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鎮(黑龍江省雞西市虎林市下轄鎮)

虎頭鎮(黑龍江省雞西市虎林市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虎頭鎮位於黑龍江省雞西市虎林市東部65公里處,西通慶豐農場,東連珍寶島鄉,與俄羅斯伊曼市隔江相望,全鎮國土面積960.17平方公里,總人口13000人,轄下10個行政村,境內有市屬四場,月牙良種場、奶牛場、林場和漁場,1998年,被國家正式批准為省級旅遊經濟貿易開發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虎頭鎮
  • 外文名稱:Hutou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黑龍江省雞西市
  • 電話區號:0467
  • 面積:960.17平方公里
  • 人口:1.3萬
  • 著名景點關帝廟虎頭要塞虎頭風景名勝區
鎮區概況,歷史沿革,社會經濟,地理概況,旅遊資源,經濟規劃,

鎮區概況

烏蘇里江盛產大馬哈魚,馳名中外。鎮辦工業有農機修配廠、白灰廠、磚廠等。全鎮共轄虎頭、大王家、飛機場、黃泥河、朱德山、宏原、富路、半站、衛疆、月牙泡等10個村。1992年末全鎮總人口683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08人。鎮政府駐地虎頭村

歷史沿革

歷史上,虎頭原屬內地。遠古時就有赫哲族先民於沿江及山林中捕魚、狩獵、採集山產品,過著不定居生活。至清初稱尼滿河,後叫呢嗎口。
鹹豐九年(1859年)稱卡倫屯。鹹豐十年(1860年)中俄不平等的《北京條約》簽訂後,江東伊曼隨約割給俄國,才成為邊境。宣統元年(1909)設治時為呢嗎廳址。宣統二年(1910)呢嗎口原稱謂不妥,改稱虎林,派廳撫民同知到任,為虎林廳址。始在廳址劃城基,拉街道。山東、河北、安東的漢族人不斷來闖關東進行定居,逐漸形成了以漢族人為主居住的地方。
1912年改民國元年仍為廳址。1913年改廳為縣,稱縣城。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日本帝國主義侵入虎頭,成立偽滿縣政權,並將此地視為“國境第一線”。1936年9月林虎線鐵路通至縣城。1938年7月1日縣公署遷往安樂鎮,虎林縣城改稱虎頭,為村建制。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蘇聯紅軍解放虎頭。同年9月底,在蘇軍的主持下建立了治安維持會。當年年底東北人民自治軍合江軍區虎林獨立團第六連來此駐防,成立了臨江區公所。
1947年11月開始反奸清算,進行土地改革運動。清算了地主、富農的財產,平分了土地,廣大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實現了千百年來貧苦農民夢寐以求的“耕者有其田”的願望;1948年5月1日建立了臨江區人民政府,使人民政權更加穩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1956年改稱友好鄉,並於當年實現了農業集體所有制,開展了轟轟烈烈的社會主義建設,各項事業取得了極大了發展;1958年建成人民公社。不久,隨之場、社合併,虎頭為國營八五一農場場部;1962年場、社分家改成虎頭森林經營局;1966年恢復虎頭區;1966年—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給虎頭的社會、文化、經濟等各方面都帶來了極大的破壞,政府陷入癱瘓狀態,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甚至出現了倒退;1984年3月7日撤區建鎮,改為虎頭鎮,轄內10個行政村;1996年1月,原新興鄉併入虎頭,行政村增至17個;2000年行政村撤併,17個行政村又重新並為10個。並設有邊防檢查站。為虎林邊境貿易口岸。

社會經濟

虎頭鎮位於虎林市東部,坐落於美麗的烏蘇里江畔,與俄羅斯隔江相望。
(一)虎頭鎮自然條件和特點
我鎮位於虎林市東部65公里,西通慶豐農場,東連珍寶島鄉,隔烏蘇里江南望俄羅斯,全鎮國土面積960.17平方公里,轄下10個行政村,2447戶,總人口13000人;境內還有市屬四場,(月牙良種場、奶牛場、林場、漁場),34個企事業單位及公安、邊防等7支部隊。1998年,虎頭被國家正式批准為省級旅遊經濟貿易開發區。
另外,我鎮的氣候為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溫熱多雨,春季升溫快,多大風易旱;秋季降溫迅速,多雨易澇,早霜。(屬第三積溫帶下限、第四積溫帶上限)。從總體上看,氣候特點適宜於水稻、大豆、小麥、玉米和各類蔬菜瓜果等生長。我鎮地處新虎澇區。
(二)資源狀況
我鎮土地總面積672856.5畝,其中,林地38646畝,牧草地114900畝,耕地30萬畝,人均30畝,是全市的2倍,全國的20倍。土地塊大連片,平坦肥沃,便於機械化耕作,境內有1江3河2泡,水域185386.5畝,僅虎頭烏蘇里江轄區邊境線長就達136公里,另外,地下水源十分豐富,為發展水田種植、水產養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三)、虎頭鎮農村經濟發展狀況
虎頭鎮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優勢是生態、是資源,最大的優勢在種植,潛在的優勢在養殖。因此,我鎮充分依託資源優勢,以市委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檔案和“一免兩補”政策,按照“突出抓好經濟結構調整,積極培植典型群體,全面加強文明村鎮建設,努力打造信譽政府”的總體工作思路,全面推進鎮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取得了突出的工作成效。

