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忠惠公祠

蔡忠惠公祠

蔡忠惠公祠,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下藤路150號。蔡襄,字君謨,興化軍仙遊(今仙遊縣楓亭赤湖蕉溪村)人。為北宋書法家、政治家、文學家,官至端明殿大學士,主持建造了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的中國四大名橋之一泉州洛陽橋,他曾二度任福州知府,其後裔遷倉山下藤路,於明朝初年建祠紀念,清代與民國均有重修。該祠坐北朝南,中軸線上由南而北,有門樓拜亭、正殿,占地585平方米,正門上嵌楷書“蔡忠惠祠”,左右兩側有小門坊刻字清晰。正殿面闊3間,進深5間,單檐歇山頂,抬梁穿斗式。現已立碑保護。現闢為福州市倉山區博物館和福州蔡襄紀念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蔡忠惠公祠
  • 地理位置:福州市倉山區
  • 景點級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始建於:明朝初年
蔡襄生平,建築布局,旅遊信息,

蔡襄生平

蔡襄(1012~1067年),字君謨,興化軍仙遊(今仙遊縣楓亭赤湖蕉溪村)人。宋天聖八年(1030年),19歲中進士甲科,授漳州軍判官,官至端明殿學士。為北宋政治家、書法家。
景祐三年(1036年)蔡襄作《四賢一不肖》詩,為四忠臣遭貶鳴不平,讚揚范仲淹、余靖、尹洙、歐陽修剛直不阿,京都人爭相傳抄傳閱,因而聲震天下。蔡襄主張去邪惡,進賢才,支持推行“慶曆新政”。
慶曆四年(1044年)蔡襄以右正言、直史館出知福州;慶曆七年(1047年),改任福建路轉運使。他在任職期間,修復莆田古丘塘、福州五陂塘水利,大片農田受益;讓閩人自煎自販海鹽,分享鹽利;遏減免丁口稅,減輕人民負擔;提倡醫學知識,遏止巫醫歪風;改革陋俗弊習,樹立良好風氣。蔡襄下令在福州12縣古道旁遍栽松樹(一說榕樹)。從福州大義渡口至泉、漳間700里路旁兩側,皆植松樹。民間歌謠傳頌:“夾道松,夾道松,問誰栽之?我蔡公。行人六月不知暑,千古萬古搖清風!”
皇祐三年(1051年)蔡襄知開封府等。嘉祐元年(1056年),蔡襄再知福州。次年,又下令侯官、閩縣、懷安三個縣興修水利。閩縣擴大東邊護城河(今晉安河)。蔡襄禮賢下士,勸學興善。為糾正當時儒生沉溺雕琢之文的積弊,聘請宿儒周希孟、鄭穆、陳烈等人,教授“明理盡性”的道學,還親自至學舍執經講授。蔡襄倡導“文章與禮法並重”的方針,使文化教育普及,州民知書識禮,促進民風淳化,社會安定團結,人民安居樂業。
嘉祐三年(1058年),蔡襄知泉州。在泉州支持建造洛陽橋(又名萬安橋),並親自撰書《萬安橋記》,嘉祐五年(1060年)秋,蔡襄為翰林院學士,權三司使。治平二年(1065年)出知杭州。後丁母憂回里,病逝家中,贈吏部侍郎。南宋初,追謚“忠惠”。
蔡襄書法與蘇軾、黃庭堅、米芾齊名,是北宋大書法家之一。福州鼓山靈源洞和北郊苔泉有他題刻。所著《荔枝譜》,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藝栽培學專著,所著《茶錄》,是論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被譯成英文、法文傳播國外。另有《端明集》(亦稱《蔡忠惠集》)傳世 。
蔡忠惠公祠內景蔡忠惠公祠內景

建築布局

祠堂為三進木結構,首進為祠堂廳、二進為祭廳、廳前是拜亭、三進是正廳,正廳後為議事廳。進大門,庭中陳列一座兩米多高的香爐銅鼎。銅鼎鑄造精美玲瓏,四周鐫刻“慶曆名臣”、“剛正廉明”、“詆奸祛邪”、“忠國惠民”等四句銘文。廳兩側迴廊牆上為碑刻的蔡襄公楷、行、草真跡。字型充滿妍麗溫雅氣息,翔龍鳳舞之態。
前廳檐前懸掛“慶曆名臣”鎏金四大字匾額,乃藤山伯起公支派裔孫錄宋丞相文天祥的題詞,另有兩幅鎏金匾額懸掛廳前四柱,為“盡忠垂後世,剛正定中原”。正廳供奉蔡襄公神位,並塑有蔡襄公銅身像,肅穆尊嚴,後立一幅脫胎屏風。屏風正面為蔡襄故里仙遊名勝景點“鯉湖飛瀑”圖,背面為蔡襄詩“福州越門外石橋看西山晚照”。屏風上樑高懸一塊“忠國惠民”金字匾額。前後廳紅柱上掛滿蔡氏後裔敬獻的金字楹聯。正廳左右兩邊木板牆上各懸掛了四幅畫軸,描繪蔡襄一生業績,並陳列蔡襄遺著、墨跡及文物資料。正廳後為議事廳,內懸掛蔡襄公巨幅彩色畫像。

旅遊信息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下藤路150號
郵編:35000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