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緙絲技藝

蘇州緙絲技藝,蘇州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緙絲技藝
  • 類別:傳統美術
歷史淵源
緙絲技藝自明代始,在蘇州市區及周邊的蠡口、陸墓、黃橋、光福、東渚等地廣為流傳,已成為蘇州地區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一台古老的木機、若干竹製的梭子、撥子等簡單工具就能將五彩蠶絲線以“通經斷緯”的獨特技藝緙織成一幅書畫藝術織物,內蘊吳文化清麗、溫婉的地域風格。
緙絲織物獨有:色彩豐富、色階齊備,圖案花紋不分正反面的特色。在圖案輪廓、色階變換等處,織物表面象用小刀劃刻過一樣,呈現出小空或斷痕,因此得名“緙(刻)絲”。
南宋蘇州緙絲業成就輝煌,對後世緙絲技藝的發展影響深遠,明代則以宮廷御用緙絲龍袍及緙絲書畫中的開相緙絲織品著稱,清代出現了緙、繪結合的新技藝。
20世紀60年代,以複製南宋的緙絲名作為起點,藝人們復興了解放前瀕危的緙絲技藝。至70、80年代,蘇州先後成立了五家緙絲工廠,緙絲技藝空前發展:《雙蝶·牡丹·山茶》和《壽星圖》在傳統緙絲基礎上,作為雙面全異的緙絲新品,被列為國寶級珍品,收藏在中國工藝美術館內。
緙絲作為最早用於藝術欣賞的絲織物,素以製作精良、古樸典雅、艷中且秀的藝術特點,被譽為“織中之聖”。同時由於經得起摸、擦、揉、搓、洗,又獲得了“千年不壞藝術織品”之稱,被公認為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特種傳統工藝美術品之一:緙絲作品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歷代精品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具有多樣的文獻研究價值;緙絲技藝體現了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緙絲技藝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蘇州緙絲技藝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凝結了諸多藝術元素,與蘇繡、宋錦等姐妹藝術互為營養,相互借鑑、啟迪、發展,豐富了人們的物質與精神生活,譜寫了蘇州工藝美術的繁榮,展示著內蘊深厚的蘇州吳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