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性劇

藥性劇

中醫藥學藉助戲劇舞台來表現自己,,後世文人很早就開始嘗試以藥名入詩。而差不多同時的另一些醫家,由於看到了文學形式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也在利用歌賦等形式來編寫醫書。

興起與發展,主要劇目,藥性劇,意義和影響,

興起與發展

我國古代戲曲,清代康熙乾隆中,梆子皮黃(京劇)兩大聲腔地方戲興起,到嘉慶道光朝,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繁榮時期。標誌這一繁榮局面的,一是地方戲劇種如雨後春筍大批湧現,幾至難以確計;二是各劇種之間交流融合,促進了大型綜合性劇種的形成和發展,使我國的戲曲藝術跨上了新的高度;三是劇本創作激增,反映的生活面日趨廣闊。此其間,有一個很值得注意,卻又始終為戲劇研究家所忽視的方面,即中醫藥學開始藉助戲劇舞台來表現自己,並占有了一席之地。
在文學或其它非醫藥學文獻中包孕中醫藥知識的現象,可以追溯到上古。《詩經》、《楚辭》乃至《山海經》中都包含著中醫藥名詞或病名、治法的內容。它們的作者雖然都不是在搞什麼科學知識的普及,卻無意間作了這些知識的傳播者。而從播揚知識的效果看,這些作品所擁有的讀者,有些可能是一般醫學著作所難以達到的。
所以,後世文人很早就開始嘗試以藥名入詩。而差不多同時的另一些醫家,由於看到了文學形式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也在利用歌賦等形式來編寫醫書。此中較早的有宋·崔嘉彥《醫方藥性賦》、署名金·李杲的《珍珠囊藥性賦》、元·胡仕仁《圖經節要本草歌括》、明·劉全備的《註解藥性賦》等。清代學者的普及意識最強。這一時期的科普作品,無論數量、質量,所涉及的專業門類之廣和寫作體裁的多樣,都遠遠超出了前代。單就講藥性的作品而言,朱東樵的《本草詩箋》10卷,載詩七百八十餘首,可渭洋洋大觀。爾後出現的本草詩之類,有據可查者不下八九家。吳尚先以駢文見長,所著《外治醫說》雖系中醫外治法的奠基之作,卻又是醫學駢文之姣姣者,其書也因而名之曰《理瀹駢文》。此外還有王錫鑫的《藥性彈詞》、蔡恭的《藥性歌》、陳明曦的《本草韻語》,還有佚名的《藥性鼓兒詩》等。但就其中大多數作品的藝術性來看,恐怕還有提高的餘地。文人的作品便不同,詩詞歌賦在他們筆下,當然是駕輕就熟,而以藥名屬對聯,以藥名作謎底,以藥名寫尺牘、寫傳奇者也不乏其人。這些作品也大抵富於趣味,意蘊深厚。只可惜它們在傳播中醫藥科學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方面,比之醫家的作品又遜一籌。因為他們太多受文學形式和寫作方法的束縛,太多地注目於文學作品的完美性。(本內容作者:山西中醫學院賈治中教授,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

主要劇目

以戲劇創作而涉足科學知識的普及,這在中國戲曲史上尚不多見。藉助梆子戲繁榮局面的推動,它在我國北方地區曾有過如此廣泛的傳播,恐怕也是鮮為人知的事。但這是實實在在的歷史,這就是清代的藥性梆子戲(以下簡稱為藥性劇)。
新編藥性戲劇新編藥性戲劇
目前已知的劇目,有《群英會》、《草木傳》、《藥會圖》、《本草記》等數種。它們大多以梆子腔為表現形式,流傳於我國北方地區。時至今日,這些劇目早已自生自滅地湮沒於歷史塵埃。在它們生髮過程中,似乎並未引起醫藥學家的關注,甚至也沒有進入戲劇史家的視野,是十分遺憾的。現僅就所掌握的資料,對同屬於戲劇史和中醫藥發展史的這—歷史存在作一回顧。
流傳至今的藥性劇劇本多為手抄本。稱做“藥性劇”是因為所掌握的劇本或曰“藥書梆於腔”,或曰“藥性梆子腔”;另外幾種雖末目睹,但據說與《草木傳》“劇本的形式完全相同”①,可以斷定它們都講了藥性,姑這樣稱謂以別於歷史劇、神話劇等等。
注①見路大荒《蒲松齡集·編訂後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4月第一版

