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侃(明朝人物)

薛侃(明朝人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薛侃(1486年—1546年),字尚謙,因曾講學中離山,世人稱中離先生。明代潮州府揭陽人(今潮州市潮安縣)人。

薛侃於1510年(明正德五年)鄉試中舉,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登丁丑科進士第。明世宗朝,授薛侃行人司行人,後丁母憂,居中離山,與士子講學不輟,其師王陽明所贈之號“中離先生”。1528(明嘉靖七年)起補故官,為行人司司正。在江西贛州親炙陽明之教,深契良知學旨。1531年(明嘉靖十年)上疏言建儲事,觸明世宗諱,下獄廷鞫,後削職為民。隱居講學於中離山,從學者甚眾。1536年(嘉靖十五年)遠遊江浙,會羅念庵於青原書院,一見如故;又至羅浮,講學於永福寺,東莞學者迎其居玉壺洞;再居惠州,四年後歸里,卒於家。終年六十歲。1567年(隆慶元年)補復其官職, 贈承仕郎,河南道監察御史。以侍養歸,師事王陽明於江西贛州。後傳王陽明學於嶺南。是為嶺表大宗。

薛侃的存世著作有《研幾錄》、《圖書質疑》等,《潮州耆舊集》收有《薛御史中離集》三卷,後人又編有《薛中離先生全書》二十卷。

薛侃頗有賢名,為官清正剛直,曾浚鑿中離溪與民為利,為學造詣非凡,後人譽為““行義在鄉里,名節在朝野”,他傳陽明學入嶺南,《明史》稱“自是王氏學盛行於嶺南”。

(註:名片圖片據王釗宇總纂《嶺南文化百科全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薛侃
  • 別名:字尚謙,號中離先生
  • 民族:漢
  • 出生地:明潮州府揭陽(今潮州市潮安縣)
  • 出生日期:1486年7月22日(成化二十二年)
  • 逝世日期:1546年1月31日(嘉靖二十四年)
  • 信仰:儒家
  • 主要成就:嶺表大宗,傳陽明學入粵
  • 代表作品:薛中離先生全書、薛御史中離集
  • 科舉:1517年(正德十二年)丁丑科進士
人物生平,出身家庭,應試不第,進士未仕,傳學潮汕,起罷歸里,作品一覽,軼事傳說,山中出狀元,溪心疊土通濟橋,三鳳齊鳴,後人評價,

人物生平

出身家庭

薛侃,字尚謙,號鈍子、常思子,後又號中離先生。薛侃生於1486年7月22日(明成化二十二年六月二十九日己未,折算據《辭海》附錄“中國歷史紀年表”,下同),明代潮州府揭陽縣龍溪都(今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庵埠鎮薛隴鄉,見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紀事》附錄.潮汕地區的歷史沿革)人。
後人紀念薛侃之中離溪碑亭後人紀念薛侃之中離溪碑亭
薛侃一門三進士,但之前家世並不顯赫。其先祖是南宋時由閩入潮,卜居揭陽龍溪之鳳隴。據《薛氏族譜》及《族譜》所載,除其二世祖薛鼎曾經於1211年(南宋寧宗嘉定四年)中進士以外,直至其父輩,家族中再無仕宦之人。到了薛侃這一輩,其兄薛僑中進士為官,其父方父憑子貴,“加贈奉政大夫兵部郎中”。

應試不第

1514年(明正德九年)之前,根據薛侃的相關《族譜》和《行狀》所載,其經歷很簡單,28歲前似乎未得名師的指點,也沒有學術交往的圈子,且屢試不第。直到真正接觸到王陽明。據王陽明之《年譜》所載,王陽明陽明於1514年(明正德九年)四月升任南京鴻臚寺卿,而薛侃《行狀》是:“先生是歲赴南宮不第,聞王陽明官南畿,講孔孟周程之學,遂就南監師事焉,服良知之教”,則可知薛侃是赴京應舉不第而從學於王陽明的,此時薛侃已經二十八歲了。有不少人從王陽明問學,《陽明年譜》載“自徐愛來南都,同志日親,黃宗明、薛侃、馬明衡、陸澄、季本。輩同聚師門,日夕責礪不懈。南畿論學,重教學者存天理去人慾,為省察克知實力。”

