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滑稽戲

蘇州滑稽戲,蘇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戲劇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蘇州滑稽戲
  • 發源地:蘇州地區
歷史淵源
滑稽戲,發源於蘇州地區,以江、浙、滬的城鎮碼頭為傳統的演出基地。
春秋時期的“俳優”可謂“滑稽”的萌芽。《史記·滑稽列傳》中有關於“滑稽”一詞的最早記載。後歷經唐參軍戲、宋雜劇、明崑劇淨丑角色的表演得以不斷發展,在近代迅速成熟成為獨立劇種。
以蘇州方言為舞台語音,綜合蘇州地區的獨腳戲、灘簧、雙簧、隔壁戲、小熱昏、民間小調等多種民間說唱藝術發展而成。近代又吸收了文明戲的某些結構方式,基本元素是“滑稽”。以諷刺為己任,以致笑為手段,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編劇、導演、舞美、作曲、表演機制,積累了一大批反映古代、近代和當代市民生活的劇目。蘇式滑稽的表現方法主要是說、噱、做、唱。通過鋪設和釋放包袱、利用吳地方言俗語的幽默,以及外地方言與吳方言之間的語音差異造成的誤會,觸發笑機,並在笑聲中敘述故事、塑造人物。
上個世紀初,蘇州籍作家徐半梅首創“趣劇”,人稱“下筆皆滑稽,出口盡詼諧 ”,被譽為“東方卓別林”。同時代的蘇州曲藝家王無能創造了獨腳戲,極大豐富了趣劇的滑稽表演手段,使獨幕滑稽小戲迅速發展成為多幕的中型或大型滑稽戲劇。解放前後,蘇州滑稽戲藝術家張幻爾、張冶兒、方笑笑等各樹一幟,形成了蘇式滑稽戲支流,並於五十年代合併於蘇州市滑稽劇團。20世紀80-90年代,《一二三起步走》《快活的黃帽子》《小小得月樓》等一系列優秀劇目多次榮獲大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