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蠄蟝)

蟾蜍(無尾目蟾蜍科兩棲動物)

蠄蟝一般指本詞條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蟾蜍,是無尾目蟾蜍科的兩棲動物,分26個屬,是蟾蜍動物的總稱。蟾蜍的體粗壯,頭寬大,口闊,嘴端圓;眼大而凸出;軀體短而寬,前肢粗壯而長,後肢粗壯而短,左右根部不相遇;全身皮膚極其粗糙,背面膚色隨季節變化,且雌、雄不同,在生殖季節,雄性背面多為黑綠色,體側有淺色的斑紋;雌性背面色較淺,瘰疣乳黃色,有時自眼後沿體側有斜行的黑色縱斑;腹面不光滑,有棕色或黑色的細花斑。

蟾蜍分布於中國各地,常見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區和平原地區。蟾蜍除生殖季節外,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喜隱蔽於泥穴、潮濕石下、水溝邊。蟾蜍因皮膚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潛伏隱蔽,夜晚及黃昏出來活動,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以甲蟲、蛾類、蝸牛等為食。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內或陸地潮濕土壤下越冬。蟾蜍大多行動緩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數時間作匍匐爬行,有危險時也會小步短距離小跳。蟾蜍為卵生動物,水中產卵,體外受精,繁殖能力較強;一年只產兩次卵,一次可產卵兩萬多枚。

蟾蜍肝可入藥,味辛、苦、甘,性涼,具有解毒散結,拔疔消腫,膽可鎮咳祛痰之功效。蟾蜍是中國傳統名貴藥材之一,是六神丸、梅花點舌丹、一粒珠等中成藥的主要原料。蟾蜍有著長壽喜財的寓意,在中國民間相信蟾蜍能夠使人發家致富,所以古時常用金、銅等金屬製作三足蟾,並且還有吉祥圖案“劉海戲蟾”。

基本介紹

生活習性,分布範圍,代表物種,花背蟾蜍,黑眶蟾蜍,紅眼蟾蜍,中國樹蟾,養殖技術,基本技術,養殖要點,養殖步驟,管理技巧,病害防治,國家規範,

生活習性

喜隱蔽於泥穴、潮濕石下、草叢內、水溝邊。皮膚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潛伏隱蔽,夜晚及黃昏出來活動。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內或陸地潮濕土壤下越冬。停止進食,以體內貯布在肝糖來維持最低的新陳代謝,到翌年氣溫回升到10~20℃時,才結束冬眠。夜間捕食、活動,以甲蟲,蛾類,蝸牛,蠅蛆等為食。人工飼養繁殖比其他蛙類容易。
蟾蜍
蟾蜍(圖2)
雄性蟾蜍接生員身上,背著許多剛剛產出的蟾蜍卵。它的責任就是保護這些蟾蜍卵不被其他捕食者吃掉。

分布範圍

蟾蜍主要分布在除了馬達加斯加玻里尼西亞兩極以外的世界各地區。(澳大利亞原來無蟾蜍,後來從其他地區引進了蟾蜍,但繁殖太快,並且有毒,因此成為了澳大利亞已知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
蟾蜍在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從春末至秋末,白天多潛伏在草叢和農作物間,或在住宅四周及旱地的石塊下、土洞中,黃昏時常在路旁、草地上爬行覓食。多行動緩慢笨拙,不善游泳,多數時間作匍匐爬行,但在有危險的時候也會小步短距離小跳(也有例外,如蟾蜍類中的雨蛙科樹蛙科叢蛙科比蛙類善跳而且靈活,滑趾蟾蜍類則可以像蛙類一樣跳躍)。
蟾蜍
蟾蜍(圖1)
1.生活在泥土中或棲居在石下或草間,夜出覓食。
2.棲息於潮濕草叢,夜間或雨後常見。捕食多種有害昆蟲和其他小動物。
1.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中及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貴州等地。
2.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地。

