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台書院

蘭台書院

蘭台書院位於湖北鐘祥市蘭台山上,是鐘祥一中的前身,現為鐘祥市蘭台初級中學。是清乾隆十五年(1750)安陸府知府張世芳率本府所轄七屬之地(鐘祥京山天門潛江當陽五縣及沔陽荊門二州)官員共同募集資金所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蘭台書院
  • 外文名:LAN Tai Academy
  • 地理位置湖北鐘祥市蘭台山
  • 年代:清朝
  • 建造時間:1750
  • 建造者張世芳
歷史沿革,現代蘭台,

歷史沿革

據史載,清乾隆年間,蘭台出了一個探花,名叫楊炳。楊炳五十七歲時,參加金殿會試,中了探花,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原來,他在八個半月前,連個秀才都不是,一下子“連中三元”,點了個探花,可謂一步登天了。乾隆皇帝在金鑾殿上召見他時,有意奚落他,於是出了個上聯:“縣考難、府考難,院考更難,五十七歲游泮池。”楊炳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典試易,會試易,殿試又易,八個半月點探花。”針鋒相對,對仗工整,巧妙地回敬了皇帝對他的奚落。於是得到賞識,名噪一時。為表彰楊炳的才華,安陸府知府張世芳出面集資在楊炳故宅(五十年代一中朝東大門內的小禮堂及其後的四合院)的背後蘭台山上修建了幾個四合院,取名“蘭台書院”。以此作為府屬士子(秀才和貢生)肄業之所,並延請山長主講。每月分官、私兩課,由知府與山長分別主持。
書院內設有“夤門館”,每逢月中三、八,縣中秀才皆赴館會文,即所謂“三八會文”。
蘭台書院在1767年(清乾隆三十二年)、1847年(道光二十七年)、1858年(鹹豐八年)曾有三次擴建和重修。蘭台四合院就是當年蘭台書院的一部分。
1905年(清光緒三十一年)8月,清帝下詔:“立停科舉,以廣學校。”由是全國大興辦學之風。至此書院體制基本解體,改為現代學校,在蘭台書院院址上曾經先後組建了許多形式的學校,直到解放後,設立“湖北省鐘祥縣第一中學”。
據《鐘祥五千年》一書記載,書院所在地蘭台自古以來就文風鼎盛。春秋戰國時期,蘭台上宮殿輝煌,史稱“蘭台之宮”,曾為楚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南北朝時期梁朝人劉勰在文論名著《文心雕龍》的《時序》篇中說:“唯齊、楚兩國,頗有文學,齊開衢之第,楚廣蘭台之宮……屈平聯藻於日月,宋玉交彩於風雲。”
侯書雲說,楚辭鼻祖屈原及其弟子宋玉都學成於這個蘭台之宮。屈原在辭賦《九歌》《離騷》《九章》中喜歡用蘭花蕙草自喻。宋玉陪楚襄王三番遊覽、對問蘭台之宮而答《風賦》,而產生了著名古典“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巫山神女”、“大王雄風”的故事,一直流傳至。

現代蘭台

蘭台書院的誕生,是對荊楚文風的繼承和發揚。書院建立後,成為當時安陸府所轄5縣2州士子們求知問學之地。後雖遭戰火,幾經焚毀,卻又幾次重建。清末,時代大勢所趨,廢科舉,興學堂,蘭台書院改成安陸師範學堂,不久後又改成安陸中學堂;民國時期為第四區蘭台中學、湖北省立第七中學;新中國成立後,更名為蘭台中學。從這裡先後走出了近代革命黨人張華、原武警部隊司令員楊國屏上將等10多位現代仁人志士。他們秉承和實踐了屈原、宋玉等先輩的憂國憂民的思想理念。在如今的蘭台中學校園裡,學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舉行師生楹聯大賽,陶冶情操。
2007年鐘祥市出台《城市總體規劃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蘭台書院被列入宋玉蘭台歷史文化保護區。
蘭台書院歷史悠久,是個人才輩出的地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