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蠟染在中國民間的套用,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中國最早的蠟染實物,見於1959年新疆民豐北大沙漠東漢遺址中出土的染藍地白花蠟染殘布片。196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考古隊在吐魯番阿斯塔那墓出土一件西涼時期(公元400年—421年)的藍地白花蠟染絹。這些散點的蠟染圖案,與唐代史料《一切經音義》中的點蠟法說法互為印證:“今謂西國有淡澀汁,點之成纈。如此方蠟點纈也。”
南朝宋范曄的《後漢書》載:“乃更為椎髻,著布衣,操作而前。”
蠟染在唐代達於鼎盛,日本正倉院保存著自中國唐朝運去的蠟染製品,蠟染的圖案富有繪畫情節和裝飾效果,表明唐代蠟染技藝的水平較高。
宋代
郭若虛在《
圖畫見聞志》中記載了唐代少數民族首領的蠟染服飾:“唐貞觀三年(629年),東蠻謝元深入朝,中書侍郎顏師古奏言:‘昔周武王治致太平,遠國歸款,周史乃集其事為《王會篇》,今聖德所及,萬國來朝,卉服鳥章,俱集蠻邸,實可圖寫貽於後,以彰懷遠之德。’上從之,乃命閻立本等圖畫之。”宋代
范成大《
桂海虞衡志》記載:“人椎髻跣足,或者木屐,衣清花斑衣。
宋代時期,因蠟質資源的稀缺與蠟染生產規模的擴大對蠟質防染劑需求增大的矛盾,以及灰纈生產成本更低所致,灰纈逐漸在中原和江南取代蠟染的位置。蠟染逐漸從中心地帶向邊遠地區,從中原和江南向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後在貴州廣為流傳。
清代張澍在《黔中記聞》中寫道:“亻革僚有斜文布,名順水斑,蓋模取鼓紋。以蠟刻板,印布者,亻革仍繼蠟頡。”
據《清平縣誌》載:“兜分紅白二色,婦人髻高重重,纏以花帶,紅則紅花(刺繡),白則白鏵(蠟染),女子戴花帽,帽邊貫以珠纓,前後相交,後拖一長幅。女子上帽下襄,均藏海巴。頭巾以對角方布為之,衣褲裙腳皆繡花”《黔南識略》也載有:“兜,婦女挽髻,束花布一條,兩端披與肩齊,衣蓋膝,刺繡於胸袖間。”
據《苗族古歌》記錄,黃平家本居江漢,由於歷史上的族群紛爭,被迫多次遷徙。在這歷史發展進程中,黃平家將蠟染工藝帶到新的定居地,古老的蠟染工藝在黃平被保留並承傳於今。
工藝特徵
蠟染技藝(黃平蠟染技藝)紋樣類型主要包括動物紋樣、植物紋樣以及幾何紋樣3種。
動物紋樣
蠟染圖案中的動物,既有生活中常見的牛羊、蝴蝶、魚類等現實存在的動物,又有革家族神話傳說中的龍、鳳凰等動物。
植物紋樣
黔東南革家族蠟染圖案中的植物紋樣,較為常見的有蘭花、桂花、芍藥、蓮花等,這些不同類型的蠟染圖案常見於革家族的日常紡織用品之中。
幾何紋樣
革家族蠟染的幾何圖案以抽象的幾何圖形作為創作題材,匠心獨運,加之幾何紋樣通常與其他紋樣進行搭配,使得幾何圖案內容更加豐富、層次更為分明。
工藝流程
工具材料
蠟染技藝(黃平蠟染技藝)製作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布料、蠟刀、蜂蠟、熔蠟器、染料等。
布料:一般用民間自織的白色土布,但也有採用機織白布、綿綢、府綢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黃平家蠟染的布料大多採用機織白布,再有就是用綿綢、府綢等,民間自織的白色土布已不多見。
蠟刀:蠟刀是一種銅片,因蠟容易冷卻凝固,銅製的畫刀便於保溫。銅刀的刀片是用兩片或多片形狀相同的薄銅片組成,每片厚度約1~2毫米,刀片與刀片之間留有一定距離,以易於蘸取存蓄蜂蠟。