代表物種

花背蟾蜍

信息
詳細
參考圖
中文名
花背蟾蜍
蟾蜍
拉丁名
Bufo raddei
-
命名人
Strauch
-
形態描述
體長平均60毫米左右,雌性最大者可達80毫米;頭寬大於頭長;吻端圓,吻棱顯著,頰部向外側傾斜;鼻間距略小於眼間距,上眼瞼寬、略大於眼間距,鼓膜顯著,橢圓形。
前肢粗短;指細短,指長順序3、1、2、4,第1、3指幾等長,第4指頗短;關節下瘤不成對;外掌突大而圓,深棕色,內掌小色淺。後肢短,脛跗關節前達肩或肩後端,左右跟部不相遇,足比脛長,趾短,趾端黑色或深棕色;趾側均有緣膜,基部相連成半蹼;關節下瘤小而清晰,內跖突較大色深,外跖突很小色淺。
雄性皮膚粗糙,頭部、上眼瞼及背面密布不等大的疣粒,雌性疣粒較少,耳後腺大而扁;四肢及腹部較平滑。
雄性背面多呈橄欖黃色,有不規則的花斑,疣粒上有紅點;雌性背面淺綠色,花斑醬色,疣粒上也有紅點;頭後背正中常有淺綠色脊線,上頜緣及四肢有深棕色紋。兩性腹面均為乳白色,一般無斑點,少數有黑色分散的小斑點。雄性皮膚較粗,前肢粗壯,內側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墊,有單咽下內聲囊。
-
生態資料
白晝多匿居於草石下或土洞內,黃昏時出外尋食,冬季成群穴居在沙土中。
-
地理分布
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青海、甘肅、寧夏、陝西、山西、河北和山東等地。
-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是很可愛的癩蛤蟆,眼睛周圍有一圈黑色突起,好像帶黑眶眼鏡,所以稱之為黑眶蟾蜍。它很時髦,腳趾末端呈黑色,像是擦了黑色指甲油。身體肥胖,大小約6~7厘米。體色變異頗大,有黃棕色、黑褐色及灰黑色,有些具有不規則的棕紅色花斑。皮膚粗糙,除頭頂外全身布滿粗糙大小不等的疣粒,疣上都有黑棕色的角質刺。鼓膜大而顯著,在眼後有一對特別大的突起腺體,這是耳後線,也就是它們有名的毒腺。
蟾蜍(蠄蟝)
黑眶蟾蜍
它們廣泛分布於平地及低海拔地區,是最樂於和人類相處的兩棲類,常出現住宅附近、稻田、空地等地方。繁殖期是2月到9月,在春夏夜晚很容易在平地長有水生植物的水池內,聽到它們一長串快速的“咯咯咯咯咯咯……”叫聲,一口氣可以連續鳴叫一分鐘以上;尤其當雄蟾蜍碰到雌蟾蜍的時候,叫聲會變得更加急促。但是當雄蟾蜍被其它雄蟾蜍抱錯的時候,叫聲則變成短促而尖銳的“嘎、嘎”,好像在警告對方:“我也是公的,不要碰我。”
成體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好,在遮蔽性比較好的水池,例如荷花池,不到百平方公尺的水池,可能聚有上百隻黑眶蟾蜍。由於每晚出現的雌蟾數目不多,雄性之間的競爭很激烈,也會出現五六隻雄蟾同時抱一隻雌蟾的現象。雌蟾每次產卵數千顆,成雙地排列於長形膠質卵串中,一長串可長達8米以上。蝌蚪亦有毒,身體菱形棕黑色,尾鰭色淺散有細紋。

紅眼蟾蜍

紅眼蟾蜍是一個新的蟾蜍種類,在2010年9月發現於哥倫比亞地形陡峭的霧林地區,一度讓科學家困惑不已。它具體屬於哪個蟾蜍種類仍然是個謎,原因就在於其眼睛的顏色好似紅寶石。摩爾在上周的一份聲明中稱:“我以前從未見過長著如此醒目紅眼睛的蟾蜍。對於兩棲動物來說,這種特徵極不尋常,它的發現讓我們有機會對紅眼蟾蜍獨特進化的過程和原因了解更多。”
紅眼蟾蜍種源可從野外捕獲,也可以撈取卵塊或蜊蚪進行飼養。
在哥倫比亞地形陡峭的霧林地區發現有紅眼蟾蜍。

