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遺址為偽滿時期日本關東軍修築的地下軍事設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虎頭要寨遺址
- 時期:偽滿時期
- 屬性:日本關東軍修築的地下軍事設施
- 東至:烏蘇里江邊
簡介,地理位置,革命歷史,
簡介
在虎林市虎頭鎮西北完達山余脈丘陵地帶,西起火石山列車炮地下陣地遺址,東至烏蘇里江邊,與俄羅斯伊曼市隔江相望,南起邊連子山,北至虎北山。1987年虎林縣人民政府部分修復了虎東山地下工事,並舉辦圖片、實物展覽供遊人參觀。該要塞規模龐大、結構複雜、設備齊全。分地上、地下兩部分。地上軍事設施現存遺址主要有火石山列車炮陣地、40厘米口徑火炮陣地和加農炮、榴彈炮、野戰炮陣地等,還有作戰掩體,以及蜿蜒曲折10餘公里溝通各要事工事的交通壕等。地下軍事設施現存遺蹟有指揮所、發電所、彈藥庫、糧秣庫、燃料庫、兵營、將校營、醫院、炊事房、浴地、廁所、上下水道及水井。從地下設施通向地面設有觀測哨所、地堡、堅井、反擊口、煙囪及通風口,出入通道的要隘處設有陷阱、射擊孔。日本關東軍曾吹噓虎頭要塞為當時東亞最大的地下軍事設施,不怕任何圍困的永久要塞,“東方的馬奇諾防線”。1945年8月被原蘇聯紅軍攻克。現虎頭要塞遺址東側烏蘇里江畔,建有日本全國虎頭會捐資與虎林縣人民政府合作興建的公園和紀念碑,以紀念那段痛苦的戰爭歷史。
地理位置
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位於黑龍江省虎林市虎頭鎮西北,南距虎頭鎮2公里,其地理位置坐標為133°43′,經緯45°57′,單位隸屬於虎林市文化體育局。
革命歷史
虎頭要塞遺址在虎頭鎮周邊完達山的丘陵中,是日本關東軍為了長期霸占中國、來進攻前蘇聯而秘密修築的邊境軍事要塞。該要塞始建於1934年,於1939年春基本完工,在1945年前還在陸續的修建。在修築期間,日本關東軍共耗資數億資金,徵用中國勞工二十餘萬人來這裡充當勞工,建成了龐大的進攻體系,成為“滿”蘇邊境線東部左翼的核心陣地,當年的侵華日軍曾誇耀此要塞為“東方的馬其諾防線”和“北滿永久要塞”。1945年8月8日,聯對日宣戰;凌晨,蘇聯紅軍遠東第三十五軍向虎頭要塞發動了猛烈進攻;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拉下帷幕。但日本關東軍第十五國境守備隊還憑藉著虎頭要塞這一重要地理位置進行殊死抵抗,戰鬥異常激烈,持續到8月26日,負隅頑抗的日軍全軍覆沒,2000餘名士兵及其家屬全部葬身於虎頭要塞中。戰鬥中蘇聯紅軍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因此,虎頭要塞被國內外學者稱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終結地”。
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是我國唯一一個地上和地下相結合的博物館,坐落在虎東山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上,館主體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分為上、下兩層。1999年4月博物館建設正式開工,2001年8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主要展出虎頭要塞相關資料和圖片,分別為日偽統治下的虎頭鎮、虎頭要塞概貌,勞工的血和淚,虎頭要塞之戰,歷史呼喚和平及侵華日軍和前蘇聯紅軍,當時使用過的槍枝、彈藥、衣物、鋼盔、炊具等。侵華日軍虎頭要塞遺址博物館現在展品1100件,自2005年新增展品1028件,要塞展品300件,文物庫藏品2277件,現有圖片500張。
侵華日軍要塞遺址是日本軍國主義遺留的侵略罪證,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國防教育的極為生動的實物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