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
蛤又叫蛤蜊,有花蛤、文蛤、西施舌等諸多品種。其肉質鮮美無比,被稱為天下第一鮮、百味之冠,江蘇民間還有“吃了蛤蜊肉,百味都失靈之說。蛤蜊的營養特點是高蛋白、高微量元素、高鐵、高鈣、少脂肪。許多貝類也具有上述特點。
蛤há【釋義】[
蛤蟆](há ma)
癩蛤蟆的統稱。
蛤gé【釋義】蛤蜊,文蛤等瓣腮類軟體動物。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古沓切《韻會》葛合切,𠀤音鴿。《玉篇》蚌蛤也。《禮·月令》雀入大水為蛤。《國語注》小曰蛤,大曰蜃。《前漢·地理志》果蓏蠃蛤,食物常足。《注》似蚌而圓。《大戴禮》蚌蛤龜珠,與月盈虧。
又魁蛤。《韻會》一名復累,老服翼所化。
又文蛤。《夢溪筆談》文蛤卽吳人所食花蛤也。
又靈蛤。《酉陽雜俎》仙藥有白水靈蛤。
又萬年蛤。《飛燕外傳》眞臘夷獻萬年蛤。
又山蛤。《本草》在山石中藏蟄,似蝦蟇而大,黃色,能吞氣飮風露。
又蝦蛤,獸名。《司馬相如·上林賦》格蝦蛤,鋋猛氏。
又蛤魚,蛙名。《本草》蛙小其聲曰蛤,俗名石鴨,所謂蛤子也。《韓愈詩》蛤卽是蝦蟇,同實浪異名。
又蛤解。《揚子·方言》桂林之中,守宮大而能鳴,謂之蛤解。詳蚧字注。
又蛤蜊,見蜊字注。 《韻會》作𧊧,從蟲合聲。
種類編輯
蛤類的體型大小差異極大,小者如骨節心蛤屬(Condylocardia),長僅0.1毫米;大者如產於印度洋和太平洋的
大硨磲(Tridacna gigas),寬1.2米。
許多蛤類,包括圓蛤、嚴蛤、女神蛤和海螂可食。簾蛤科(Veneridae)的可食種類有北圓蛤 (Mercenaria mercenaria,又稱櫻桃核蛤、小頸蛤、硬殼蛤)和南圓蛤(M. campechiensis),北圓蛤長約7.5~12.5厘米;殼白色,無光澤,厚實,圓形,具明顯的同心圓紋;分布於聖羅倫斯灣至墨西哥灣一帶的
潮間帶,是大西洋沿岸最重要的食用蛤。南圓蛤長約7.5~15厘米;殼白色,重而厚實,分布於乞沙比克灣至
西印度群島一帶的潮間帶。
太平洋女神蛤(Panopea generosa)分布於從阿拉斯加至下加利福尼亞沿岸,鑽入潮灘60~90厘米深的泥中;殼白色,橢圓形,長15~20厘米;重量可達3.6公斤。大西洋女神蛤(P. bitruncata)與之相似,分布於從
北卡羅來納至墨西哥灣一帶沿岸海域。
海螂(Mya arenaria)俗稱軟殼蛤、長頸蛤、蒸蛤,為湯和雜燴的常用材料。分布於所有海洋,鑽入深10~30厘米的泥中;殼呈灰白色,卵圓形,長7.5~15厘米。
斧蛤屬(Donax)的種類也常用於肉湯和雜燴,南斧蛤(Donax variabilis)長1~2.5厘米;粉紅色、黃色、藍色、白色或淡紫色,分布於從維吉尼亞至墨西哥灣多沙的
海灘。北斧蛤(D. fossor)長1~12毫米;黃白色,有淡藍色輻射線紋;棲於長島至新澤西州開普梅(Cape May)一帶的淺水水域。
通常不作為食品的蛤類包括血蛤科(Sanguinolariidae),中韌蛤科(Mesodesmatidae),籃蛤科(Corbulidae),幫斗蛤科(Pandoridae)、色雷斯蛤科(Thraciidae)和
海筍(piddock)。肌朿蛤屬(Myalina)已滅絕,在地層對比方面十分重要。
功效
蛤蜊肉以及貝類軟體動物中,含一種具有降低血清膽固醇作用的代爾太7—膽固醇和24—亞甲基膽固醇,它們兼有抑制膽固醇在肝臟合成和加速排泄膽固醇的獨特作用,從而使體內膽固醇下降。它們的功效比常用的降膽固醇的藥物谷固醇更強。人們在食用蛤蜊和貝類食物後,常有一種清爽宜人的感覺,這對解除一些煩惱症狀無疑是有益的。中醫認為,蛤蜊肉有滋陰明目、軟堅、化痰之功效,有的貝類還有益精潤髒的作用。
適合人群
所有人都可以吃。高膽固醇、高血脂體質的人以及患有甲狀腺腫大、支氣管炎、胃病等疾病的人尤為適合。
每次3~10個(約50克左右)。
溫馨提示
蛤蜊等貝類本身極富鮮味,烹製時千萬不要再加味素,也不宜多放鹽,以免鮮味反失,貝類中的泥腸不宜食用。不要食用未熟透的貝類,以免傳染上肝炎等疾病。許多貝類是發物,有宿疾者應慎食。蛤蜊等貝類性多寒涼,故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