中國樹蟾

中國樹蟾小型細長,吻端平直向下,頭寬大於頭長。鼓膜圓而清晰。從吻端經眼睛、鼓膜到肩上方有一條深棕色眼罩。顳褶斜直明顯。背部草綠色,皮膚光滑。體側:白色略帶黃色,散布一些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腹部白色,密布扁平疣。前肢背面綠色,指端具吸盤及橫溝,指間有微蹼,掌部有小疣粒,後肢背面綠色,股部內側黃色有一些小黑點,趾端也有吸盤,趾間有半蹼。內跖突卵圓形,無外跖突。
蟾蜍(蠄蟝)
中國樹蟾

養殖技術

蟾蜍俗名癩蛤蟆,過去在農村野生蟾蜍遍布都是,一隻母蟾蜍每年可產卵3000~5000粒,經過人工飼養一年後,每隻蟾蜍可達75克左右。人工養殖蟾蜍採集中藥材是近幾年才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通過在稻田、水庫、池塘、菜園,荒地等場地養殖蟾蜍,以蟾治蟲,以蟲養蟾,“既降低養殖成本,又達到經濟、生態及社會效益的協調統一,可謂一舉多得。

基本技術

蟾蜍種源可從野外捕獲,也可以撈取卵塊或蜊蚪進行飼養。每年春末夏初,5~8月份為蟾蜍的產卵季節。在氣溫升至6~8℃時,蟾蜍即開始雌雄抱對,人工養殖時雌雄比例比3:1為宜,受精率可達90%以上。溫度在16℃時便可產卵。每次產卵量大約在5000枚左右。一般呈雙行排列在管狀膠質帶內,卵帶可長達幾米,纏繞在水生植物上。人工孵化時水溫應控制在10~30℃之間,以℃為宜。並隨時注意調節水溫。苦遇寒流或暴雨天氣,可用塑膠薄膜覆蓋。經過3~4天即可孵化出小蝌蚪。小蝌蚪生活在水中常成群向一個方向遊動。

養殖要點

蟾蜍俗稱癩蛤蟆,是一種極有藥用價值的經濟動物。蟾蜍耳後腺分泌的白色漿液叫“蟾酥”,是一種重要的中藥材,它可以治療心力衰竭、口腔炎、咽喉炎、咽喉腫痛、皮膚癌等。藥市上蟾蜍價格曾達每千克2000元以上且呈繼續上升趨勢,環境污染使野生蟾蜍越來越少,蟾蜍套用範圍日益擴大,國內外廠家對蟾酥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所以人工繁養蟾蜍、採集蟾蜍是致富的好途徑。
養殖要點
要點
詳情
養殖場的建立
蟾蜍為水陸兩棲動物,因此養殖場宜建在靠近池塘、水溝且有雜草、水源的地方,養殖場四周設圍牆,以防蟾蜍逃跑和畜禽進入。
種蟾及卵塊的收集
可先捕野生體大、健壯、無病、無傷的蟾蜍做種蟾蜍,每平方米放養種蟾蜍1~2對。雌雄比例為3:1;也可到池塘、河流收集蟾蜍卵塊,把卵塊放於水溫為10~30℃的池水中,經過3~4天即可孵化出小蟠鮮。
蟾蜍的飼養管理
剛孵化出的小蝌蚪2天內靠卵膜內殘留營養的物質生活,3天后開始攝食,人工飼養可投放米糠、麥鼓、廚房下腳料、蚯蚓蠅蛆等,每天投餌1~2次,水溫保持在16~28℃,水質要清新,水深以0.2~0.4米為宜。