地理概況

該鎮的氣候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漫長而嚴寒,夏季溫熱多雨,春季升溫快,多大風易旱;秋季降溫迅速,多雨易澇,早霜。從總體上看,氣候特點適宜於水稻、大豆、小麥、玉米和各類蔬菜瓜果等的生長。由於地處新虎澇區,地貌類型以濱江低平原為主,土壤類型以白漿土、沼澤土和河淤土等為主。全鎮土地總面積672856.5畝,其中,林地38646畝,牧草地114900畝,耕地26萬畝,人均41.3畝,是全市的4倍,全國的20倍。土地塊大連片,平坦肥沃,便於機械化耕作,境內有1江3河2泡,水域185386.5畝,地下水源十分豐富,為發展水田灌溉,水產養殖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這裡的生態條件優越,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既是國家的濕地保護區,同時,也是國家的鳥類保護區。盛產“三花、五羅、十八子”和黃魚、甲魚、大馬哈等名貴魚類和水產品。每年4月,清明前後,烏蘇里江“冰排”一動,鮮魚上市,遊人便驟然大增,虎頭也跟著熱鬧起來。這裡還是山產品的天然寶庫,既有獐、狍、野鹿、成群的野雞和黑熊、猞猁等野生動物,又有山參、刺五加、五味子、黃柏等中草藥和薇菜、蕨菜、刺嫩芽等40餘種山野菜。
整體上看,該鎮的經濟屬資源型經濟,農業在經濟發展中起主導作用。該鎮在經濟發展中以下優勢表現明顯:一是自然資源豐富,地廣人稀,人口壓力較小;二是開發晚,污染輕,適於發展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和相關產業;三是農業機械化力量強,土地連片,適於規模開發;四是草原面積大,適於放養各種食草動物;五是水域面積大,有利於開發漁業資源;六是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和對俄邊境優勢,生態環境好,有利於通過招商引資,實現聯合發展。

