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紅軍解放虎頭戰役

蘇聯紅軍解放虎頭戰役

虎頭,位於黑龍江省虎林市境內,隔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相望。境內建有日本侵占中國東北後在中蘇邊境一帶修築的軍事要塞群中最重要的軍事要塞之一------虎頭要塞。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零時左右,蘇聯遠東第一方面軍第35集團軍對虎頭日軍發起迅猛的炮擊,並強渡烏蘇里江,歷經18天激戰,最終解放虎頭。

基本介紹

  • 名稱:蘇軍解放虎頭戰役
  • 地點: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鎮
  • 時間:1945年8月9日-8月26日
  • 參戰方:蘇聯紅軍;侵華日軍
  • 結果:蘇軍戰勝
  • 傷亡情況:日軍戰死1348人
戰役背景,戰役經過,蘇軍烈士紀念塔,戰役意義,

戰役背景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把戰略重點放在南方戰場,從東北關東軍不斷抽調兵員和武器,致使東北的"邊防"日漸空虛。在蘇軍進攻虎頭之前,駐守虎頭要塞的日本關東軍第15國境守備隊僅有兵員1400名和少量裝備、彈藥,戰鬥力下降。但不甘失敗的日本關東軍卻憑藉"永久要塞",仍然作著長期固守的打算。1945年8月9日零時30分,蘇軍遠東第一方面軍第35集團軍打響了進攻虎頭要塞的戰役。

戰役經過

1945年8月,虎頭地下要塞首位的日本侵略軍是第十五國境守備隊,兵力1400名,屬團的編制。
1945年8月9日1時30分,集結於伊曼地區的蘇聯第一方面軍第35集團軍,向虎頭日軍第十五國境守備隊陣地進行了猛烈的轟炸和炮擊。使虎頭築壘地域的道路、地面工事、通訊設施、鐵路和車站均遭到嚴重破壞。並給日軍以很大的殺傷。日軍立即進入預備陣地和地下工事。守備隊本部及其屬下的步兵隊本部、炮兵隊本部、步兵速射炮中隊、陸軍病院進入中猛虎山工事;步兵一中隊進入西猛虎山工事;步兵二中隊進入虎嘯山工事;步兵三中隊進入東猛虎山工事;步兵四中隊進入虎北山;二個炮兵中隊各進入炮陣地,憑藉要塞進行頑抗。
當天拂曉時分,雙方停止射擊。虎頭的居民乘機撤離,奔向西部黃泥河子、腰營屯舊址,並有少部分人去虎林縣城。
6時左右對岸蘇軍再次進行炮擊和飛機轟炸。日軍即集中各種火力攔阻射擊,企圖阻止蘇軍渡江。但蘇軍在當天,從伊曼、上尼柯里斯闊耶、克尼熱夫斯闊耶等三個方向強渡烏蘇里江,至阿布沁、臨江台與下水澇之間的偏臉子山、黃泥河子四處登岸,消滅了日軍守敵。然後,由蘇軍265師和109築壘守備部隊,聯合向後山地下要塞的頑敵發起了猛攻,日軍多次組織反衝擊,進行白刃格鬥,戰鬥相當激烈,一時不能攻克。10日,264師領導決定:除留該師1056、1058兩個團與109築壘守備部隊繼續聯合殲敵外,本師的其餘部分向虎林進軍。
經過連日的戰鬥,在蘇軍優勢兵力的攻勢下日軍主陣地被分割,外圍陣地大部分丟失,主陣地地面工事體系均遭破壞,制高點也已喪失,兵器特別是火炮損失嚴重,人員傷亡過半。
8月15日,消滅了敵炮兵一中隊;8月17日,消滅了敵虎北山步兵第四種中隊;8月19日消滅了敵守備隊本部、步兵隊本部、炮兵隊本部、步兵炮中隊;8月21日、22日,消滅了敵人步兵一中隊、炮兵二中隊;8月26日守敵全部消滅。18天時間,共殲滅敵人1348人。

蘇軍烈士紀念塔

虎頭戰役結束後的1945年l0月,由蘇聯駐軍設計和指揮,當地居民出工,建成的蘇軍陣亡將士紀念碑,俗稱“白塔”。碑高9.7米,上窄下寬,銀白色的塔尖上綴有鐮刀、斧頭相輝映的紅五星,四周10根水泥柱,鐵鏈環繞為欄,鑄銅板上有俄語碑文,大意是:光榮屬於蘇聯史達林大元帥。紀念遠東第一方面軍摧毀日寇防區工事,從日本侵略者占領下解放虎頭。

戰役意義

虎頭戰役結束時為1945年8月26日,比日本天皇宣布投降晚了整整11天,由此,虎頭要塞讓後來的國內外學者稱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地”。2003年,虎林市政府在戰役遺址修建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紀念園和紀念碑,紀念碑基座占地324平方米,高21米(象徵21世紀),整個碑體分四部分,五項內容(1945年之意),由遲浩田上將題寫碑名。2005年8月15日,為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該紀念碑廣場有幸成為虎頭國際和平論壇的主會場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