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由來
蘇州河之名,始於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後,部分愛冒險的外國移民由上海乘船而上,溯吳淞江直達蘇州,就順口稱其為“蘇州河”。到1848年,上海道台
麟桂在與英國駐滬領事簽定擴大英租界協定時,第一次正式把吳淞江寫作了“蘇州河”。由此開始,“蘇州河”之名逐漸流行。但當時河名確指並未明確,在民間也有多種說法,2004年初出版《上海通志》確指為上海境內的河段。
幹流情況
在水文上,蘇州河自上海市
青浦區白鶴鎮進入上海市境,至河口,長長度約為53.1千米,境內最寬600~700米,市區最狹40~50米,曲折多變,從北新涇至外白渡橋有急彎9處,曲率半徑40~150米,河底寬15~20米。
水文特徵
流量平均僅10立方米/秒,
旱季則接近於零。低水位時水深2米左右。
河口(黃浦公園站)多年平均高潮位3.12米,多年平均潮1.83米;北新涇多年平均高潮位2.78米,多年平均潮差0.72米,歷年最高潮位4.14米(1928年9月16日)。平原感潮河流速很慢,一般為0.1—0.2米/秒,最高位潮時流速也只達到0.58米/秒。這一狀況決定了,它具有天然的弱質,倘若受到污染,極易遺留長期的影響。
上海地表水總補給量593.5億立方米,本地徑流18.6億立方米,占3.1%。
主要支流
●木瀆港
木瀆港位於普陀區西部。又稱牧瀆港、牧童港。北起西虬江、往南穿越金沙江路、雲嶺東路,到新涇口對岸稍東處入蘇州河。長約2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約1.4米,可通行15噸級船舶。
●東茭涇
東茭涇位於寶山、閘北兩區境內。北起薀藻浜,經康家宅,南入走馬塘接彭越浦。又稱東高涇。民國《寶山縣誌》卷二云:“東茭涇南起大場走馬塘,北經 浦轉東折北,出薀藻浜。”長約5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9米,可通行20噸級船舶。
●西虬江
西虬江位於嘉定區、普陀區境內,滬寧鐵路南側。起自封浜,往東經江橋,越新槎浦,過柵橋至真北路進入市區,匯木瀆港折而東,經長風二村入桃浦。古虬江原系吳淞江下游,由於河曲發育,流水不暢,北宋後曾多次興工治理,另開新河,殘剩舊河道稱舊江,“舊”、“虬”諧音,故又名虬江;一說因河道綿延屈曲如虬得名。1949年以後,歷經1954年、1972年、1980年數次大規模疏浚,截彎取直,多處填河建房築路,僅留西、中、東三段河道,其中桃浦以西河段(西段),1981年更名為西虬江,以區別於虬江東段。河道淤淺,自新槎浦以東至木瀆港河段列為八級航道,河面寬13.26米,底寬4~8米,河底高程1米,水深0.88米,最高水位2.83米,可通航10噸級船隻,主要用於運輸、排澇。河水污染嚴重。
●走馬塘
走馬塘位於嘉定、虹口、寶山區境內。西起封浜,往東北流經南翔、大場鎮,至江灣鎮淞滬鐵路接小吉浦。長約20.8公里,底寬6米,河底高程0米。原走馬塘至江灣鎮以東分南北兩支;南支經虬江至沈家行市入黃浦江,北支接袁長河、錢家浜入黃浦江。現小吉浦以東至復旦大學西北角一段已填沒。相傳南宋時抗金名將韓世忠曾駐軍江灣、大場,走馬往來於此,故名。又說因走馬塘為吳越王錢鏐所鑿,故曾稱錢溪、錢家浜。可通航10~15噸級船舶。除市區河段水質受到污染以外,其餘河段均有灌溉之利,受益農田約1100公頃。
●桃浦
桃浦位於寶山區、普陀區境內。北起寶山區境薀藻浜,往南經大場穿越走馬塘,經楊家橋、真如鎮,至曹楊新村入西虬江。曾名桃溪或桃樹浦,昔時兩岸多種桃樹,故名。長約11公里。水質受化工廢水嚴重污染,常年黑臭。
●真如港
