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糧食科技創新示範市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糧食產業經濟的意見》(國辦發〔2017〕78號)、國家糧食局《關於印發〈糧食行業科技創新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國糧儲〔2016〕279號)以及《市政府關於印發蘇州市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十三五”規劃的通知》(蘇府辦〔2016〕255號)精神,為深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糧食行業科技進步,加快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特制定本行動計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市糧食科技創新示範市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
  • 頒布時間:2017年12月27日
  • 實施時間:2017年12月27日
  • 發布單位:蘇州市人民政府
全文,解讀,

全文

一、指導思想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落實藏糧於技戰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搭建創新平台,匯聚創新人才,培育創新主體,實施創新項目,推動創新資源集聚轉化,有效提升行業人才隊伍水平,有效提升產業轉型發展水平,有效提升糧食安全保障水平,著力把蘇州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糧食科技創新示範市,為推動“兩聚一高”新實踐,勇當“兩個標桿”、落實“四個突出”作出新貢獻。
二、主要目標
力爭通過三年時間,著力打造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糧食科技創新體系,切實解決一批制約糧食行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培育新動能,創造新優勢,促使糧食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有活力,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創新環境不斷最佳化,創新人才服務作用更加明顯,進一步推動全市糧食科技大創新、成果大轉化、產業大發展。
(一)創新投入大幅增長。增加研發投入,加大創新技術套用,至2020年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超過1%,財政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加。
(二)創新主體日趨壯大。培育一批創新主體,至2020年糧食行業創新型示範企業超10家,技術企業10家,現代科技套用示範糧庫10家。
(三)創新能力明顯提升。至2020年,研發機構或研究院達到10家,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300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項,推廣套用重大技術成果10項。
(四)創新產業迅速發展。至2020年,技術產值超過50億元,增加值占比達到30%以上。
(五)創新環境不斷最佳化。至2020年,建立科技創新聯盟1個,創建科技創新服務平台3家,建設科技創新示範基地3個,培養科技創新高層次領軍人才5名。
三、重點任務
(一)實施現代技術套用工程。
1.推廣綠色儲糧新技術。大力推廣套用以低溫保鮮儲糧、低溫烘乾、氣調儲糧以及非化學藥劑防治技術為依託的綠色生態儲糧新技術。逐步推行橫向負壓通風技術和負壓分體式橫向谷冷通風技術,提升糧食降溫效率,降低糧食降溫能耗;更新環流熏蒸技術,提高氣密性和均勻性,減少藥劑用量;推廣充氮氣調和食品級惰性粉物理殺蟲新技術,實現綠色無公害儲糧。深入推進產後服務體系建設,大力推廣套用空氣能熱泵等新低溫型烘乾技術。
2.推廣智慧型裝備新技術。利用智慧型裝備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糧食產業。在糧食加工企業試點建設智慧型化車間和智慧型化生產流水線,引進國內外先進加工技術,提升糧食加工工藝和產品質量水平。在產業物流園(糧庫)建立自動化、智慧型化的現代物流體系,推廣先進智慧型化管理裝備套用,加快工業機器人、智慧型物流管理、糧食智慧型製造等技術和裝備在生產和儲存過程中的套用,技術更新和產業升級,推動糧食產業智慧型化。
3.推廣現代物聯新技術。充分利用“大智移雲”等現代信息技術,加快建設安全、便捷的糧食信息網路基礎設施,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糧食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和套用示範,建立收購、儲存、加工、銷售一體化的信息網路。最佳化糧食倉儲信息化管理平台,改進和完善糧情檢測系統,增加溫度、濕度、氣體成分的線上檢測功能和雲圖分析功能,實現糧倉遠程監控與溫濕度檢測的一體化,精準檢測糧情,提高預警能力和智慧型儲糧水平。在重點倉儲企業建立物聯網套用示範工程,促進在糧食全流程和全產業鏈的綜合集成套用。
