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湘(甪直連廂),江蘇省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舞蹈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蓮湘(甪直連廂)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非遺簡介,非遺特點,
非遺簡介
連廂,是甪直農村和市鎮盛行的娛樂健身活動。連廂也流傳於太倉城廂、瀏河以及蘇州工業園區勝浦街道等地。
連廂,又稱蓮湘、霸王鞭、花棍、金錢棍、打花槍等。其歷史可上溯至宋代的“蓮花落”。蓮花本是吉祥花,“落”則意味著衰敗。它本是北方乞丐行乞時演唱的一種曲藝。傳入蘇州以後,融進了江南水鄉的柔美細膩風韻,與北方的粗狂豪爽風格已有所不同。經過長期歷史演變逐漸跟人們的生產、生活相結合,變成了節日慶典、廟會活動或自娛自樂的文藝活動。連廂在蘇州地區的傳播至少有數百年的歷史,尤以吳東的甪直、勝浦以及太倉地區,流傳更廣泛,特色更鮮明。
打連廂有文武之別。文連廂歌舞並重,節奏輕快;武連廂活躍、自由,節奏流暢,動作粗獷。江南地區大多是文連廂。
連廂可由男女兩人表演,也可多人集體表演。表演時,均手握一根連廂,和著節奏,時而擊打自己的四肢、肩、腰、背、臀,時而敲打地面,時而與他人對擊;且歌且舞,不斷變換隊形,隨著舞步和音樂擊打出明快的節奏。伴奏用二胡、嗩吶、鑼鼓等。曲調大都採用地方小調。演唱以齊唱為主,有時也採用獨唱、對唱或一領眾和的形式,偶有插白。還有一種純樂曲伴奏,演員不開口,雖無歌唱,但動作上增加了轉、翻、跳、躍、下腰、甩棒等難度,使連廂更具有舞蹈元素,更有看點。
在太倉、勝浦,連廂以蘇州水鄉民間小調作伴奏,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甪直連廂節奏和動作套路有簡有繁,架式有“仙人跳”、“晃身敲湘”、“側身敲湘”、“五指轉湘”等。太倉、勝浦連廂的基本步法有“四方步”、“平常行走步”、“秧歌步”、“踐步”、跑跳步“等。基本是群舞。
太倉的連廂舞蹈者,頭扎花巾,腳穿布鞋,身著對襟布扣衣衫。甪直、勝浦的連廂表演服飾最有特點,有包頭、肚兜、大襟拼接衫、拼襠褲、襡裙、束腰、百衲繡花鞋、卷膀等,婦女們以穿戴這樣的水鄉婦女服飾為美。
連廂表演的道具,以三尺竹桿製成,兩頭各刻上兩個三寸長的槽口,每個槽口中鑲上兩組銅錢,每組放二三個,搖晃時銅錢碰撞發出聲響。再在連廂兩段及槽口附近紮上數組彩色絨線,增強視覺效果,還可將連廂竹竿油漆美化。
連廂原是北方窮人乞討時表演的節目,傳入南方後,加入了南方的藝術元素,和南方民間的生產、生活、民間習俗相結合,變成了慶豐收、賀新春、趕廟會時的民間文體活動,這種南北交融、歷史變遷,無疑使連廂具有了一定的歷史文化價值。
非遺特點
連廂節奏明快,舞姿優美,歌聲動聽,加之美麗的水鄉婦女服飾,具有較高藝術觀賞價值。
連廂和當地民風民俗緊密相連,又是一項鍛鍊身體、愉悅身心的健身運動,擊打身體各處相應穴位,可有防、治疾病作用,因此,無論對民俗學、體育學、醫學等方面來看,都具有一定的科學價值。此外,還有觀光旅遊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