真如港位於普陀區東北部。一般將蘇州河下游北岸的梨園浜和潭子灣合稱真如港。西起真如鎮接桃浦,往東經曹楊路、徐家橋、石泉新村、光新路,至上海油脂二廠入蘇州河。長約5公里。河道彎曲,已日益淤淺,通行5~10噸級小船。
●彭越浦
彭越浦位於閘北、普陀兩區境。元代曾在浦旁今彭浦自然鎮建彭王廟,祀奉西漢劉邦滅楚大將彭越,以鎮潮神,故名彭越浦或彭公浦,簡稱彭浦。北起走馬塘,南經彭浦自然鎮,至潭子灣入蘇州河。長7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1.0~1.5米,通行10~20噸級小船。
●新涇港
新涇港位於閔行區中部。古名新涇浦,明、清和民國時稱新涇。因與今嘉定區東北新涇河名相同,故改名新涇港。原從顓橋鎮附近的六磊塘東北流,越春申塘、淀浦河、蒲匯塘,經過程家橋,北抵北新涇鎮入蘇州河。上游在清末已淤塞成陸,現僅殘留從淀浦河到蘇州河的11公里河道,枯水期水深0.8~1.3米,能通航10~20噸級船舶,受益農田約2000公頃。在古代,每逢蘇州河大水時,江水可南入新涇港,經六磊塘等進黃浦江入海。
●新槎浦
新槎浦位於嘉定、普陀、寶山3區交界處。1977年將孫基港、中槎浦、楊涇、蒲華塘等河道疏浚串聯成一條河後,合稱為新槎浦。河道南起蘇州河北岸,北流穿越西虬江、中槎浦、走馬塘,流入薀藻浜,經江橋、桃浦、祁連等鎮。長約9.8公里。河底高程-1米,可通行100噸級駁船。
流域概況
氣候
蘇州河流域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濕潤,春秋較短,冬夏較長。年平均氣溫17.5℃,日照1534.7小時,降水量1512.8毫米。全年70%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至9月的汛期。
經濟社會
儘管元代以後吳淞江水勢漸為黃浦所奪,經濟文化重心也由位於河中游的青龍鎮轉向下游,但圍繞蘇州河岸展開的經濟活動經久不衰且愈益發達。
眾多志書記載,從19世紀初至20世紀30年代的一個多世紀中,蘇州河一直是上海通往臨近城鄉的主航道。主要原因當然是當時的陸路運輸網路遠不及水路發達和便宜,大量的消費品、燃料和工廠原料、成品,都需依靠水運。許多上海至杭州、
嘉興、湖州、
蘇錫常等地的客輪航班線,其上船地點就設在今河南北路至浙江北路之間,使蘇州河成為當時上海內河班輪客運的最大匯集地。同時興隆的還有貨運船隻和貨運碼頭。最大宗的貨物是進滬供滬人消費或經上海出口海外的蠶繭生絲、麻棕鬃刷、茶葉土產,以及稻酒魚肉、蔬果食品、砂石建築材料等;又有大量“洋油”、“洋布”、“洋火”、“洋參”之類舶來品與經海岸交通來到上海的南北貨經由蘇州河散向
杭嘉湖、蘇錫常富庶地區。
上海近代最早的修造船、麵粉、棉紡織、絲織、化工、冶金機械,甚至水電煤器具的加工廠,都陸續出現在蘇州河兩岸。僅今上海普陀區範圍內的蘇州河岸線,就集中了數以千計的工廠,其中的紡織廠、麵粉廠、
火柴廠、印刷廠、化工廠、鋼鐵廠、造幣廠、啤酒廠、減速機廠、
帘子布廠、無線電廠、製藥廠、石油化工機械設備廠等,都曾在上海乃至全國工業經濟史上創下紀錄。
文化淵源
遠在上海建縣以前,蘇州河就已經在上海及周邊地區的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影響。公元219年,孫吳政權在現上海青浦區白鶴鎮一帶吳淞江南岸建造“艨艟巨艦”(大型船舶)青龍艦,帶起一座發達的經濟中心城鎮
青龍鎮。唐天寶年間,青龍鎮已因“依海枕江,襟湖帶浦”而逐漸興盛,成為重要對外貿易港口。史載日本、
大食(泛指阿拉伯地區)、
闍婆、三佛齊(印尼)、交趾、新羅和高麗等國的船舶,當時經常駛往青龍港。北宋致和年間(公元1113年)青龍鎮“煙火萬家,衢市繁盛,人文薈集,風景迷人”,建有36坊、22橋、13寺、7塔、3亭,還有學校、倉庫、稅場、酒務、酒肆、茶樓等等。各方達官顯要、蕃商巨賈、騷人墨客紛紛到此遊歷、居住,盛況“可與南宋京城
