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假設(behavioral assumption)是2020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經濟學名詞,出自《經濟學名詞》第一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行為假設
- 外文名:behavioral assumption
- 所屬學科:經濟學
- 公布時間:2020年
行為假設(behavioral assumption)是2020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經濟學名詞,出自《經濟學名詞》第一版。
行為假設(behavioral assumption)是2020年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經濟學名詞,出自《經濟學名詞》第一版。定義所有經濟理論的一部分,即關於人類動機方式的設定。1出處《經濟學名詞》第一版。...
性善論”、“性惡論”和“流水人性論”。術語介紹 經濟人是人性假設之一。假設人的行為以“理性”為特徵。認為人本質上是利己的,只追求經濟利益,並按經濟原則進行活動。人的行為建立在邏輯判斷和最優決策判斷基礎上,是完全理性的。自亞當·斯密提出以來,古典經濟學和科學管理理論均以此人性假設為基礎。
道格拉斯·麥克雷戈(Douglas McGregor),美國行為科學家。在擔任安第奧克學院院長期間,提出了管理人的理論。理論內容 人性假設:X理論 vs. Y理論 傳統觀點(X理論):大多數人生性都是懶惰的,他們儘可能地逃避工作。大多數人都缺乏進取心和責任心,不願對人和事負責,沒有什麼雄心壯志,不喜歡負責任,寧可被領導。大...
為了研究及實踐的方便,我們把人的行為簡單分為四種情況,一個人一個行為發生,必然有原因與結果,即使有時是無意識的行為,也是在人的潛意識作用下的結果,人的行為發生可分為四種(善因,惡果),(惡因,善果),(善因,善果),(惡因,惡果)。這就是H人假論,也稱之為人性假設――H理論。影響因素 1、欲望...
“多維博弈人性假設”是G管理模式(G-Management System)創始人郭鹹綱提出的。多維博弈人性假設是在總結傳統人性假設的基礎上提出的全新的人性假設理論。多維博弈人性假設認為,管理行為人具有多維需求,會根據管理環境的實際情況來調整自己的行為,從而形成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間的互動。換言之,管理行為人會根據環境的變化...
行為原理 行為原理(Principles of Behavior),美國赫爾著。美國阿普爾頓世紀出版社1943年出版。是赫爾闡述其假設-演繹行為主義理論體系的代表性著作。共20章。提出13條假設、15條推論和一系列公式、符號、圖式構成的複雜的行為主義概念體系。尤以學習理論在心理學史上影響最大。
《轉型期我國企業慈善行為研究基於馬克思主義人性假設》是2016年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趙如。內容簡介 《轉型期我國企業慈善行為研究 基於馬克思人性假設》是研究轉型時期我國企業慈善行為的學術專著。《轉型期我國企業慈善行為研究 基於馬克思人性假設》研究了國內外企業慈善行為的演變歷程和踐行現狀,系統分析...
“社會人”假設是西方現代管理學關於人性假設的一種。它認為物質利益對於調動人們的生產積極性只有次要意義,而良好的人際關係在這方面起決定性的作用。它是由霍桑實驗的主持者梅奧提出的。實驗結論 他通過該項實驗得出下列結論:(1) 人是“社會人”,除物質條件影響人的生產積極性之外,還有社會、心理因素。(2) ...
1、經濟人假設是指每個人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 2、經濟人假設是指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的最大化,它是個體行為的基本動機.理性選擇假設是指個人在選定目標後對達成目標的各種行動方案根據成本和收益作出選擇 3、所謂經濟人假設是指作為個體,無論處於什麼地位,其人的本質是一致的,即以追求個人利益,滿足個人利益最...
“理性生態人”假設(Rational Eco-man)所謂“理性生態人”是生態倫理學家提出的一種新的人類行為模式,它基於對傳統“經濟人”概念的批判,要求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除了成為某一行業的專家外,還應具備與其職業活動及生活方式相關的自覺環境保護意識。隨著環境惡化和生態危機的出現,人類開始從人與自然界和諧共生的角度...
這些因素結合起來,便產生了行為意向(傾向),最終導致了行為改變。理性行為理論是一個通用模型,它提出任何因素只能通過態度和主觀準則來間接地影響使用行為,這使得人們對行為的合理產生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該理論有一個重要的隱含假設:人有完全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但是,在組織環境下,個體的行為要受到管理干預以及...
通常情況下的組織只是這種團體的形式之一。道德人假設認為人們在追求物質需要的同時,能夠承擔對組織的道德義務和責任,並且能夠以道德自律的方式進行自我治理。道德人假設和學習人假設是20世紀80年代後出現的兩種較為重要的人性假設,它們的提出說明治理學界對於人性的熟悉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個體行為 是行為科學分析研究企業組織中人們行為的基本單元。在個體行為這個層次中,行為科學主要是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兩大類問題,一類是影響個體行為的各種心理因素;另一類是關於個性的人性假說。動機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認為人的行為都是由動機引起的,而動機是由於人們本身內在的需要而產生的,能...
塞利格曼準備性假設( Seligman hypothesis of prepared- ness),解釋不同物種的個體在學習中易使某些刺激與某些反應聯繫而不易與另一些反應聯繫的學說。由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於 1970 年提出。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學說認為,有機體遇到的任何刺激都能和它發生的反應相關聯,塞利格曼稱之為“可聯合性等值”。但許多實驗證據與...
現行的行為科學管理理論主要包括以下四個問題:1、人性假設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出發點。其中各個時期、管理者對管理對象的認識可以分為六種基本類型:工具人假設;經濟人假設;社會人假設;自我實現人假設;複雜人假設;決策人假設。2、激勵理論是行為科學的核心內容,具體而言,從需要層次理論、行為改造理論、過程分析...