進士未仕

公元1517年(明正德十二年),薛侃中進士,但是薛侃中進士以後並沒有入仕為官,據《行狀》所載“旋告歸侍母於玉山。先生既登第,自念曰:仕以行道,吾思為信。乃告歸,過懷玉。時太宜人就養兄俊官邸。”大意是,雖然終於進士及第,但是薛侃不願為官。“太宜人”為薛侃之母曾氏,因其弟薛僑之貴,贈其母宜人。據研究,薛侃等第而未入仕,其實也是受了王陽明的影響,其時王陽明在贛州,有《與希元、台仲、明德、尚謙、原靜書》,提到“聞諸友皆登第,喜不自勝,非為諸友近日喜,為野夫翌日山中得良伴喜也。入仕之始,意況未免動搖,如系在風中,非若黏泥貼網,恐自主張未得。不知諸友卻如何,想平日之工夫之須有得力處耳。”大意是,若入仕了,恐怕身不由己,會耽誤了學術工夫。

傳學潮汕

1519年(明正德十四年),薛侃回鄉講學,從此以後陽明學說開始在潮汕生根、迅速壯大,其學術的發展也有了自己的特點。自南宋以後,程朱理學思想就占據了學術思想的主流,也成為官方承認的學術思想,漸成成為獨尊的局面。但是從1465—1487(明憲宗成化年間)開始,潮郡學人的學術取向發生了明顯的轉化,學者黃挺分析“是因為出於對制藝舉業的厭煩,由於朱子學被定為取士準的,制藝舉業須以朱子之是非為聖人立言,造成學術思想的僵化,學人中之思想活躍者,遂棄之而另求他路。”但是,過了幾十年,薛侃導王陽明的學術就傳入了潮州,並迅速的傳播,使潮州成為嶺南乃至全國重要的王學重鎮。
1520年(正德十五年),薛侃與楊驥兄弟及澄海人陳明德一同講學於潮州金山的玉華書院,並曾結齋於梅林湖,開始了他對陽明學說的深入鑽研與傳播,使“一時學者翕然宗之”。至1524年(明嘉靖三年),他以丁母憂服闋,結茅於梅林湖西之虎肚地(或稱虎山),“以正學接引”,使潮人學風為之一變,該山地在學界的影響也越來越大。明代大學者,香山縣蘇山(今屬珠海市)人黃佐《中離山記》有雲“中離山之名,古未有也,其得名於時,則自中離先生始。”薛侃親筆手書的“中離洞”三個大字抵今猶存。之後,中離山講學之盛,逐步達到頂峰,而且,其影響已遠遠超出潮州一府,也遠遠超出嶺南一方。據薛僑《中離行狀》所述,當時薛中離“日與士友講習不輟。四省同志聞風遠來,至不能容,各自架屋以居”。
1527年(明嘉靖六年),薛侃在海陽、揭陽兩縣的桑浦山麓一帶考察,得知從海陽縣龍溪至揭陽縣枋口這一地段,“為渠為池,旱則涸而澇則溢”,對農人耕作、賈人販運和居民安全都很不利。他通過實地勘查,證實這一段也“可浚而通”。於是,得到潮州知府王袍的許可,於1528年2月14日(明嘉靖七年正月廿四丁酉)興工。“動七都之眾,盡數月之勤”,溝通了龍溪至枋口的兩條溪流,即疏浚今庵埠彩塘金石沙溪一帶的內洋河溪,此溪因名“中離溪”,並刻有《中離溪碑記》和建石亭紀念薛侃的功績。由於中離溪的開闢,對附近一帶的農田灌溉和商旅交通起著重大的作用。今桑浦山摩崖石刻的“薛侃開溪記”尚完好,還有前人遊覽之後留下的石刻題詩,頌薛侃開溪功績:“二水距東西,當中恨隔離。溝通有薛子,終古姓名題”。