臨安相媲美”。青龍鎮的繁榮,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吳淞江。
縱觀蘇州河兩岸,自華漕以下直至河口,老工業建築與相關的商業物流服務建築鱗次櫛比,如今已成為上海近代民族工業發展史的最好見證。它們的功能布置、建築形態、工程材料、細部裝飾中,無不蘊藏著豐富的經濟、科技、社會等多方面的信息密碼與價值,向今人、後人展示上海城市歷史文化。其中許多建於上世紀初甚至前世紀的產業建築,至今仍完好地保留。除工商建築外,還有大批社會服務性綜合性建築。據有關方面提供的資料,蘇州河沿線(不含外灘與北外灘)列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優秀近代保護建築的,就有40多座,此外還有數百座建築已被公認為具有保留價值。
蘇州河文化中還有特別值得一提的“天后文化”。“天后”,即“
媽祖娘娘”,是中國道教中一尊地位很高,又具濃烈民間色彩的神祇。上海有多處以供奉媽祖為主的神廟,但唯有位於蘇州河、河南路橋堍的天后宮,規模、形制、影響最大。因為這不光是民間紀念媽祖的處所,也是清廷末年試圖改革維新、對外開放、學習外國發展經驗的一個特設機構。
蘇州河沿岸的園林、書畫、出版、教育、電影等文化事業也相當發達。
治理開發
河面橋樑
蘇州河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始建於19世紀末,即溝通當時英美租界的蘇州河口的“威爾斯橋”。原先此橋為木結構,20世紀20年代在其側另建鋼結構大橋,即著名的“
外白渡橋”。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位於上海城區的蘇州河段先後建成了18座大橋。19世紀所建多為木結構,20世紀初改為
鋼筋混凝土結構。這些橋中不少為租界工部局所建或改建,因此一般橋樑都集中於蘇州河東段,且多帶有濃郁的歐洲城市拱橋風格。自外白渡橋以西,分別有
乍浦路橋、
四川路橋、
河南路橋、
福建路橋、
浙江路橋、
西藏路橋……若沿蘇州河西行,便可細細品味這些老橋的風韻。
溯流而上,蘇州河上的橋樑可分為三大段:
東段從外白渡橋到西藏路橋,大都已是百年身,始建於上世紀初。乍浦路橋、四川路橋、河南路橋、西藏路橋,四座典型的歐式風情,與兩岸建築風格十分協調。建於上世紀60年代的福建路橋是一座雙曲拱橋,因地基鬆軟,在拱橋水平推力的作用下,橋上出現裂縫並不斷加大,已作為“危橋”拆除。
中段從烏鎮路橋至長壽路橋,大多是近些年新改建的橋樑。記者一路數來,共有烏鎮路橋、新閘路橋、成都路橋、恆豐路橋、普濟路橋、長壽路橋等6座橋樑,橋樑強調交通功能,橋體外部線條簡潔明快。
西段從昌化路橋至中山西路3號橋,大多為新中國成立後數十年里所建。昌化路橋、江寧路橋、西康路橋、寶成路橋、武寧路橋、曹楊路橋、校園橋、凱旋路橋、中山西路3號橋,共有9座橋。這些橋普遍面目呆滯、身軀笨重。這是“因為受限於那個時代的經濟政治因素,所以橋型結構較為簡單,造價也相對低廉。”
蘇州河在上海全長53公里河段上的29處現有31座橋。
最早的“橋”是浮橋。1735年雍正年間,蘇州河上就有橋了,不過是座浮橋。位置就在今天的新閘路橋,當時是“兩岸各築石磴,中架浮橋,船過拽之。”行人車馬往來不便,蘇州河上再沒有其他的橋,都靠擺渡。以後兩個多世紀裡,蘇州河的橋逐漸增加到如今的30處,幾乎每一條大路相應地有一座橋。
1843年上海開埠,1856年外商成立了一個“蘇州河橋樑公司”,在河東口建了一座木橋,叫“威爾斯橋”。因為是私營的,來往要收費。1872年,工部局收購了威爾斯橋,由於使用率加大,又另造一木橋替代,並且不再收費,可以白渡過去,從此就被叫做:“外白渡橋”。1907年,外白渡橋改建成鋼橋,這是蘇州河也是上海的第一座鋼橋。