假設概述 決策人假設是西蒙在一系列有關決策理論的論文和著作中,構造了決策人假設。決策人”假設是把人的行為放在特定的組織背景下並充分考慮人的生理心理特點(主要是信息處理能力)來進行分析的。它不對人的活動目的及相應手段作永恆不變的先驗設定,而把目的和手段看成可在一定範圍內加以調節的變數。它的著眼點不...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Behaviorist Theory)是指運用行為主義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學習的一種心理學流派。在對動物和人類進行一系列控制較嚴密的實驗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並提出一系列有關學習的原理和規律。概念 行為主義者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他們的基本假設是:行為是學習者對環境刺激所做出的反應。他們把環境看...
從可能性上講,利他主義行為,即便是無限“硬”利他行為,只要是理性的,經濟學也可以分析。在思想史上,曾經有過由沙夫茨伯里三世伯爵(1671-1713)提出並由哈奇森(1694-1746)系統闡述的心理狀態的利他主義假說。也有少數經濟學家,如約翰·穆勒、庇古曾考慮過,如果人們都是利他主義者,經濟生活將出現什麼狀況...
假設-演繹法 假設-演繹法(hypotheticmethod),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赫爾提出的心理學研究方法。是演繹推理方法在心理學研究中的套用。具體方法是從一般原理或理論出發,依據這一理論推導出一些具體的結論,然後把這些結論套用於對具體現象的說明和解釋。參見“假設-演繹理論”。
社會人假設認為在社會上活動的員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為某一個群體的一員有所歸屬的“社會人”,是社會存在。人具有社會性的需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組織的歸屬感比經濟報酬更能激勵人的行為。“社會人 ”不僅有追求收入的動機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還需要得到友誼、安全、尊重和歸屬等。因此,“社會人...
《行為-制度-增長——基於博弈模型的分析框架及套用》的核心觀點認為,主體行為多樣化是制度存在的前提,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協調個體與群體的行為關係;通過放鬆基本行為假設、引入行為分析與構建博弈模型,並輔以組合實證方法,探究行為、制度與增長的共生演化關係,既能更深入規範地在更廣泛意義上研究制度與增長的內在關係,...
假設-演繹理論(hypotheticodeductive theory),用假設-演繹方法建立心理學體系的邏輯行為主義理論。美國心理學家赫爾受達爾文進化論思想的影響,認為有機體的適應性行為才是心理學研究的對象。因為環境所提供的刺激變數和行為反應本身都是客觀的、可以觀察的。至於影響反應發生的有機體的內部因素,雖不能直接觀察和測量...
施為假設 言語行為不僅可以敘事、指事,還可以行事,傳遞語用用意或施為用意。不管話語中的施為用意是顯性的或隱形的,凡是認為施為用意總可以通過施為句表現的觀點,就是施為假設(Sadock,1988年)。可見,持這一假設的學者認為,施為句包含或者隱含施為動詞、主語為第一人稱單數。然而,只有施為動詞假設存在以下...
然而福禍相依,正是那段不幸的遭遇反而讓艾瑞里有了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去思考問題,像個旁觀者一樣,開始重新觀察曾經構成自己日常活動的各種行為。正如前面提到的種種“為什麼”,艾瑞里突然發現很多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其實是很不可思議的。當然,不可思議是相對而言的,是相對傳統經濟學“理性人”的假設下來看的。例如...
宣洩假設是指以某種行為表達方式去釋放內驅力和緩解緊張度來減少不良傾向的構想。S.弗洛伊德認為,侵犯行為是人天生的、本能的傾向,社會的作用在於控制這種侵犯驅力的表現,使之轉化為社會可接受的行為。如通過觀看拳擊比賽、悲劇表演或參加運動比賽等,可釋放驅力,也可減少侵犯行為。後來的一些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侵犯...
行為面試法是通過要求面試對象描述其過去某個工作或者生活經歷的具體情況來了解面試對象各方面素質特徵的方法。行為面試法的基本假設是:一個人過去的行為可以預測這個人將來的行為。面試法問題 行為面試法是通過一系列問題如“這件事情發生在什麼時候?”“您當時是怎樣思考的?”“為此您採取了什麼措施來解決這個問題?
這個理論由Jones 和Davis 在1965年提出,此理論主張,當人們進行個人歸因時,就要從行為及其結果推導出行為的意圖和動機。一個人所擁有的信息越多,他對該行為所作出的推論的對應性就越高。一個行為越是異乎尋常,則觀察者對其原因推論的對應性就越大。歸因者做原因歸結時基於以下三個假設:①歸因者假設行為發出者...
阿氏的理論設計用來解釋不同的成就相關行為。如成功的爭取,成就任務的選擇與堅持等。阿氏假設,成就行為取決於成就驅力、成功預期以及誘因價值二個因素。他提出了兩種成就動機(Mach):追求成功的動機(Mas)和避免失敗的動機(Maf)。阿氏用對特定任務上成功可能性預期(Ps)與失敗可能性預期(Pf)來定義預期,...
展望理論(prospect theory)也譯作 “前景理論”,由丹尼爾·卡內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教授提出,將心理學研究套用在經濟學中,在不確定情況下的人為判斷和決策方面作出了突出貢獻。針對長期以來沿用的理性人假設,展望理論從實證研究出發,從人的心理特質、行為特徵揭示了影響選擇行為的非理性心理因素。理論概述 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