與“理解”的辯證關係,既觸及到美國70年代社會的司法問題,又呈現繪畫本身的視覺想像。類似這樣的方法也在他另一幅作品《我們平靜著,平靜著,平靜著》和《巴爾蒂斯的拾穗者》(2015)得到印證——反思日常經驗,反思視覺經驗,以揭示畫面隱藏的深意。
  • 1
    《表面看上去完整的不一定是真實的》細節圖
  • 1
    《表面看上去完整的不一定是真實的》細節圖
  • 1
    《表面看上去完整的不一定是真實的》細節圖
  • 1
    展覽海報

創作背景

事實上,這幅作品的故事是源自一張有趣攝影,即70年代的美國發生了一個重大刑事案件,由於目擊證人害怕遭受報復,不敢直面攝影鏡頭,他們採用以這樣背朝鏡頭的方式來了一張集體合影。於是趙一淺根據這一頗有言說故事的照片來進行繪畫創作,但他決非是客觀的再現,而是對之主觀修改。除了保留與照片一致的神秘背影的人物形態,畫家剔除了照片中其餘的東西,完全以大海來覆蓋或替換,背影人物面朝大海,遠方雷電劃破天空。他把整個畫面處理成充滿懷舊和憂鬱的灰色調,他們似乎在瀰漫著詭異或不安的氣氛中觀海與冥思。然而,倘若仔細觀察這幅畫的細節,就會發現它顯露出不符合視覺邏輯的形式,三排人物的最後一排站立的男性要高於中間一排坐著的女性,而中間一排坐著的女性又要高於前排坐著的女性。他們凝視無邊的大海完全是一排(人)擋住一排(人)的視線,再現了一種非常真實的“荒誕感”。

藝術家簡介

趙一淺,男,1982年出生於遼寧瀋陽,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當代藝術家,油畫藝術家,雕塑藝術家,現生活工作於上海。其代表作品有:NEW IDOL,人物,寓言,Living Room,Deja-vu 一個看似熟悉的地方等。

外部評價

黃 篤(策展人、批評家)
與70後一代繪畫的“殘酷”形象所表現的焦躁不安的主題相比,80後一代畫家趙一淺的繪畫則表達的是平淡而詩意的形象,顯示80後一代繪畫渴望衝破“殘酷”形象的束縛,走向自然、率真和內心的自由心態。像趙一淺這樣生於1982年的年輕畫家,正好成長和沉浸在去政治化的消費時代,早已沒有了70後藝術受歷史和理想主義薰陶的困惑和焦慮,他的成長經歷深受80年代改革開放之初經濟市場化以及文化市民化的影響。這就不難理解趙一淺的繪畫專注日常之物的緣故,尤其是他在兒時與父親相處時對鐘錶的記憶幾乎難以忘懷。對畫家而言,各種各樣的物像附著的記憶,蘊涵了或多或少的個人往事和文化痕跡。於是,他把這些浸透記憶的日常物像(故事、時間、空間、事件和形象),經過個人對形象的解碼和再編碼,形成了一種“微情感”的繪畫形式,一種新的繪畫微敘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