解放後第一座橋長壽路橋是上海解放後建造的第一座架設在蘇州河上的橋樑。1951年開工,1953年竣工。原有的橋,被毀於日軍占領時期。新中國成立後,市人民政府工務局幾經勘查,投資人民幣376萬元,建造了貫通東西的永久性橋樑。
橋樑工藝諸多第一曹楊路橋,1976年新建,是上海第一座預應力混凝土變截面箱形連續梁橋。
浙江路橋,1908年新建,是我國僅存的幾座魚腹式鋼木桁橋之一。
昌化路橋,1974年新建,是跨越蘇州河的第一座中承式肋拱橋。
恆豐路橋,1987年新建,是蘇州河上第一座用懸臂澆築法施工的橋樑,也是上海在大型橋樑建設中,套用預應力連線箱梁結構,通過計算機精確控制,先建兩頭再中間合龍的成功範例。
經典景觀橋四川路橋、西藏路橋、乍浦路橋、河南路橋是典型的歐式風格橋樑,橋體線型優美流暢,橋身細部刻畫豐富,橋樑整體與該段蘇州河兩岸的建築風格十分協調,是蘇州河上重要的景觀橋樑。
最年輕的橋烏鎮路橋,原橋建於1948年,1999年拆除重建,是目前蘇州河上最年輕的橋。不過,隨著蘇州河橋樑新規劃的實施,這個名頭恐怕很快就將被替代。
蘇州河橋樑形式各異,材料多樣。按結構形式分,有拱橋5座(如福建路橋)、鋼桁架橋2座(如外白渡橋)、梁橋20座(如江寧路橋)。按材料分,有鋼結構(如浙江路橋)、混凝土結構(如恆豐路橋)、鋼筋混凝土結構(如四川路橋)等。
河流整治
市政府於1995年12月正式提出,要把蘇州河作為“上海環保重中之重”,開展全面綜合治理。數以百億元計的財力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向蘇州河。
2007年5月,上海通過了《蘇州河綜合治理方案》。市政府提出兩個治理目標。一,2000年底消除黑臭;二,2010年魚蝦重現蘇州河。
據上海市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
徐祖信介紹,工業污水、生活污水和
農業污水、畜禽污水等隨意排放直接導致了蘇州河的河道自淨能力不斷減退。嚴重的有機污染、底泥對水質的污染、支流對幹流的污染、不利的水動力條件加劇了對蘇州河水質的污染和水上航運的影響。。
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是一項“民心工程”。這項綜合整治工程是一項長期並且複雜的系統工程,上海歷屆市委、市政府對蘇州河整治工作予以高度重視。
綜合調水是2008年年底可以消除蘇州河幹流黑臭的主要措施。從5月31日起,蘇州河綜合調水措施成為蘇州河整治的一項常規性工作。調水主要通過
吳淞路閘橋漲潮關閘、落潮開閘,將蘇州河水體變成由西向東單向流動的河流,使河內的污水不再因潮水的漲、落而上下迴蕩。為了配合綜合調水,
木瀆港、
彭越浦、
新涇港以及
蘊藻浜等河道的
閘門也相應實行調度方案。
蘇州河綜合調水工程中的吳淞路橋閘改造和彭越浦泵閘建設工程已經竣工,並投入運行,保證了年內蘇州河幹流基本消除黑臭,上游26公里的河道防汛牆建設也已經完成,上游的河道疏浚正在進行,已經疏浚約116.09萬立方米預計12月底竣工。
由於2008年6月19日入梅,7月2日出霉,屬於“空霉”,因此調水難度大。經過各方的努力,2008年6月10日,蘇州河基本消除了黑臭,8月,在蘇州河裡出現了綠萍、魚、魚蟲、龜類等
水生動植物。
自2008年5月31日調水以來,在感官上,蘇州河幹流已經基本不黑臭了,過去兩岸的居民夏天不敢開窗,2008年夏天可以開窗了。從蘇州河河口、鐵路橋、
曹家渡等處的水體觀測點反映的情況看,除部分時間受泵站排污影響外,蘇州河幹流基本消除黑臭,水色呈青灰色或者青黃色。本來匆匆掩鼻而過的市民,如今開始向蘇州河投去了關注的目光,綠萍、小魚、綠林、高樓,蘇州河所有的這一切變化,成了街頭巷尾老百姓的談資。