旅遊資源

虎頭鎮地處烏蘇里江畔,依山傍水,江堤後邊的懸崖上有臥虎雕塑和六角亭;山崖下有清代雍正年間(1723—1735年)修建的關帝廟,已被列為黑龍江省重點歷史文物。後山有日偽時期修築的地下軍事要塞,長8公里,深30—40米,當時由日本關東軍第四國境守備隊駐守。全鎮總面積451平方公里。陳運和詩稱這兒“虎林伸出虎頭 烏蘇里江邊飲水 長年累月成名鎮”“虎、虎、虎 頭、頭、頭 虎頭顯露一身中國功夫 龍騰虎躍驚神州”。
烏蘇里江
烏蘇里江最早見於《金史》,稱為“阿里門河”,元朝演變為“鄂多哩江”,明代又演化為“阿速江”,至清代開始轉稱烏蘇里江。烏蘇里江發源於原為我國吉林東海濱的錫赫特山脈主峰南段西麓,靠近東海(日本海)的石人溝。它本是我國的一條內河,自從清朝政府與沙俄簽訂了不平等的《北京條約》以後,江東岸的廣大地域被沙俄強占了去,它才成了一條界江。
虎頭關帝廟
虎頭關帝廟位於虎林市虎頭珍寶島旅遊風景區內的烏蘇里江畔虎頭山下,是黑龍江省較早的一處廟宇建築,始建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至今已有近300年的歷史,是雞西地區唯一一座保存較為完整的歷史建築遺址。被譽為“東方第一廟”,下1986年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該市著名的旅遊景點,已被列入《中國名勝詞典》。
蘇軍烈士紀念塔
1945年l0月由蘇聯駐軍設計和指揮,當地居民出工,建成的蘇軍陣亡將士紀念碑,俗稱“白塔”。碑高9.7米,上窄下寬,銀白色的塔尖上綴有鐮刀、斧頭相輝映的紅五星,四周10根水泥柱,鐵鏈環繞為欄,鑄銅板上有俄語碑文,大意是:光榮屬於蘇聯史達林大元帥。紀念遠東第一方面軍,摧毀日寇防區工事,從日本侵略者占領下解放虎頭市。
侵華日軍要塞遺址
虎頭侵華日軍地下要塞遺址博物館
虎頭侵華日軍地下要塞遺址博物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準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虎頭軍事要塞位於虎頭西北群山之中,在國境線烏蘇里江岸邊。1998年到1999年,市政府先後對要塞進行開發、清理。修復穹窖2,000延長米。並配備了聲光電,同時建成1,700平方米要塞博物館,內有當年日軍遺留的實物照片、文字材料,參觀後可由博物館內直接進入地下要塞參觀。中央電視台《東方時空》節目曾以《最後一戰》為題,對虎頭地下軍事要塞進行了專題報導。
虎頭要塞是侵華日軍用近六年時間,強迫1.2萬餘名中國勞工和戰俘修建的。該要塞易守難攻,被日軍誇耀為“東方馬其諾防線”、“北滿永久要塞”。二戰結束後,日本關東軍第十五國境守備隊憑虎頭要塞頑抗,戰鬥持續到8月26日,才被全部消滅。因此,虎頭要塞讓後來的國內外學者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地”。
二戰終結地紀念碑
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紀念碑位於虎頭要塞核心陣地--中猛虎山頂。建於2003年,紀念碑基座占地324平方米,高21米(象徵21世紀),整個碑體分四部分,五項內容(1945年之意),由遲浩田上將題寫碑名。2005年8月15日,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該紀念碑廣場有幸成為虎頭國際和平論壇的主會場之一。
天下第一虎
“天下第一虎”是虎頭旅遊風景區的一大人文景觀,該虎始建於1999年,虎長25米,高16米,重30.4噸,基座4.6米,總高度為20.60米,占地面積220平方米。此虎全部用銅板鍛制焊接而成,虎雕之巨大,氣勢之雄偉,在世界銅鍛虎雕之中首屈一指,被載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大全》一書,堪稱“天下第一虎”。
月牙荷花湖
月牙湖位於虎林市城東50公里,因形似一勾彎月而得名。屬烏蘇里江水系的一部分。1998年9月被國家正式批准為“草地類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占地77000畝,其中湖面約5000餘畝,平均水深1一2米。月牙湖是虎林地區久負盛名的旅遊觀光景區,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月牙湖就以其湖中神奇生長的1000多畝天然荷花而馳名全國,吸引了各大科研院校學者和廣大遊客前來賞荷和探究。

經濟規劃

虎頭本地居民以農作物種植、魚類捕撈、奶牛飼養、服務本地需求的簡單工業和自然資源利用開發為主,隨著對外開放,又逐漸發展了對外貿易而成為通商口岸。
建國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虎頭鎮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取得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農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從1983年到2001年,全鎮農業總產值均以5%以上的速度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00元增長到2004年的4800元。糧食、蔬菜、肉、蛋、奶及水產品大幅度增加,結束了短缺局面,農產品商品率達到了80%以上,1998年糧食總產首次突破了億斤大關。改革以來,全鎮累計投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約1600萬元,改造中低產田9萬畝,開荒1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了27% 。
特別是做為全市重要的綠色食品生產基地,虎頭鎮成就更加卓著,貢獻尤其巨大。1998年,黑龍江《科技經濟導報》記者曾以“烏蘇第一鎮”為題,對虎頭農業的輝煌成就進行了一個整版的報導。進入新世紀以來,虎頭農業在經歷了短暫的低潮之後於2003年重新步入快速發展的黃金期,2003年和2004年兩度被評為“雞西市農業和農村工作先進鎮”。2005年全鎮農作物種植面積突破26.44萬畝,其中糧食作物22.74萬畝,白瓜、紅小豆等特色作物面積達3.7萬畝;與此同時,畜牧業比重在“主輔換位”工作思路的驅動下,也穩步上升,截止目前,已實現奶牛存欄80頭,肉牛存欄1217頭,羊存欄2236隻,確立了以大王家、月牙、朱德山為重點的“大鵝養殖經濟帶”,養殖大鵝15.3萬隻,並培植出張學明、史習平、謝寶玉等規模在萬隻以上的養殖大戶5個;伴隨著種養業的發展,旅遊業也在虎頭鎮迅速升溫,以鎮區巷路改造,栽花種草以及飛機場屯的生態型文明村為重點的建設項目正在全面啟動,為旅遊業向“農家游”的延伸做了基礎性的鋪墊。
虎林市聖福華熱力有限公司
2013年4月,北京大興華房地產集團與虎林市人民政府簽訂了虎頭風景區戰略投資暨虎頭鎮集中供熱工程合作協定,正式拉開了雙方合作的序幕。成立了虎林市聖福華熱力有限公司,規劃投資4500萬元的虎頭鎮集中供熱工程當月啟動,2013年10月1日完工,10月15日實施供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