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藏識(詞語)
『阿陀那識甚深細,習氣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大佛頂首楞嚴經:『陀那微細識,習氣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開演』。...
- 阿賴耶(佛教術語)
阿賴耶(ālayavijñāna),梵語alaya之音譯;大乘佛教術語,意譯為“藏識”,為瑜伽行唯識學派的基本理論基礎之一。梵語的譯音。意譯為“藏”。謂能藏一切。 ...
- 三種識
三種識,教義名數。關於“識”的一種分類。據四卷本《楞伽經》卷一,“略說有三種識……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分別與諸識的三相,所謂“轉相、業相、...
- 第八識
佛法唯識學中的“八識心王”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識、阿賴耶。前五識是感識,認識具體對象;後三識具有抽象的感念,並非直覺。第八識是社會階層的...
- 阿羅耶識
阿羅耶識是漢語辭彙,出自《國故論衡·明見》,解釋為藏識。...... 阿羅耶識是漢語辭彙,出自《國故論衡·明見》,解釋為藏識。中文名 阿羅耶識 外文名 आ...
- 物質(佛教解釋)
此識是前七種識的根本,它是 意識 一切業力所寄託的地方。“阿賴耶”譯作“無沒”,雖流轉生死,卻不壞滅,又譯作“藏識”,[5] 因一切善惡種子(因),都藏在...
- 六識論
六識論,主張人間有情只有六個識,分別是前五識眼、耳、鼻、舌、身識和第六識意識,是從聲聞法的上座部中分裂出來的部派佛教裡面,由未證果的凡夫論師們所創造...
- 欲藏最堅
《欲藏最堅》是一則佛教故事,出自《華首經》。本經說的“欲藏最堅”,乃專指色慾而言:“但欲藏雖堅,破之也自有辦法”,辦法就是經文的後面四句:“依止涕唾...
- 唯識
唯識是一個梵語 (Vijñāptimātratāsiddhi),音譯毗若底摩坦喇多,梵語倒置,稱為識唯,漢土譯為唯識。唯識宗立論,以我人心識之外的萬有現象,皆是由我人心...
- 唯識學派
(阿賴耶識)的中介,它以阿賴耶識為其自己存在的前提和認識對象,由於末那識的活動伴隨有四種根本煩惱,從而使人們陷於痛苦和生死輪迴;③第八識──阿賴耶識(藏識)。...
- 四種緣起
賴耶,阿賴耶之略稱,其梵語a^laya 意譯為‘藏’,乃‘種子’之義;意即微細不可知之一大藏識,為一切有情之根本所依;而一切千差萬別之現象皆為此藏識所執持...
- 陳瞎子
陳瞎子,小說《鬼吹燈》中的人物,本名陳玉樓,字金堂。出身盜墓世家,三代盜魁,是卸嶺群盜的舵把子,為人機變無雙,失明前眼力過人,能夠“觀泥痕、認草色、尋藏識...
- 蕭平實
蕭老師依其對經論聖教量、實證現量、比量宣揚佛教,認為部分佛教支流均“否定第八識”或以意識變相之“離念靈知心”為不生不滅藏識真心,錯解真心體性,不同於...
- 大圓鏡智
清 譚嗣同 《仁學》二六:“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藏識轉為大圓鏡智矣。”亦省作“ 大圓智 ”。唐 劉禹錫 《<毗盧遮那佛華藏世界圖贊>序》:“《佛說華嚴經...
- 敬陳全國各佛學院院長及教授師之公開信
無是理也!而諸親證如來藏者,又復現觀如來藏自無始來離見聞覺知,從不思量一切法,具足無漏無我性;以常住不滅故,佛於四阿含中假名為“我”,云何而有藏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