藥性劇

藥性劇怎樣通過舞台形式來傳播醫藥知識的呢:請看以下例證:
老生扮作甘草上引治病先要識陰陽,陰陽俱在脈里藏,六脈按部分虛實,藥性亦須知溫涼。(《群英會·甘國老請醫敘寒》)
梔子醒上白……吾想那黃醫生,他住在溫家村,倒有許多溫性也。(唱)有一個蓽澄茄入胃除冷,有一個高良姜暖胃止疼,有一個覆盆子固精暖胃。……就是溫性奴婢,亦且不少。(唱)有一個叫麝香善開心竅,有一個小茴香理疝暖宮……。(《草木傳·妖蛇出現》)
老生白……我終日吃藥,那個醫生不知我是老甘,……速去那裡,叫他捎幾味涼藥來。(唱)捎射干,療咽閉,兼消癰腫。捎菊花,明眼目,並去頭風。捎元參,治毒結,清利咽膈。捎沙參。益肝肺,消腫排膿。(《群英會·甘國老請醫敘寒》)
藥性溫涼寒熱,古人亦稱四氣,其實就是溫涼兩大類,只是溫涼程度不同罷了。凡能減輕或消除熱證者.大抵為寒涼藥,反之即溫熱藥。《神農本草經》所謂“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是古人從藥物作用於人體的反應中鑑別出來的,為用藥所必知。故上下古今,凡為藥書,無不講述。上例中提到溫涼諸藥,以至所舉兩劇本收載的數百種藥物,有關藥性的記載,大體和古代各藥書保持一致。這方面可舉的例子很多。
功用主治是藥物最切實用的主要方面,歷代藥書對此均極重視,藥性劇自然不例外。但是記敘藥物太多了,就不能不分類。我國最早的藥書《神農本草經》,把所收365種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宋人唐慎微《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則分為玉石、草、木、人、獸、蟲、魚、果、米、谷、菜等13類,有些也分上中下三品;李時珍沿此思路再分為16部。這種分類方法較前是更科學了,但於臨床套用並無太大意義。故臨床醫學著作多依據藥物功用分為解表、清熱、瀉下、溫里、消食、驅蟲等等,只是這樣分法也有矛盾。藥性劇可以不受上述體例的限制而隨機應變,有更大的靈活性。
醜扮作蜜佗僧上引浪蕩蜜佗僧,熬膏治瘡療,酒肉結朋友,相與皆醫生。(《群英會·家人誤犯蜜佗僧》)
坐場詩 勇力高強氣象豪,皇恩賜爵樹旗標,通瘀破血積功重,身著黃衣拜聖朝。(《草木傳·番鱉造反》)
小旦上引款冬寒已至,半夏熱初行,用治風痰嗽,前胡藝獨精。(《草木傳·梔子鬥嘴》)
外扮海藻上引生來性烈力又猛, 淨扮大戟上 破水消積立大功。 副淨扮甘遂上引 王道不行尚霸術,醜扮芫花上引 十棗神佑稱英雄。(《草木傳·靈仙平寇》)
以上所舉,多講述藥性功用。與之有關的如十八反十九畏,婦科慎用藥等等,在《群英會》、《草木傳》中都講到了。從這個意義上看,兩劇本確有通俗藥書的某些功能。《群英會》敘藥四百六十餘種,《草木傳》敘藥約五百種,且二十類功用不同的常用藥亦大抵包容其中。這使我們毫不懷疑上述兩劇本,進而可以推論清代這一時期的藥性劇,大概都是為普及中醫藥知識編寫的。藉助戲劇舞台來普及宣傳醫藥知識,這在二百年前的清代,無疑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本內容作者:山西中醫學院賈治中教授,轉載或引用請註明作者)

意義和影響

綜上所述,我們斷定:第一,清代藥性劇劇目可能尚不止以上四種;第二,這些劇目產生的時間,當不早於乾隆後期,亦不會晚於道光末;第三,蒲松齡生於明崇禎十三年(1640),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故見於《蒲松齡集》②的《草木傳》不可能是蒲松齡的原作。其中訛誤之多,語言風格與蒲氏其他俚曲作品之差異,可為佐證;第四,藥性劇的出現,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清代地方戲曲繁榮的盛況,也說明中醫藥學發展到清代中葉,較之以往任何歷史時期均有了更廣泛的民眾基礎,這是上述藥性劇得以存在和傳播的必要條件,是不能不使人驚異的事。
以上是我們的粗淺看法。作為歷史存在,清代藥性劇的意義和價值應不止於此。如果有人要編寫一部中國科普文學史的話,恐怕對清代的藥性劇是不會置之不顧的罷。
注②路大荒整理,版本同注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