4.推廣快速檢測新技術。加快完善質監機構檢測功能,引進先進檢測設備,增加檢測項目,適應新時期檢測項目的需求。放大國家級實驗資質監測機構的集聚效應,進一步強化糧食品質驗證技術,建立糧食潛在污染物篩查確證技術體系。加快推進品質、真菌毒素、重金屬等快速檢測技術進糧庫、進市場,進一步提升我市糧食質量防控技術水平和管控能力。
(二)實施產業提質增效工程。
1.加速產業(物流)園建設。充分利用區位優勢、水陸運輸條件和市場環境,加快推進五大產業物流園建設。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裝卸和散糧等現代化的中轉物流設施,實現糧食海運、內河、鐵路、公路的無縫對接,把糧食產業園建設成集基地建設、加工轉化、倉儲物流、品牌創建、線上線下交易融合發展為一體的產業集群,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現代糧食物流新體系。
2.推進新模式發展。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積極培育新型市場主體,鼓勵和支持糧食產業化經營企業參與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大力推廣社企合作新模式,發展訂單生產,實施優質優價,打造長遠利益共同體。鼓勵糧食企業深入產區,建立優質糧源基地,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選育適宜的優質或功能性品種,大力增加綠色、優質、功能糧油產品供給,提升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水平。
3.實施好糧油行動。圍繞國家“優質糧食工程”建設,全面實施“好糧油”行動。積極支持各類市場主體共同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設,切實做好我市“中國好糧油產品”的申報,通過中國好糧油平台把我市優質糧油產品推向國內國際市場。大力發展“良糧網”等電商平台,開創蘇州好糧油線上線下銷售新局面。
4.促進產業鏈延伸。鼓勵和支持糧食產業化企業對糧食副產物的高效利用,拓展糧食深加工技術,促進糧食企業向精深加工領域延伸,進一步完善糧食精深加工轉化產業體系和產品鏈條,有效增加化工、醫藥等領域所需糧食精深加工產品的供給,提升市場競爭力。推動糧食加工副產物循環、高值、梯次利用技術研發,突出糧食加工副產物全效利用,延伸糧食產業鏈、價值鏈,實現糧食的全效增值。
5.注重新品牌創建。鼓勵和支持企業爭創全國性及區域性知名品牌,加大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三品認證力度,推進中國馳名商標、農產品地理標誌、省市名牌等品牌認證工作,打造一批擁有自主產權、核心技術和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產品。
(三)實施創新主體培育工程。
1.培育科技創新示範企業。充分發揮糧食產業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支持企業完善技術創新組織,引導企業開展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鼓勵企業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在全市建立一批糧食科技創新示範單位,使其成為糧食科技示範基地、成果推廣中心和科技教育培訓基地,在全市糧食行業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
2.建立科技創新聯盟。探索科技創新機制,鼓勵和支持加工、製造等領域建立科技創新聯盟。以重點企業為依託,吸引相關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入,開展關鍵技術研發和攻關,實現資源的有效整合,著力提升糧食科技創新水平。
3.促進科技型企業發展。大力培育糧食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鼓勵糧食企業與技術結合,採用技術改造,提升產業發展層次,推動企業向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轉型。加大對高層次人才創業的扶持力度,以創業促創新,培育具有研發和創新能力的科技型企業。
(四)實施創新平台建設工程。
1.加快企業研發平台建設。鼓勵有條件的糧食企業建立研發機構、技術中心、重點(工程)實驗室、技能大師工作室等。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落實國家研發經費優惠政策,培育科技創新重大項目。聚焦行業需求,定期發布科技創新引導目錄,明確科技創新主攻方向,引導企業、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針對性開展糧食科研工作。充分利用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和技術優勢,圍繞綠色高效、節能減排、糧食減損、糧油深加工、糧機製造等糧食重點領域,著力開展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等課題的研究,支持企業承擔或參與國家、省、市相關部門的重大科研項目,著重解決制約我市產業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切實為綠色環保、科學保糧提供先進的技術保障。支持和鼓勵糧食重點企業、質監所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國家標準,支持糧食重點企業加強對米糠、稻殼、碎米等副產物的研發,大力開發功能性、特用性的糧食產品,實現糧食的全效價值。