蘇州河支流污水截流工程是蘇州河治水的主要措施,也是蘇州河消除黑臭的重要前提。支流污水截流工程的污水收集範圍約200平方公里,計畫截流污染源1635個,截流污水量25.44萬噸/日,排放污水的80另外,一期40石洞口城市污水處理廠將削減六支流截污中北片污水對
長江大水體的污染。支流污水截流工程已經按計畫全面開展,對截流的污染源單位的納管工作已經啟動,2009年6底以前將完成污染源的截污納管。
閘北區糞碼頭搬遷在2009年上半年完成,長壽路橋以東的環衛碼頭搬遷也力爭2010年一季度完成。
2002水質進一步改善,長壽路橋以東將建成濱河林蔭道,2010年蘇州河與
黃浦江、蘇州河支流水質的同步改善,全面提高水體質量,恢復水系環境生態功能,使市區河段中有魚。
蘇州河流域的管理將有法可依,市政府頒布了《上海市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管理辦法》,並於1998年1日實施。
2018年12月30日,上海全面啟動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建設。這標誌著上海“母親河”蘇州河進入全流域綜合治理新階段。上海此次全面啟動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總投資超過250億元。到2020年,力爭全面消除劣V類水體、幹流堤防工程全面達標、航運功能得到最佳化、生態景觀廊道基本建成,努力把蘇州河打造成為“城市項鍊、發展名片、遊憩寶地”。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將堅持水岸同治,更加注重治理岸上的污染源,從根子上改善水環境;堅持乾支流聯治,加強整個水系的污染治理,實現流域水環境的全面改善;堅持兩岸貫通與功能提升同步,推動蘇州河與黃浦江“一江一河”交相輝映,實現還河於民、還岸線於民、還景於民。
旅遊
沿岸建築
“萬國建築博覽會”並非
外灘所專有,蘇州河也是如此。坐落於四川路橋北堍的郵政局大樓,建成於20世紀20年代中期,屬
折衷主義建築風格。
蘇州河東段弄堂較少,民居也多為高級公寓。而自
河南路起到
恆豐路,則
弄堂密布,它們建築年代迥異,式樣也不盡相同。例如斯文里,位於蘇州河南岸、大通路兩側(稱東西斯文里),縱向南伸至
新閘路,是上海新式
石庫門弄堂建築的早期代表,建於1916年。概括而言,新式里弄(石庫門)建築不同舊式之處便在於,新式大量採用西方結構、裝修設備和裝潢材料,外觀上也更有“洋派”之氣。在今天的蘇州河岸,新造的高樓也比比皆是,和老房子形成對比。
蘇州河流經
普陀區的21.5公里岸線上布滿上海近代工業文明的足跡,不僅擁有28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和市級優秀近代保護建築,還有37處被認定為具有保留價值的老建築。
旅遊碼頭
由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進行的蘇州河水上旅遊碼頭布局規劃的規劃信息顯示,作為服務水上遊船觀光的旅遊碼頭,蘇州河自西向東設定15處旅遊碼頭。
蘇州河水上旅遊碼頭規劃範圍,東至蘇州河河口,西至外環線,全長20.5公里。蘇州河上設定了15處水上旅遊碼頭。其中,黃浦區設定1處,為外灘源碼頭;閘北區設定3處,為慎余里碼頭、四行倉庫碼頭、天目西路碼頭;靜安區設定1處,為濱河區碼頭;普陀區最多,達6處,為昌化路碼頭、夢清園碼頭、西康路碼頭、曹家渡碼頭、長風公園碼頭、丹巴路碼頭;長寧區設定4處,為中山公園碼頭、風鈴渡碼頭、朱家濱碼頭、縱涇港碼頭。上述碼頭被區分為景點型、交通型、商業型、公園型、綜合型的不同類別,開航的定位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