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擴展

蘇州緙絲織造技藝,蘇州市一批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擴展項目,蘇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技藝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緙絲織造技藝擴展
  • 類別:傳統技藝
歷史淵源,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緙絲,是一門古老的“通經斷緯”的織造技藝。由於織造的作品圖案與素地接合處微顯高低,猶如鏤刻而成,故又稱“刻絲”。其成品正反如一,堪稱“織中之聖”。緙絲歷史可追溯我國漢唐時期。南宋時,蘇州緙絲生產也已具一定規模,並負盛名。明代,蘇州緙絲形成了自已的風格。名工朱良棟緙織的《瑤池獻壽圖》輪廓清晰,尤為冠絕。明代緙絲還為朝廷製作皇帝的龍袍,其代表作有北京定陵出土的萬曆龍袍。清朝廷在蘇州設織造局,專門督造錦緞、刺繡和緙絲。清代緙絲往往採用緙、繪相結合,別具一格。蘇州緙絲產品被傳到日本。到1949年前夕,由於社會動盪,百業凋零,蘇州緙絲幾乎到了瀕臨失傳的境地。
1949年後,蘇州緙絲枯木逢春。1954年3月成立了“蘇州市文聯民間藝術剌繡小組”,邀請了緙絲藝人王茂仙、沈金水、張玉明和徐祥山等進行緙絲製作。1956年,蘇州刺繡研究所招收了20多名青年學徒,先後緙織了一批緙絲藝術品。1963年,緙絲藝人王金山應邀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複製宋代緙絲作品三年,先後複製了南宋緙絲名家沈子蕃的《梅鵲》、《清碧山水》和緙絲名家朱克柔的《牡丹》、《蝴蝶山茶》等。在八十年代又研製成功雙面異色異樣緙絲、雙面三異緙絲和緙絲緙毛等作品。
20世紀70年代,蘇州先後建立了蘇州緙絲廠及吳縣東山、陸墓、蠡口和黃橋緙絲廠,生產緙絲藝術品和日用品。進入80年代後,緙絲和服腰帶大批出口日本,從事緙絲人員達一萬之眾,緙機上萬台。至90年代初,緙絲品出口日趨萎縮,大部分企業停業轉向。如今,從事緙絲生產的企業僅有蘇州剌繡研究所有限公司、王金山、王嘉良等大師緙絲工作室及光福、黃橋等地民間藝人。
緙絲織造,只需一台木機,幾十個裝有各色緯線的竹形小梭子和一把竹製的拔子。但織造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換數以萬計的梭子。緙絲的工藝流程有:落經線、牽經線、套筘、彎結、嵌後軸經、拖經面、嵌前軸經、捎經面、挑交、打翻頭、箸踏腳棒、攔經面、畫樣、搖線和修毛頭等。緙絲的織造技法為:結、摜、勾、戧、繞、盤梭、子母經、押樣梭、押簾梭、蘆菲片、篤門閂、削梭、木梳戧和鳳尾戧等。

傳承保護

緙絲素以製作精良、渾樸高雅、艷中且秀的特點,在絲織品中被列為最高品級,在世界上享有盛譽。蘇州緙絲是蘇州吳文化的一個品牌,又是蘇州人文精神的重要載體,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
蘇州工業園區仁和織繡工藝品有限公司為該項目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