2.加快產學研用平台建設。積極推進我市與南京財經大學等高等院校的戰略合作,建立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糧食科技創新交流平台,實施企業與高校創新人才雙向交流,促進科研與教學互動、科研與人才培養有機結合。聚焦糧食科技,加快建設一批涉糧院士工作站、博士後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及糧食科技研發中心、示範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推進科研、檢測、設計和產業一體化發展,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人才集聚效應。支持高等院校與糧食企業合作開發糧食核心技術和套用基礎研究,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
3.加快科技成果套用平台建設。依託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科研企業建立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培育專業化、社會化、網路化的糧食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面向企業提供科技成果、研發設計、檢驗檢測、人才培養等專業服務。組織開展糧食科技創新重要成果展示和科技創新資源供需對接活動,加強實用技術集成示範、培訓、展示和交流。建立科研項目和企業“點對點”技術服務機制,實現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科研服務與套用單位的無縫對接,對項目的推廣套用及時跟蹤評價。落實國家科技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各方共贏模式,推動糧油關鍵技術和科研成果通過技術轉讓、入股等方式進入企業,加快創新成果的轉化套用。
(五)實施創新人才集聚工程。
1.建立人才引進機制。深入實施人才興糧戰略,轉變政府人才管理職能,發揮推動作用,加強科學規劃,以高層次、創新型領軍人才為重點,以專業技術人才為支撐,以高技能人才為基礎,加大開發引進力度,加快造就一支規模適度、結構最佳化、類型多元、層次多樣、素質較高的科技人才隊伍。積極實施糧食科技領軍人才選拔計畫,引進一批在糧食行業有重要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建立探索“將才+團隊+載體”開發模式,加快培養糧食戰略、糧食科技、糧食經濟等領域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建立蘇州糧食智庫,設立糧食加工、倉儲物流、糧食機械、信息化、糧油檢測等領域的專家庫,充分發揮專家在糧食規劃制定與評估、糧食項目評審、糧食行業指導等方面的作用。落實激勵政策,完善激勵機制,打破“業內”“業外”界限,吸引糧食及其他領域優秀科研人員和團隊參與糧食科學研究。
2.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加大社會招聘、校園招聘力度,加快企業機電一體化、現代物流、信息化等緊缺人才的引進。加強與高等院校產學研用的緊密結合,通過定製式培育和個性化扶持,加快造就和培養一批優秀企業家。加強糧食行業專業技術人才知識更新培訓,探索專技人才職業發展晉升通道,發揮專技人才骨幹作用。重點圍繞職業素質、職能技能提升,加大職業教育和培訓力度。通過組織開展技能大賽、設立技能頂尖人才工作室、開展崗位技術攻關和項目開發、技能人才培訓等,培養一批具有技術革新能力、科技推廣能力的套用型高技能人才。加強糧食行業幹部職工繼續教育,定期組織開展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的專項培訓,全面提升我市糧食科技創新隊伍整體水平和能力。以糧食產業物流園、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為依託,加快人才載體平台建設,建設科技人才培訓基地。建立定向就業和優先就業機制,選擇一批優秀企業為高等院校大學畢業生提供就業崗位和就業機會。
四、重點項目
(一)全市糧食信息化平台的互聯互通。(實施單位:蘇州市糧食局,各市、區糧食局)。
(二)糧倉氣密性改造項目、糧倉裝卸平整作業智慧型化裝備的研發。(實施單位:江蘇蘇州國家糧食儲備庫)
(三)功能性糧食的研發、種植和推廣。(實施單位:蘇州市糧食集團)
(四)網際網路+“糧食”的套用與推廣。(實施單位:蘇州糧食批發交易市場)
(五)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建設和套用示範、大容量熱泵烘乾機的研發與套用。(實施單位:張家港市糧食購銷總公司)
(六)糧食微波烘乾的試驗研究和開發。(實施單位:崑山國力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崑山市糧油購銷公司)
(七)優質晚粳稻品質研究、糧食衛生指標快速檢測技術的套用與推廣。(實施單位:蘇州市糧油質量監測所)
(八)設立糧食科技研發中心。(實施單位:蘇州市糧食集團、南京財經大學)
(九)含氨基丁酸成分的功能性白米加工技術與裝備研究。(實施單位:佐竹機械(蘇州)有限公司)
(十)富硒活性成分提取與富硒農產品標準化加工技術研究與套用示範。(實施單位:蘇州硒穀米科技有限公司)
(十一)年產四十萬噸優質麵粉技改項目。(實施單位:益海嘉里(崑山)食品工業有限公司
(十二)高效環保型糧食清理中心。(實施單位:吳江糧食機械有限公司)
