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蠟染文化博物館前身是省文化廳組織的“貴州蠟染文化展覽”,館舍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順府文廟。 蠟染,是我國古老的民間傳統手工繪染藝術,歷史悠久。至少在秦漢時代,西南地區的苗、瑤、布依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就已發明和掌握了蠟染技術。這一工藝技術在後世得到進一步發展,並在貴州少數民族地區被保存下來,一直流傳到今天。蠟染圖案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是中國極富特色的一株民族藝術奇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貴州蠟染文化博物館
- 外文名稱:Guizhou Museum Wax Printing Culture
- 類別:歷史博物館
- 地點:安順市前進路
- 竣工時間:文廟始建於明代洪武初年(約公元1368年)
- 開放時間:1989年
- 館藏精品:為民族、民俗、考古、工藝美術諸學種的研究
- 最佳旅遊時間:全年
簡介,參觀信息,發展歷史,館藏文物,館舍介紹,
簡介
該館前身是省文化廳組織的貴州蠟染文化展覽,曾在國內幾個城市巡迴展出,1989年移交給蠟染之鄉的安順文物部門,遂定今名,並以貴州省重點文保護單位-安順府文廟為館舍成立博物館。與安順市文物管理所合署辦公。
蠟染博物館即將搬到安順市西秀區大黔門蠟染一條街中國少數民族用品協會安順蠟染分會旁。
2017年7月建立了數字蠟染博物館。
參觀信息
貴州蠟染文化博物館位於安順市前進路。現在博物館已經移交給省里了。
發展歷史
貴州蠟染文化博物館前身是省文化廳組織的“貴州蠟染文化展覽”,館舍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順府文廟。
安順文廟又名“府學宮”,坐落於安順市東北之黌學壩,占地約8000平方米,是一座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莊嚴典雅的古建築群。 文廟始建於明代洪武初年(約公元1368年),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毀於兵燹,天啟上年(1624年)重建。後經清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幾次增建、修復,臻於完備,現存建築22處。198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廟前有一座照壁,形如巨大門屏。文廟進門處有“禮門”、“義路”,分別為垂花門。“禮門”、“義路”間,聳立一堵透雕石人、石花牆,稱“宮牆”,上方橫額書刻“宮牆數仞”四字,宮牆左側腳下,豎一塊條形石碑,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轎馬”稱為“下馬碑”。
府文廟共有四進。第一進分上下兩院。除第四進不復存在外,其餘三進基本完好。由於就坡而建,四進建築物也隨之升高。入得文廟正門至第一院落,內有半月形水池,稱為泮池。池上橫跨 一座三孔石拱小橋,第個橋孔上方嵌有石雕龍首或獅頭,各各俯視水面。在古代,凡中秀才得從石橋上過,名“游泮”。
過泮池橋,可見欞星門,那是一座頗雄壯的石雕牌坊,兩側還有稱為節孝祠和名宦祠的建築,硬山頂式。 第二進大院東西兩端,分別建一幢單間重檐歇山頂亭閣,稱“”,“尊經閣”。是祭祀時張榜公布祭孔官員名單處。今桂香閣尚存。沿九級石階上,有一座面闊五間懸山頂式建築,名“大成門”,又稱“戟門”。
大成門明間有一對大可合抱、高三米多的巨大楹柱,是整石深浮雕式盤龍石柱,柱礎石獅背馱巨龍。獅首相對,龍身騰躍,氣勢非凡。 [b]盤龍柱[/b] 第三大院,是由正殿(大成殿)、兩廡和大成門合圍而成的一座四合院。大成殿是面闊二十米、長五間歇山頂式石木結構大殿,建在兩米高的石基上。過去殿內供奉孔子、“四配”、“十二哲”牌位。
大成殿前廊為一列透雕花落地門窗。殿前明間檐下有兩根檐柱,是用兩塊巨石透雕鏤成的盤龍大柱,柱礎為石雕獅子,柱高近五米,直徑約八十厘米,工藝精湛絕倫。兩條石龍 宛如從天而降,龍身時隱時現,龍首遙相呼應,栩栩如生。柱礎石獅為雌雄二獅,雄獅足蹬繡球,雌獅懷哺幼獅,口含銅鈴。二獅背負萬鈞,昂首奮吼,形象驍猛異常。它們與大成門外的另兩根石龍柱,同被稱為“文廟四大石雕瑰寶”。 大成殿前廊檐牆處,左右開一門,第四進由此進入。院中原有“崇聖祠”已毀。
館藏文物
館藏展品304件,絕大部份為實物,從古至今,從民間至工廠,從生活用品到藝術品,從原始圖案到現代圖案,內容極為豐富。通過舉辦展覽,不僅有助於蠟染工藝開發利用,而且為民族、民俗、考古、工藝美術諸學種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館舍介紹
貴州蠟染文化博物館前身是省文化廳組織的“貴州蠟染文化展覽”,館舍為貴州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安順府文廟。
安順文廟又名“府學宮”,坐落於安順市東北之黌學壩,占地約8000平方米,是一座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莊嚴典雅的古建築群。文廟始建於明代洪武初年(約公元1368年),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毀於兵燹,天啟上年(1624年)重建。後經清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幾次增建、修復,臻於完備,現存建築22處。198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前有一座照壁
安順文廟又名“府學宮”,坐落於安順市東北之黌學壩,占地約8000平方米,是一座規模宏大、布局嚴謹、莊嚴典雅的古建築群。文廟始建於明代洪武初年(約公元1368年),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毀於兵燹,天啟上年(1624年)重建。後經清康熙七年(1668年)、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道光十七年(1837年)幾次增建、修復,臻於完備,現存建築22處。1982年,貴州省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文廟前有一座照壁
,形如巨大門屏。文廟進門處有“禮門”、“義路”,分別為垂花門。“禮門”、“義路”間,聳立一堵透雕石人、石花牆,稱“宮牆”,上方橫額書刻“宮牆數仞”四字,宮牆左側腳下,豎一塊條形石碑,刻“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在此下轎馬”稱為“下馬碑”。
府文廟共有四進。第一進分上下兩院。除第四進不復存在外,其餘三進基本完好。由於就坡而建,四進建築物也隨之升高。入得文廟正門至第一院落,內有半月形水池,稱為泮池。池上橫跨一座三孔石拱小橋,第個橋孔上方嵌有石雕龍首或獅頭,各各俯視水面。在古代,凡中秀才得從石橋上過,名“游泮”。
過泮池橋,可見欞星門,那是一座頗雄壯的石雕牌坊,兩側還有稱為節孝祠和名宦祠的建築,硬山頂式。第二進大院東西兩端,分別建一幢單間重檐歇山頂亭閣,稱“桂香閣”,“尊經閣”。是祭祀時張榜公布祭孔官員名單處。今桂香閣尚存。沿九級石階上,有一座面闊五間懸山頂式建築,名“大成門”,又稱“戟門”。
大成門明間有一對大可合抱、高三米多的巨大楹柱,是整石深浮雕式盤龍石柱,柱礎石獅背馱巨龍。獅首相對,龍身騰躍,氣勢非凡。[b]盤龍柱[/b]第三大院,是由正殿(大成殿)、兩廡和大成門合圍而成的一座四合院。大成殿是面闊二十米、長五間歇山頂式石木結構大殿,建在兩米高的石基上。過去殿內供奉孔子、“四配”、“十二哲”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