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八仙祝壽圖

緙絲八仙祝壽圖

八仙祝壽圖緙絲為南宋作品。現藏遼寧博物館。屬傳世的緙絲。原件高38.3厘米,寬22.8厘米。在牙色經絲地上,用彩色緯絲緙織跨鶴壽星和八仙,是一幅八仙仰面迎接老壽星光臨的生動畫卷。人物除用齊緙、搶緙法外,在人物面部眉須、衣帽和鶴翅上均發展了細紋構緙的技法。八仙中的鐵拐李高舉酒葫蘆為老壽星獻酒祝壽,形象最為生動。這幅緙絲原為北京清皇宮珍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緙絲八仙祝壽圖
  • 創作時間:南宋
  • 現藏:遼寧博物館
  • 材料:緙絲
  • 規格:原件高38.3厘米,寬22.8厘米。
畫作構造,材質介紹,作品賞析,

畫作構造

緙絲八仙祝壽圖 ,縱100cm,寬45cm。
此緙絲圖以十餘種色絲裝成的小梭在白色絲地上依畫稿緙織出八仙人物及南極仙翁的形象,表現出八仙祝壽的主題。人物面目清晰,神情平和,服飾飄逸。鶴、鹿、流雲、山石、修竹等襯景為畫面增添了動感和高雅脫俗的仙境氛圍。
此圖的創意、構圖、緙織技法均具有元代緙絲的特點。其經直徑為0.15mm,緯直徑為0.33mm,經密度為每平方厘米16~20根,緯密度為每平方厘米48~50根。緙法以長短戧、木梳戧、平緙、搭緙、構緙、摻和戧為主,運用了多種技藝。畫面線條流暢舒朗,配色典雅,而少量的用金使以冷色調為主的畫面平添了幾許富麗華美。此緙絲圖軸堪稱繪畫與織造工藝相結合的傑出作品之一。
此圖鈐“乾隆鑑賞”、“三希堂精鑒璽”、“宜子孫”、“乾隆御覽之寶”等6印。《盛京書畫錄》、《秘殿珠林》均有著錄,是研究元代緙絲作品的重要實物資料。
緙絲是中國傳統的絲織工藝品。它起源於7世紀中葉,隋唐較盛行,到了宋代套用已相當廣泛。緙絲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其織物是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經克緯,圖案上只看到彩色的緯線,不露經線,緯絲並不貫穿整個畫面,花紋與地紋的交接處形成了明顯的空隙,稱為“水路”。視其整幅圖畫,具有雕紋鏤刻的立體效果,所以緙絲也叫克絲或刻絲。緙絲的編織法不同於刺繡,刺繡是在絲織品上用針穿引花線,繡出的紋飾高於織物表面,而緙絲織出的圖案與底子完全平齊。緙絲織品的主要產地為蘇州。

材質介紹

緙絲又稱“刻絲”,是中國絲綢藝術品中的精華。這是一種經彩緯顯現花紋,形成花紋邊界,具有猶如雕琢縷刻的效果,且富雙面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緙絲的編織方法不同於刺繡和織錦。
它採用"通經斷緯"的織法,而一般錦的織法皆為通經通緯法,即緯線穿通織物的整個幅面。
緙絲有其專用的織機--緙絲機,這是一種簡便的平紋木機。緙織時,先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經線下襯畫稿或書稿,織工透過經絲,用毛筆將畫樣的彩色圖案描繪在經絲面上,然後再分別用長約十厘米、裝有各種絲線的舟形小梭依花紋圖案分塊緙織。
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製作書畫作品。緙織彩緯的織工須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緙絲織物的結構則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即:本色經細,彩色緯粗,以緯緙經,只顯彩緯而不露經線等。由於彩緯充分覆蓋於織物上部,織後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面花紋的效果。緙絲其實並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各色緯絲僅於圖案花紋需要處與經絲交織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斷緯”的織法。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縷之像”。舊時刻絲著錄所說的“ 通經斷緯” ,即指此意。其成品的花紋,正反兩面如一。
緙絲其實並非真的用刀來雕刻,這是一種以生蠶絲為經線,彩色熟絲為緯線,採用通經回緯的方法織成的平紋織物:緯絲按照預先描繪的圖案,不貫通全幅,用多把小梭子按圖案色彩分別挖織,使織物上花紋與素地、色與色之間呈現一些斷痕,類似刀刻的形象,這就是所謂"通經斷緯"的織法。古人形容緙絲“承空觀之如雕鏤之像”。
緙絲技藝在宋代以後不斷發展,至清代緙絲業中心已移至蘇州一代,所用彩色緯絲多達6000種顏色,採用緙絲法臨摹的名人書畫,工藝精湛、形象逼真。緙絲製品至今仍然被作為高級工藝品生產、收藏。
緙絲作品一般有三個特點,首先是緙絲作品大多是一種集體創作的作品,後人判斷這類作品價值的高低只能看其作品本身的工藝和藝術價值;其次是緙絲的創作往往很費功夫和時間,有時為了完成一件作品需要幾個月乃至一年以上,所以,一件緙絲作品的完成往往傾注著作者大量的心血;再次,緙絲作品具有很高的觀賞性。許多緙絲作品既有平塗色塊的平緙,也有構圖造型的構緙、齊緙。緙絲作品一般立體感很強,加上緙絲作品的題材都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故其藝術和觀賞價值完全可以和名家書畫分庭抗禮,甚至有所超越。

作品賞析

緙絲八仙祝壽圖,它的主題為八仙及壽星等共祝西王母壽辰。作品的上方以絳紅色調為主,緙織出西天王母跨彩鳳,眾仙女姿態婀娜手捧壽桃掌麾扇緊隨左右,騰雲駕霧,飄然而至的情景。圖中右上方隱約可見透露於雲端的玉樓瓊宇,掩映在遠山深處,福海碧波蕩漾,麻姑與仙女乘槎而來,滿載蟠桃前來祝壽。瑤台之上鶴髮童顏的壽星老人身穿道袍,手拄壽杖,神采奕奕。地面上正行走的八仙人形態各異,各持寶物。傳說中寶物法力無邊,具有“逢凶化吉、遇難呈祥”的作用,它被人們視為吉祥的象徵,被廣泛套用在藝術品的裝飾上。與八仙同行的東方朔肩扛蟠桃笑容滿面,表情生動逼真,尤其是鬍鬚眉毛纖細入微。作品下方“和合二仙”
手持蓮花圓盒(取和諧好合之意)手指瑤台意欲前往。仙桃累累的樹枝、蒼松翠柏、壽山福海、仙鶴、靈芝、蟠桃等象徵長壽的景物貫穿整幅畫面,突出了祝壽的主題。
這幅精雕細刻的群仙祝壽圖軸雖為緙絲織品,卻具有水墨山水畫的章法。作者以梭代筆,採用高、平、遠、深相結合的技法,賦予作品極強的立體感。其中運用了齊緙、搶緙、套緙、緙鱗等多種技法,使緙制的人物肌膚、服飾以及相配的飾件形象逼真,人物神態惟妙惟肖。海水、祥雲、鳳凰、仙鶴等都具有綽約的動感。同時,又具有水墨畫中皴、擦、點、染的藝術效果,視之猶如一幅花紋圖案熱烈繁茂的設色山水畫,其精湛的技藝堪稱清代緙絲品中的上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