(十三)新型液態發酵生物飼料的創製及套用。(實施單位:安佑生物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十四)果蔬面、乳酸菌麵條的研發和生產。(實施單位:蘇州穗兒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地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糧食科技創新作為保障糧食安全、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糧食產業化發展的重要舉措來抓,研究落實糧食科技創新的政策措施。各地要明確工作部門和責任單位,市縣兩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要負責統籌協調和指導服務工作,組織開展糧食科企對接活動。把糧食科技創新工作納入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範疇,促進糧食科技創新工作上下聯動,協同發展,全面推進糧食科技創新發展。
(二)強化政策扶持。各地要全面落實國家和省、市關於科技創新的優惠政策。科技、財政、發改委、金融、稅收等部門要強化對糧食科技創新的政策扶持。科技部門要加大對糧油科研項目的支持力度,特別在糧食科技成果轉化專項資金使用上優先安排;財政部門安排資金,用於引導和重點支持糧食產業化發展中的科技創新項目;積極推薦糧食科技創新項目參評國家和省科技進步、技術發明等獎項。稅務部門要按照有關稅收法律和政策規定,落實好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等研發費用以及技術轉讓項目所得等方面的稅收優惠政策。
(三)強化服務保障。各地要加大糧食科技的服務力度,加強對糧食科技戰略規劃、標準規範等工作的監督指導,充分發揮產業政策對科技創新的引導作用,切實做好產業發展、科研項目、科技成果的銜接,促進糧食科技創新資源的統籌、聚集與融合。要加大糧食科技的宣傳,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提升糧食科技的社會影響力。要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有效激發科技創新的活力。

解讀

  蘇州市糧食科技創新示範市三年行動計畫(2018~2020)於近日正式出台。記者從市糧食部門了解到,我市將力爭通過三年時間,打造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深度融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糧食科技創新體系,促使糧食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有活力,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進一步推動全市糧食科技大創新、成果大轉化、產業大發展,努力把蘇州打造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糧食科技創新示範市。
  2014年7月,蘇州獲批全國的“國家糧食工程建設試點示範市”。全市糧食規模化種植超過85%,現有種糧大戶3400多個,全市緊密型優質糧源基地在8.5萬畝以上。全市有效倉容143.2萬噸,其中現代型倉容占比達到95.3%。全市糧食產業物流園區已有6個,初步建成了公路、鐵路、水路“三路”並進的現代糧食物流體系。該行動計畫的出台,旨在深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糧食行業科技進步,加快糧食產業經濟發展。
  市糧食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根據該行動計畫,我市將增加研發投入,加大創新技術套用,至2020年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例超過1%,財政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加;將培育一批創新主體,至2020年糧食行業創新型示範企業超10家,技術企業10家,現代科技套用示範糧庫10家;創新能力將明顯提升,至2020年,研發機構或研究院達到10家,發明專利授權量達到300件,取得重大科技成果10項,推廣套用重大技術成果10項。同時,創新產業將迅速發展,至2020年,技術產值超過50億元,增加值占比達到30%以上;創新環境將不斷最佳化,至2020年,建立科技創新聯盟1個,創建科技創新服務平台3家,建設科技創新示範基地3個,培養科技創新高層次領軍人才5名。
  激發糧食產業經濟活力,必須推動行業科技創新,推動物聯網、人工智慧、綠色生態等技術與行業的融合創新發展。該行動計畫明確了科技創新重點任務,即通過實施現代技術套用工程、產業提質增效工程、創新主體培育工程、創新平台建設工程、創新人才集聚工程等五大工程,推動我市糧食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更加完善、更有活力。同時,還明確了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即通過建設和研發糧食倉儲、糧食加工、糧食機械、糧食檢測等方面十四個項目,全面提升我市糧食科技創新水平。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市將全面落實藏糧於技戰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搭建創新平台,匯聚創新人才,培育創新主體,實施創新項目,推動創新資源集聚轉化,有效提升行業人才隊伍水平、產業轉型發展水平、糧食安全保障水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