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庫氏硨磲體型極大,一般體長1.3米,體重200千克,最大可達300千克。貝殼略呈三角形,兩殼相等,兩側不等,前端短,約為貝殼全長的1/3。殼質極為重厚,為雙殼綱中最大型的
貝類動物。殼頂前方有一足絲孔,幼體時殼頂前方彎入部分有強的足絲伸出,但在成體時則封閉。
外韌帶棕褐色,狹長,幾占貝殼後部的全長。背緣較平;腹緣為波浪狀的屈曲。
貝殼表面白色,十分粗糙,富有光澤,具有5條強大的復瓦狀
放射肋,有與放射肋相應的肋間溝。恰似古代車輪對路面碾軋日久所產生的深深凹槽,因此而得名。生長輪脈明顯,在貝殼表面形成彎曲重迭的皺褶,在殼頂部分常被磨損。
鉸合部狹長,兩殼均有
主齒,後側齒各一個。主齒短;後側齒弱。後
閉殼肌痕近馬蹄形,位於中部。外套痕顯明。一旦完全成長,巨蛤不能完全閉合自己的外殼。
硨磲的外貌醜陋,但在海里張開貝殼時,體內的色彩卻很絢麗多彩,不但呈金黃色、孔雀藍、粉紅、翠綠、棕紅等鮮艷的顏色,而且還有形形色色的花紋和豐富的藍綠色小圓圈及美麗的彩虹色,在千姿百態的珊瑚的襯托下更顯得絢麗多彩。
棲息環境
棲息在熱帶海洋中珊瑚礁間的淺水環境裡,生活在0.5-30米水深的珊瑚礁間沙地中,用足絲附著在珊瑚礁上生活或營自由生活。
生活習性
庫氏硨磲依靠海水把浮游生物帶進體內,作為食物消化吸收。它與一種蟲黃藻有共生關係。它的外殼膜邊緣有一種特殊的叫玻璃體的結構,能夠聚合光線,使一種叫做蟲黃藻的藻類大量繁殖,而蟲黃藻又可以為硨磲提供一部分養料。這種蛤——藻的特殊關係稱為互惠共生。
硨磲為濾食性貝類,用鰓濾食海水中的浮游生物。攝食時依靠纖毛的擺動,形成水流,使海水從進水孔流入,由鰓濾出其所能攝食的浮游生物,通過唇瓣和口等器官將其轉入消化道中,其餘海水則從出水孔被噴出體外。
分布範圍
分布於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日本、吉里巴斯、馬來西亞、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緬甸、帛琉、巴布亞紐幾內亞、菲律賓、索羅門群島、泰國、吐瓦魯。
可能滅絕:斐濟、新喀里多尼亞、北馬里亞納群島、中國台灣、萬那杜。
引進:美國。
繁殖方式
庫氏硨磲在夏季繁殖。雌雄同體,雄性先熟,在生殖腺發育過程中,精巢先發育成熟,隨後卵巢開始發育並直至成熟,最終性成熟的硨磲體內同時具有發育成熟的精巢和卵巢。硨磲繁殖時存在殼的收縮和張開現象,繁殖時貝殼的每一次收縮或張開都是一次排放精卵的過程。為避免自體受精的情況出現,硨磲繁殖時先排放精子,經過短暫的時間間隔後再排放卵子。排放卵子的數量可達上億粒。每年大約長5厘米,幼時生長較快,壽命也很長,據說可以活到幾百年。
亞種分化
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種群現狀
該物種生長緩慢,種群數量少。導致易危的原因主要是環境惡化,棲息地破壞,海區環境污染嚴重,嚴重破壞了硨磲的生存條件。也因為過度捕撈。(IUCN)2018年評估,在中國台灣分布的種群,可能已經滅絕。
保護級別
主要價值
硨磲的閉殼肌鮮食味美可口,有較高營養價值,其閉殼肌厚實強大,切片曬乾後為名貴海味之一,稱為蚵筋,在國際市場上供不應求,價格昂貴。
硨磲所產生的珠為蚵珠,色澤差些,比不上珍珠,但可藥用,作鎮靜劑和眼藥的原料,也可開發為美容的原料。
貝殼大可作容器或燒石灰,也可作為雕刻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