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蛸科廣泛分布於溫帶、熱帶和寒帶海域,主要生活在大陸架海域,北極海有深海性種類,其棲居水深可達幾千米。世界蛸的主要漁場在日本的北海道沿岸和西北非沿岸。中國沿岸的經濟蛸類有短蛸、長蛸、真蛸等,短蛸和長蛸主要分布於北方沿岸;真蛸僅分布於南方沿岸,北界在舟山群島附近。
基本形態
蛸的頭部和胴部很小,而各腕甚長,全體呈蛛形,頭部兩側的眼徑較小,眼眶外有膜。頭前和口周有8隻腕,長度相近或不等。腕上一般具2行吸盤,也有的種類只具單行吸盤。雄性右側或左側第3腕莖化,腕的頂端捲成錐形或匙形,稱“端器”,司傳遞精莢至雌體的功能。無觸腕。胴部呈卵圓形,不具肉鰭。胴部腹面具漏斗。內殼退化,僅在背部殘留2個小殼針。無發光器。墨囊不發達,有的種類退化或全缺。色素細胞發達,變色適應能力很強。
生物學特性
蛸主要營底棲生活,常爬行或攀登於岩礁之間,也能憑藉漏斗噴水形成反推力而遊行,但持續的時間很短,在遊行中受風、流的影響很大。主要捕食貝類和甲殼動物十足目中的爬行亞目,也獵取十足目中的游泳亞目、底棲魚類和同類。大量捕食蛸類的有皺唇鯊、星鯊、裸胸鱔、
海鰻等。生殖洄游和越冬洄游較明顯,但移動的範圍較小,多在內灣和沿岸交配、產卵。卵分批成熟,分批產出,常產於空貝殼中或海底穴窩處。卵小,狀如飯粒,成穗地結附在一起。個體產卵量隨種類不同而有很大差異,從幾千個至十幾萬個。孵化期約需1~2個月,水溫對孵化時間的提早或推遲有較大的影響。孵化率高,一般可達70~80%。孵出的稚仔與親體的形態很相似,經一定的洄游生活階段後沉入海底,轉為底棲生活。幼蛸生長很快,半年左右可增重百倍。中小型蛸的壽命一般只有1年左右,大型蛸的壽命可達3~4年。蛸是理想的放流增殖對象,蓄養也較容易。
捕撈和利用
日本和西班牙是捕蛸最多的國家,其年漁獲量之和約占世界蛸漁獲量的70%。中國的產量不多。捕蛸的專用
漁具有蛸壺、螺殼壺、蛸釣等,拖網和定置網也可兼捕。
蛸味美, 100克鮮蛸肉中約含蛋白質15克,脂肪為5~10克,相當於其他頭足類的3~6倍。乾製品是野外考察的理想食物。此外,蛸還可作中藥材,有補血益氣、收斂生肌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