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頭要塞遺址

虎頭要塞遺址

虎頭要塞遺址位於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鎮西北山地中,中俄界江烏蘇里西岸,虎頭鎮北1.2km處,為標高100.7m的獨立山丘,其地理位置坐標為東經133°43′,北緯45°57′(虎東山),距烏蘇里江0.85km。

是二戰期間日本關東軍為長期霸占中國,進攻蘇聯,而秘密修築的邊境軍事要塞。該要塞歷時六年、耗資數億資金、徵用勞工二萬餘人,於1939年春修建完工,素有“東方馬其諾防線”之稱。虎頭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戰場遺址之一,是侵華日軍最後下場的歷史見證。

該要塞於1990年列入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遺址被省政府列入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6年,被列入國家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虎頭要塞遺址
  •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雞西市虎頭鎮
  • 氣候類型:北溫帶氣候
  • 著名景點:虎頭要塞遺址
  • 地理坐標:東經133°43′,北緯45°57′
歷史背景,遺址規模,虎東山要塞,猛虎山,榴彈炮陣地,虎嘯山要塞,

歷史背景

虎頭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地。
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構築虎頭要塞工程大、時間長、用人多,他們所用的10多萬勞力全是中國人,有的是從關內及東北抓來的勞工,有的是中國軍隊的被俘官兵。這些人在日軍槍刀的威逼下從事著非人的勞動,最後結局極不是被累死、餓死,就是被集體屠殺。要塞施工完工,日軍舉行慶祝宴會,將俘虜勞工人員數百人集中在猛虎谷的窪地里,用酒肴欺騙勞工說犒勞他們。進行到高潮時,重機槍噴出了火舌,會場頃刻化作血腥的屠場,屍體堆積將窪地填平。而且打毒針、扔江里的比比皆是。
虎頭要塞遺址虎頭要塞遺址
虎頭有要塞正面寬12公里,縱深寬30公里,由5個山頭陣地組成,各要塞地下交通壕脈曲折數十公里,各陣地可相通。為了將它建成可以獨立作戰半年而不被攻破的要塞,日軍投入了數億元的資金,整個工程持續了大約6年。隧道里,指揮室、士兵休息室、伙房、浴室、糧庫、彈藥庫、發電所、電話總機房等應有盡有。在要塞工程外圍,築有野戰工事和飛機場,各自形成可以單獨進行攻防作戰的設施。
1987年虎林縣人民政府部分修復了虎東山地下工事,並舉辦圖片、實物展覽供遊人參觀。該要塞規模龐大、結構複雜、設備齊全。分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軍事設施現存遺址主要有火石山列車炮陣地、40厘米口徑火炮陣地和加農炮、榴彈炮、野戰炮陣地等,還有作戰掩體,以及蜿蜒曲折10餘公里溝通各要事工事的交通壕等。地下軍事設施保存遺蹟有指揮所、發電所、彈藥庫、糧秣庫、燃料庫、兵營、將校營、醫院、炊事房、浴地、廁所、上下水道及水井。從地下設施通向地面設有觀測哨所、地堡、堅井、反擊口、煙囪及通風口,出入通道的要隘處設有陷阱、射擊孔。
日本關東軍曾吹噓虎頭要塞為當時東亞最大的地下軍事設施,不怕任何圍困的永久要塞,“東方的馬奇諾防線”。1945年8月被原蘇聯紅軍攻克。現虎頭要塞遺址東側烏蘇里江畔,建有日本全國虎頭會捐資與虎林縣人民政府合作興建的公園和紀念碑,以紀念那段痛苦的戰爭歷史。

遺址規模

虎頭要塞遺址是在中國東部邊境最早發現與最早保護的日軍“築壘地域”大型罪證遺址群,它分布廣闊,規模宏大,被摧毀原貌猶存。虎頭要塞遺址共分四處:

虎東山要塞

該遺址位於虎頭鎮北1.2km處,為標高100.7m的獨立山丘,距烏蘇里江0.85km,遺址東入口豎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石,距入口約50m西側為原蘇聯紅軍1945年8月修建的“虎頭解放紀念塔”。虎東山要塞遺址保存狀況及保護相對較好,1977年虎林縣政府撥專款進行了南北通道的清理、加固,以對公眾開放;1995年虎林市文管所又對其進行了詳細的勘查、清理,共清理通道400m,清挖出300餘件戰爭遺物。
虎東山要塞結構複雜、設備完備。其中炊事採暖全部電氣化,是各要塞陣地中唯一的一處。要塞主通道為南北向,長164.3m,寬1.8m,除主通道交叉處為平頂外其餘均為圓拱頂,地面為混凝土地面抹光,且主、支通道中均居中設定排水溝,上鑲得覆蓋混凝土蓋板,每段排水溝與集水井相連,使整個要塞地下工事成為一個完整有序的排水系統;由主通道分出4條支通道,總長85.0m,寬8.8m至1.2m,向四處延伸至暗堡、炮座、反擊口等;通道兩側混土壁上頂留有掛吊床用的鐵鉤及木磚預備走線,洞頂部也預留了頂燈安裝木磚。主通道有多處直角折彎,有的設有槍座及射擊孔,主、支通道與大小20間房間相聯,其中大的面積為24×3m,最小的房面積為1.8×1.8m。其使用功能分別為兵舍、將校舍、發電所、資材庫、彈藥庫、伙房、糧庫、浴室等,另有圓筒形升降豎井,井壁上嵌鐵梯,距井口4~5m處設定一處平台,平台上有一完整的鐵門,由3mm雙層鋼板焊制而成,高1.70m,寬0.6m,門鐵鎖保存完好。豎井上下呈弓字型,即可可避開來自井口的直接攻擊,也可供士兵休息。在接近地面處還有一間約為40㎡的兵舍。
虎頭要塞遺址虎頭要塞遺址