起罷歸里

1528(明嘉靖七年)起,薛侃受補故官,任職行人司司正。至1531年(明嘉靖十年)秋,薛侃任正七品官階的行人司司正期間,針對皇位繼承問題,薛侃上疏請嘉靖帝稽舊典,定皇儲,擇親藩賢者居京師,慎選正人輔導,以待他日皇嗣之生。但因其時嘉靖帝正急於祈嗣,見疏大為震怒,薛侃因觸犯帝諱被革職為民。
薛侃落職回鄉後,於1532年(嘉靖十一年)在中離溪畔的中離山辦學。他在山中建宗山書院,講授王陽明理學,南方各省共有百餘士子聞風而至。其後整個晚年,基本都在潮汕大地渡過,薛侃“居官則思益其民,居鄉亦思益其鄉”的格言,清正剛直,做了不少益鄉益民的好事,僅據《薛氏族譜》所載,薛中離為家鄉一帶所做實事善舉達12項之多,包括浚溪、建橋、修路、捐田地等,在生時便德名揚四方,離世後更是人頌其名。
至1546年1月31日(明嘉靖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戊午),卒於家鄉。

作品一覽

薛侃主要著作有《訓俗垂規》、《圖書質疑》、《經傳論義》、《研幾錄》、《魯論真詮》等,體裁包括語錄、奏議、文集、詩歌、鄉約等。薛侃還為同門之友乃至其弟子數十人立傳,以廣師門之傳;其與同道師友及其門下的書信往來,也是其切磋學問的重要組成部分。
清道光時馮奉初編《潮州耆舊集》,曾選入有《薛御史中離集》三卷;1915年揭陽曾彭年(習經)蒐集其遺稿,編印成《薛中離先生全書》20卷。

軼事傳說

山中出狀元

在現汕頭市桑埔山東麓塔山腳下,有一處三門四柱二重樓的石牌坊,這就是400多年前潮州先賢之一——薛侃修建的宗山書院的遺址,現為潮州市的一處文物保護單位。在現存的宗山書院坊,遊人可以看到石牌坊的前面和後面,有三根(原有四根)石柱斜撐著,與巍峨石牌坊極不相稱。這裡有一個這樣的傳說:當年薛侃主持開挖中離溪時,曾挖到刻有“山中出狀元”的石刻,因此後來薛侃建宗山書院時即選址於此。是年恰好林大欽赴京會試,被嘉靖親擢第一名“狀元”,賜進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這也是潮汕地區科舉時代第一位狀元,正應驗了“山中出狀元”的預言。這只是傳說。宗山書院雖只剩下一座石牌坊,但薛侃倡導的崇文風氣、治學精神卻長流不息。

溪心疊土通濟橋

薛侃修建庵埠鎮莊隴鄉修建通濟橋。該橋為聯環式,第一橋長38.7米,寬2.1米,五孔六墩,中間有長約100米綠洲,第二橋長40米,寬1.8米,四孔五墩。橋頭原有石碑坊,上書“龍溪通濟橋”。現坊已無跡。據傳,薛侃少年時往澄海舉登鄉讀書,常從這裡過渡,眼見風急浪猛,往來過客常有船翻人溺的禍患,遂立下誓言:他日當造橋於此,免使鄉親累苦。建橋時,江闊浪急,施工困難,薛侃聽從工匠主意,採用江心疊土,連環架設的辦法,終於建成此橋。

三鳳齊鳴

薛侃在1517年先登正德丁丑進士,其兄薛僑1523年登嘉靖癸未科進士,侄兒薛宗皚與薛僑一樣,也是1523年登嘉靖癸未科進士,這潮汕“三薛”都傳授王陽明之學,被史家譽為“嶺表之宗”。由於薛隴村西有飛鳳山,又名鳳隴,鳳隴三薛又科甲濟美,都為理學文臣,故時人對他們有“三鳳齊鳴”之譽。

後人評價

薛侃,字尚謙,揭陽人。性至孝,正德十二年成進士,即以侍養歸。師王守仁於贛州,歸語兄助教俊。俊大喜,率群子侄宗鎧等往學焉。自是王氏學盛行於嶺南。
  • 清雍正陳樹芝《揭陽縣誌》人物“薛侃”條:
薛中離事親至孝,剛正質直,父病革,請嘗其糞;母訃,隕絕,五日始食粥。
  • 湛若水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宗山祠堂記》:
“中離子行義在鄉里,名節在朝野”;
“所著《研幾錄》《圖書質疑》,皆以發明師之的指,無後來毫釐之差也;然則其所得必不可量矣”;
“行人尚謙,遭大獄於朝,明目張胆於天子之廷,義氣沖空,百折不撓,若有之死而不可回者,則其中之存,與平素之所養,一念真切,浩然剛大之氣,無愧於天地,無愧於日月,無愧於鬼神,是宜其在潮感潮,在惠感惠,聞於諸司感諸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