蜂蠟:蠟染技藝(黃平蠟染技藝)採用的防染劑主要是蜂蠟,有時也摻和一些白蠟。蜂蠟是一種產自蜜蜂腹部蠟腺的分泌物,它不溶於水,加溫後可溶化,適合用作蠟染的防染劑。
熔蠟器:革家人熔蠟使用的是瓷碗或者鐵碗,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已有使用電熔蠟爐。
染料:革家人採用的染料以天然植物染為主,稱為藍靛。因黃平盛產藍草,每年七月開花,八月收割,把藍草葉放在坑內發酵便成為藍靛。
製作過程
點蠟
點蠟前,先要將白布平貼於表面光滑的木板或桌面上,這道程式類似於畫家將紙裱在畫板上,以便獲得平整的創作平台。接著,將蜂蠟放在陶瓷碗或金屬罐里,點燃火盆里的木炭或稻草,用其高溫將蜂蠟融化,便可用銅刀蘸蠟描繪。點蠟一般沒有固定樣式,形象多憑藉個人想像點制,因此,每一件服飾蠟染作品都不盡相同,具有不可複製性。點好蠟的布片即可等待浸染。
浸染
將點好蠟的布片放在藍靛染缸中浸泡,一般需五六天時間。浸泡後取出晾乾,反覆數次,便染成深藍色。顏色的深淺,與浸染的次數成正比關係。
去蠟
布片經過連續技術處理十多次後,再做沖洗,然後入清水煮沸,以去蠟質。這樣,經過漂洗後染出的布,未點蠟花的地方是藍色底,點過蠟花的地方即是白花圖案。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蠟染技藝(黃平蠟染技藝)因神秘怪異的抽象圖案、工序繁多的製作過程、手工製作的技術掌握以及依靠祖輩的傳承方式,這些種種因素使得革家蠟染的傳承發展之路困難重重。會畫蠟的不一定會染,會染的不一定會畫蠟,隨著老一輩藝人的老去,年輕人迫於生活在外打工,傳統工藝後繼無人,蠟染技藝(黃平蠟染技藝)面臨艱難境域。
印染品成本低,使手工的蠟染製品受到衝擊
與傳統的手工蠟染相比,印染由於不需要燃料、蜂蠟、染料、畫板、脫蠟等一系列複雜的工藝流程,不投工投勞,只需投入比白布成本高部分的市場價格就可購買到一件嶄新的印染品。許多亻革家婦女棄下已沿襲了幾千年的蠟染手工技藝,造成了亻革家蠟染技藝不斷退化和消失的主要原因。
印染品沒有裂紋,點、線形狀和大小一致
亻革家蠟染最講究的是整幅畫面沒有裂紋,而且點、線均勻。從機械印染的角度上,這迎合了亻革家婦女運用的特點,導致亻革家蠟染工藝的逐漸失傳。
懶惰的意識作祟
印染製品出現後,絕大多數亻革家婦女的思維方式也隨之懶惰起來,她們把過去的勤于思考、善於創作視為累贅,成年婦女不但沒有正視手工蠟染的珍貴性,也沒有像過去那樣來積極培養和指導後人進行點蠟繪染,而且還將蠟刀、畫板束之高閣,熱衷於印染的追求之中,最終給蠟染造成後繼無人的畸形怪圈。
傳承人物
羅文珍,貴州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平蠟染代表性傳承人。
廖朝熙,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第四批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黃平蠟染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蠟染技藝(黃平蠟染技藝)項目保護單位黃平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估合格。
社會影響
主要活動
2019年,蠟染技藝(黃平蠟染技藝)在上海、江蘇、杭州、貴陽、凱里等地進行宣傳展示活動。
2019年2月8日,蠟染技藝(黃平蠟染技藝)在
飛雲崖進行非遺展示活動。
2021年5月19日,黃平蠟染技藝在飛雲崖參加黃平縣2021年非遺旅遊季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