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金銀細工製作技藝源於兩漢,興盛於唐宋,輝煌於明清。
據《國寶大觀》中記載:“江蘇邗江(時為江都)東漢廣陵王劉荊墓出士有“廣陵王璽”金印和十餘件製作非常精細的小金飾件。從這些出品中可以看出當時諸如錘揲、掐絲、累絲、炸珠、焊接、鑲嵌等金銀細工工藝已經十分成熟。”
唐代是中國金銀器製作的繁榮時期,而當時的揚州,則已成為金銀器的貿易中心,這從杜牧在《揚州三首》詩中所作“金絡擎雕去,鸞環拾翠來”等詩句中就可見一斑。《新唐書》中對揚州的金銀器製造等手工業有專門記載。
明清兩代,江都傳統金銀飾品工藝有了較快發展。民國年間,江都金銀首飾盛行,有30餘家銀樓銀店,主要製作各式金銀首飾,有戒指、項鍊、長命鎖、耳鉗、停釵、手鐲等,也有用珍珠、瑪瑙、翡翠鑲嵌製作的高檔首飾。
1971年,中國輕工業部部署恢復發展出口首飾生產。1972年江都辦起了金屬工藝廠,從上海請來了32位金銀工藝大師,加上揚州本地的數十位工藝大師,開啟了江都金銀細工傳承的新篇章。
工藝特徵
金銀細工作品主要有金銀首飾、金銀佩飾、金銀器皿和金銀擺飾四大類。工藝製作流程為設計繪圖、配料壓型、雕塑制模、組焊雕鏨、表面處理(包括噴砂、美白燒藍、刷洗、鍍黑、鍍銀、鍍金.砑光清洗、烘乾)、鑲寶、組裝、上底座、包裝等。獨特技藝有鏨花工藝和研光工藝。其製作器具主要有熔煉工具、配料工具、雕鏨工具、焊接工具、塑型工具、研光工具、燒藍器具及相關輔料。
金銀細工製作技藝繼承了中國古代金銀飾品製作工藝,傳承了古代坩堝熔煉技法,雕鏨刻花技藝和揚州銅鏡的研光工藝。作品總體上呈現出“清秀典雅、精湛細膩、雅俗兼備、剛柔並濟”的獨特風格,紋飾精細,圖案精美。
金銀細工技藝是由中國歷史悠久的金屬工藝發展而來,積澱了中國的先進文化思想和優秀的工藝技術,也形成自己獨具一格的工藝特點。手藝人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在對金銀細工的傳承中逐漸形成了精、準、美的風格。
“精”主要指精細,這也是金銀細工最主要的特點,如果達不到一定的精細度,細工也就不能稱之為細工了。有的細工擺件薄如蟬翼,紋飾雕刻細如髮絲,製作極為精巧細緻,是其他工藝無可比擬的。擺件工藝的精細一方面取決於藝人高超的手藝,另一方面取決於精巧的細工工具,在雕刻紋飾的花鏨中,鏨子的花型多數難於用肉眼看清,需藉助放大鏡才得以看出。
“準”主要指作品形體準確、紋飾結構到位、神態逼真。細工製作中,對作品結構準確度的把握是靠手藝人多年的經驗積累來完成的,而不是依靠資料庫進行周密的計算來實現的。如細工擺件“華龍塔”,每層塔都是一個八面體,而八面體由八個板面焊接而成,在製作的過程中如果一塊版面焊接位置不準確,整個塔層就達不到預期效果。
“美”主要指手藝人在製作中,能有效地把握材料,並能把金屬材料內在的質樸和堅韌激發出來,體現手工藝的“材美工巧”的造物思想。在物品的造型中遵循形態完整、動靜相約、語意雙關、精美多樣的造物原則,在處理手法上遵循主次分明、飽滿有序的法則。
工藝流程
金銀細工製作技藝的主要流程為:繪圖、雕塑、翻模、拼裝、焊接、灌膠、繪鏨、表面處理、景泰藍、鑲嵌、裝配等,具體流程如下:
繪圖:選定題材,確立主題,繪成圖紙。圖紙註明具體尺寸、大小和材料等。
雕塑:即按照圖樣將泥料塑成立體的造型。
翻模:用泥模翻製成兩塊凹凸形狀的錫合金模一副。用厚0.6~0.7毫米的銅片(黃、紫銅均可)在凹凸錫合金模上敲扳,壓製出銅殼皮。
拼裝:用剪刀將金、銀片按擺件外形尺寸下料,回火,放在凹凸形錫合金模中間,捶壓鍛打成形;剪去毛邊,嚴絲合縫地拼裝,並用鐵絲固定。
焊接:用金或銀焊料點焊接縫處,焊接成整體。
灌膠:將製作擺件的專用膠加熱,灌入擺件體內,灌實灌滿,便於鏨刻。
繪鏨:待專用膠冷卻凝固後,用錘子敲擊、抬壓整形,用銼子銼平、油光,再描繪圖案,鏨刻飾紋。
表面處理:用酸洗、刷洗、拋光、滾光、砑光,使得器型表面光亮美觀。
景泰藍:包括制胎、掐絲、燒焊、點藍、燒藍、磨光、鍍金,主要作用是使器物表面更加富麗堂皇。
鑲嵌:根據設計要求,在器物上鑲嵌寶石,主要的鑲嵌手法有包鑲、爪鑲、槽鑲、馬蹄鑲等。
裝配:將成品安放於底座之上,用綢緞包裹裝箱,放入包裝盒內。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金銀細工技藝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彌足珍貴的科學遺產,也是技術基因的載體;其作品兼顧技術性與藝術性,是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金銀細工技藝歷史悠久,在傳承過程中隨著時代的改變具有歷史性與現代性,是現代生活文化的表現,同時也間接地反映了文化與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需求和面貌,其題材、紋飾、造型反映了時代的審美情趣和生活願望。
傳統金銀細工技藝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繫,涉及衣食住行用的各個方面,有工藝品、首飾品、日用品等;使用者有達官貴人,也有普通民眾;作品從工藝擺設到銀壺到首飾,兼顧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滿足文化精神需求。
傳承人物
王殿祥,男,1939年10月出生,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南京市申報,申報項目:金銀細工製作技藝。
張心一,男,1958年2月8日出生,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上海市黃浦區申報,申報項目:金銀細工製作技藝。
方學斌,男,1956年1月出生,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江蘇省江都市申報,申報項目:金銀細工製作技藝。
保護措施
2007年3月,金銀細工製作技藝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年6月,金銀細工製作技藝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9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方學斌成立了“方源金屬藝術工作室”,進行金屬工藝的創作,保護了金銀細工的傳承。
2013年9月,南京寶慶首飾總公司被南京市文廣新局認定為市級金銀細工製作技藝傳承傳習基地。
2018年5月24日,金銀細工製作技藝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工藝振興目錄。
社會影響
重要展覽
2015年10月29日,由揚州市人民政府、中國工藝美術協會、中國工藝美術(集團)公司共同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在揚州開幕,金銀細工作品“大隋龍舟”在其中得到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