猛虎山

該遺址位於虎頭鎮北2.2km處。有三個制高點,分別稱為虎東、西、中猛虎山,標高為114.8m。此處是主日軍守備隊司令部所在地,是整個虎頭要塞的中樞。中猛虎山為其中最制高點,距東、西兩制高點直線距離分別為350m和300m,距烏蘇里江2000m。中猛虎山可通行的遺址通道長342m,有房間8處。其中兩個最大的房間面積為156㎡的繃帶所和150㎡的彈藥庫。
遺址殘毀的懸崖入口處立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標誌石。戰爭時期大量的戰火掀起的山石、土方幾乎堵塞了整個入口,人只能伏地爬行而入。地下通道寬1.0m,高1.80m,地面積水一尺余深,房間黑暗、潮濕,平均氣溫8°C,洞頂混凝土牆壁寫有“彈”“汲取積水”“注油孔”“通風裝置”等標誌,從而可推斷出每個房間的使用功能和用途。另外還有“廁所”“炊事場”等房間的灶台及小便槽等設施遺存,在“繃帶所”的“T”字型大房間內的坍塌土石中零星發現人體屍骨。在雙層結構的房間內發現帶有鐵爬梯連線底層或延伸他處。據日軍生還者回憶,中猛虎山要塞通道應與東、西猛虎山地下要塞相連通,但因滲水、塌方、堵塞等原因,後已無法深入勘查其平面之間的關係。
在距上述入口西南約400m處,發現挖掘在半山腰的西入口,進入通道50m後左右延伸,但後來已被坍塌的土石几乎堵嚴。西向通道連著通向地面的觀測豎井,豎井高度15m,井上下不在一條直線上,這種設計的目的是為了避開來自井口的襲擊。觀測所壁上寫有“展”、“地下出入口”等字樣,以證明該設施的用途。由於其通道內塌方嚴重,且頂部混凝土被蘇軍炸得崩裂錯位。

榴彈炮陣地

該遺址位於西猛虎山麓,距西猛虎山制高點200m,標高82.5m,被戰爭炮火所摧毀。據文獻記載,該陣地原由日本關東軍虎頭第四國境守備隊第14炮兵中隊駐守,1945年7月縮編為虎頭第15國境守備隊炮兵第1中隊第4小隊。該炮炮身長約20m,炮筒直徑達1m,最大射程20km。炮彈長4m,彈頭直徑40cm,最大裝藥量為1000kg,在當時日軍陸軍裝備中,這門炮是最大口徑的陸上重型火炮。專門以破壞原蘇聯境內西伯利亞鐵路上的伊曼鐵路橋為目標,其目的是在戰鬥時切斷蘇軍交通線,打亂其軍需保障。虎頭解放後作為戰利品被蘇軍運回蘇聯。炮塔遺址為圓形結構,頂部結構為穹窿頂,環形基礎牆體外徑35m,內徑17.6m,結構內淨空高度約10m,外圍鋼筋混凝土牆體基礎厚達20m,正面壁厚4m,炮門內口寬2m,外口寬3m,炮門方位為東南。交通戰壕和炮塔的隧道長19.3m,寬2.4m,通道北側有因坍塌已無法確定的一間發電所。環形基礎北側有寬度為2.0m已塌陷的彈藥庫;南側為兩間面積為11×2.5m的弧形房間,一間為退避窖,一間資材庫。

虎嘯山要塞

該遺址位於虎頭鎮西北5.3km處,標高為108.1m,發現要塞遺址4處,分別為平頂山遺址、虎嘯山遺址、大虎嘯山遺址、“十榴”要塞遺址,已發現主通道約6000m。
平頂山距烏蘇里江6.4km,與虎嘯山制高點直線距離約600m,標高89.1m。該要塞遺址實測總長165m,有房屋4間,從發現的入口進10m為一間11.4×m的大房。正前方為面積14.9×3m的士兵棲息所,裡面為兩間3×2m的將校舍。沿東西走向主隧道西行有面積為7×3m的雙層結構的炊事場,其底層為儲藏間;對面是面積為8×2m的房間,其用途不詳。東行向南拐是連結通往地面的豎井,繼續東行約10m已塌方土石堵塞。
虎嘯山位於虎頭鎮西北5.4km,標高108.1m,地下要塞已通通道實測總長69.25m,有屋間4個。正北入口前行20m為主通道,正面是2m見方的小屋,向西不遠為通向地面的豎井。東向緩坡行數米向南的左側第一間是面積為5.6×3m的地下指揮所。再向前數米是面積為10×3m的乾麵包倉儲室,正對向西的通道現在已被堵塞。再向前是面積約10m為7×3m的炮小隊棲息所。
平頂山東南山麓有10cm口徑榴彈炮要塞,主通道呈南北走向,東向開有3個並列的支通道,間距30m左右。遺址規模僅次於中猛虎山,可測量長度243.4m。據文獻記載,日蘇虎頭戰役之時,約有200餘名日本人在此避難。從中間的開口部進入約10m主通道向南北側延伸。北行約10m有面積為20×5m的彈藥庫,前方約10m處有2m見方的小倉庫,正對北側開口部。再北行約10m,有一豎井直通山頂。南向通道西側有房間4個,第一間為面積20×3m的大屋,據說戰時避難者均集中於此屋。距此屋數米遠有兩間面積為5×2m的小房間,再向前約10m是為面積為60平方米的大屋,且室內有水池兩個,用途不明,該要塞可測量長度約243.4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