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小調

蘇州小調,蘇州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音樂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小調
  • 類別:傳統音樂
歷史淵源,音樂特色,

歷史淵源

蘇州小調是專指在蘇州及其周近地區流傳的曲調或民謠。蘇州小調源遠流長,早在先秦及兩漢時期,就產生了很多吳地民間歌曲。《晉書·樂志》中有“吳歌雜曲,並出江南”的記載,“雜曲”即指吳地的民間小調。宋代《樂府詩集》收集的《子夜歌》等吳歌達342首。元則有“村坊小曲”、“市井小曲”、“俚巷歌謠”的記載;到明代,民間時調的發展到達高峰。明人陳宏緒的《寒夜錄》更有“我明詩讓唐、詞讓宋、曲又讓元,庶幾《蘇州小調》、《桂枝兒》、《打棗桿》、《銀絞絲》之類為我朝一絕耳”的論說。馮夢龍的《童痴二弄·山歌》收有359首,其風格、神韻均與南朝樂府《吳聲歌曲》一脈相承。現代流傳於吳地的蘇州小調正是對明清俗曲、時調的傳承,其中《四季調》、《五更調》、《十二花月名》、《九連環》、《五瓣梅》等曲至今仍在民間廣為流傳,同時也被滑稽戲、評彈、蘇劇、滬劇等地方戲吸收。

音樂特色

蘇州小調大體可分為一般小調和歌舞小調兩類,其中一般小調多為獨唱,個別曲目有另一人插白,其演唱形式有的無器樂伴奏,有的自彈自唱,有的一唱一奏;歌舞小調又稱“社火”,是一種節日期間的民間集體歌舞,其形式有獨唱、對唱、齊唱等,並與舞蹈相結合。
兩類小調內容豐富,幾乎涵蓋了生產生活各個方面,如表現婚姻愛情的《等郎五更》、《二姑娘相思調》、《二八佳人動喜訓》;表現生產勞作的《搖船調》、《蒔秧小調》、《採茶小調》;表現日常生活的《十隻麻雀》、《十二樣花名》、《十隻蟹》;反映地方景致的《蘇州風光(大九連環)》、《吳江調》、《無錫調》、《鳳陽歌》;表現戲曲文學的《張生跳粉牆》、《煙花女子告陰狀》、《春調》;表現神話傳說的《銀河落勒太湖裡》、《善財龍女兩邊分》;表現職業特色的《媒婆調》、《賣貨郎》、《叫化調》;表現時令特色的《六花六節》;以古典詩詞為內容的《九里山前作戰場》等。
小調的曲體結構形式多樣,都比較規整,有固定的曲調名;節拍相對穩定,通常具有明顯的重輕拍子交替律動;主要流行於城鎮而漸及鄉村,多為歌女琴師娛他之作;歌唱性比較強,常有樂器伴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