養殖步驟

養殖步驟
步驟序號
步驟名稱
內容
1
建蟾蜍養殖場
場周圍設圍欄1米高。內設養殖池、產卵孵化池。面積大小以規模而定。保證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池中或池邊留空地種植草坪或蔬菜,池中適量投養水生植物。飼養黃粉蟲、蠅蛆、蚯蚓或安燈誘蟲增加餌料
2
人工繁殖蟾蜍
捕養中華大蟾蜍花背蟾蜍黑眶蟾蜍做種。成蟾在10℃產卵,每次產卵約5000粒,放孵化池中,水溫18~24℃經3~4天孵出蝌蚪,加強飼養。
3
蟾蜍放養密度
每平方米小蝌蚪2000~4000隻;20天減為500~1000隻,幼蟾蜍30~40隻。按不同發育階段分池分群飼養。
4
蟾蜍飼料配製
剛孵出的小蝌蚪5天后以熟蛋黃、水蚤等新鮮適口餌料,日餵2次。幼蟾飼餵蠅蛆、蚯蚓黃粉蟲球藻餌料。成蟾蜍食量大,可採用豆餅、糠麩、麵粉、魚粉、槐葉粉配合飼
5
蟾蜍病害防治
蟾蜍病少,主要是防止老鼠、蛇、鳥等危害。搞好圍欄、巡查,冬天將其轉移到地洞或水下泥土中安全越冬。

管理技巧

建立蟾蜍飼養場要靠近水源,四周有草,可利用池塘、水溝或田埂作為飼養池。場地四周應築圍牆,牆內留有草坪、菜地,以供蟾蜍棲息及活動。池中有水草生長,稀必適宜。另外,在棉田和稻田中也可以散養。蟾蜍的蝌蚪在孵出2~3天內開始吃食,先以卵膜為食,以後吃一些植物碎屑、水中的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蝌蚪的食物有腐殖質、豬牛糞、糠麩、蔬菜、嫩草、魚類及畜禽類、生熟廢棄物等。蝌蚪變態成幼蛙後,即以活餌為食。可以培養蚯蚓、蠅蛆等各種昆蟲,也可以用誘蟲燈誘引各種昆蟲。供蟾蜍食用。
蟾蜍(蠄蟝)
蟾蜍
蝌蚪池水深要保持在0.2~0.4米深,注意及時排水,水溫在16~28℃時為生長發育最適溫度,隨著蝌蚪的生長變大,要注意及時分池,一般經過2個月後開始變態幼蛙。幼蛙飼養要注意密度不宜過大,每平方米放養30~50隻為宜。要防止逃失和天敵侵害。在陽光強烈時,可以噴灑水以防皮膚乾燥。在秋末即要為蟾蜍準備好越冬場所,可以在飼養池的角落處堆放乾草使其越冬,北方寒冷可另建越冬溫室或越冬深水池,池水應比冰凍層大1倍為宜。

病害防治

蟾蜍病害的預防方法:
  1. 切斷傳播途徑,保持環境的清潔衛生,加強蛙類的飼養管理,是病害防治的重要原則。
  2. 定期對棲息環境消毒,禁止使用有污染的水源及飼料。
  3. 在引進種蛙前,要調查種源場是否有病情,絕不在有疫情時引種蛙。在蛙的購入、捕撈放養、轉池時,對其使用的器具、放養的環境及要放養的蛙體均要進行消毒。
  4. 對進入場內的物資、車輛、用具等,要嚴格消毒,以免帶進病原引發疾病。
  5. 保證提供營養全面、充足的飼料,不飼餵霉敗變質飼料,提供適宜的生存環境如水溫、水質等條件,提高蛙體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防止疾病的發生。
  6. 發生疫情時,要迅速更換池水,對棲息環境封鎖消毒,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疾病擴大蔓延。在治療上,要收集各方面有價值的材料,正確診斷,對症下藥。

國家規範

2020年10月,國家林草局在其官網發布《關於規範禁食野生動物分類管理範圍的通知》,對於中華蟾蜍黑眶蟾蜍等19種野生動物,《通知》規定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的養殖活動,但允許用於藥用、展示、科研等非食用性目的的養殖。另外,《通知》還要求對於這19種野生動物林草主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分類制定管理措施和養殖技術規範,加強政策指導和服務,強化日常監督管理,嚴格落實防疫檢疫相關要求。
check!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