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家人

蔡家人

蔡家人,又被稱作蔡族、蔡家族或菜族,是中國未識別民族,也是分布在貴州安順、清鎮、畢節、六盤水及雲南昭通彝良、鎮雄等地的世居土著民族,古時和其他民族並稱為西南九夷蠻。蔡家人具有單一獨特的語言(蔡語);有獨特的工藝(如祖傳的擀氈、種痘); 婚喪禮節與其它民族不同,民族習慣還保留得比較完整。各地臨居的民族對蔡族都有相應的稱呼,蔡家人自稱“門你”(men31ni33),本地官話叫“蔡家”,彝語稱“啊武哪”,苗族稱“啊烏”或“斯聶”,水族稱“樓慢”,布依族稱“布慢”或“布阿武”等。在過去,由於對少數民族的歧視和誤解,蔡家人又被眨稱為“蔡兜兜”或“蔡家苗”,但是蔡家人堅信不移地共認自己是“蔡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蔡家人
  • 外文名:Indigenes Tsai kia
  • 民族:未識別民族
  • 國家:中國
  • 分布:安順,畢節,六盤水,昭通
歷史由來,民族文化,歷史文獻,

歷史由來

長久以來,蔡家人的民族身份一直處於尷尬的邊緣化。這其中一個很大原因是存在與外界文化交流上的障礙:“蔡家人”作為最早被流放“南徼”(指南部邊境的少數民族),以及後來無數次民族間的生存爭鬥中,歷來是被欺壓的對象,以至於大多生存在深山野嶺,接觸現代文明的時間較晚,在加上自然條件的限制,直到如今,無論是經濟還是文化方面,大多數仍然處於落後狀態。這就使得無論是散見於各文獻的零星記載還是外界對該族群直觀上的認識都出現了極大的偏差。即外界對散居不同地區的同一族群,沒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由於歷史原因造就了蔡家人長期處於一個“大雜居”的生活環境。今天的蔡家人主要依據周邊生活的主要民族而被粗略登記為彝族白族漢族苗族少數民族
下面我們來看兩張圖:第一張圖,是繪於清乾隆年間的《百苗圖》,《百苗圖》是中國貴州及其周邊地區的少數民族,特別是支系繁多的苗族群體的古代生活實錄圖譜。這其中,就包括“蔡家苗”。我們看到,圖中的蔡家苗身著氈衣,頭髮盤為犄角狀,從外觀上看,似乎更像是彝族
百苗圖(局部)百苗圖(局部)
第二張圖,是安順二我攝影館於清光緒年間拍攝的蔡家男女像,但從照片上看,我們注意到,此時的蔡家人似乎在服飾上和上圖已大不相同。他們身著的服飾似乎更像清末普通漢人的穿著。
蔡家人
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歷史上的蔡家人受周邊居住民族的同化情況較為嚴重,另一個例子是許多蔡人在成長的過程中,語言的學習容易受鄰村少數民族的影響,如有不少人既會講本地官話,又兼會蔡語,苗語彝語等。但是由於擔心說本家的蔡語會遭到外人的譏笑,或者避免被外族懷疑是故意說蔡語罵人的嫌疑,他們更多時候選擇不說蔡家話。這些都為外界日後對蔡家人的認知和本民族文化的保護帶來了困難。
蔡家人
清華簡《楚居》記載,楚悼王時,都城在今安徽亳州市東南,乾溪附近的崩郢。當時楚國雖然強大,但北方魏,齊亦頗強盛。楚國北向發展因而受阻,但西向拓展卻大見成效,不僅悉數攻取了漢水流域的巴地,而且進而將巴國逼到了四川盆地。不僅如此,楚人勢力也步步進入了川東地區,逐漸把這一帶不少地方也變成了楚國疆域的"廣虛之地"。與此同時,楚悼王任用吳起實行變法,"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又"明法審令,捐不急之官,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鬥之士。"但其西進必然會與秦發生衝突,因而又"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這樣,"令貴人往實廣虛之地"亦即移民的政策推行於新占領的廣大土地。
蔡家人就是在這樣的政治大環境下輾轉來到貴州、雲南的。
蔡國,中國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國君為姬姓,侯爵,首任國君蔡叔度為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的五弟。周武王克商建周后,封姬度於蔡,稱蔡叔,定都於蔡(通祭,今河南滎陽祭城村),周公攝政之後,蔡叔參與武庚叛亂被剿滅,蔡叔被流放,由於蔡叔的兒子姬胡品行端正,於是周公勸周成王復封蔡國,其都邑遷往今河南上蔡,蔡國轄地大致也在今河南上蔡一帶。
蔡昭侯十三年(前506年)夏,蔡國按晉國意願滅掉沈國,楚王怒,發兵攻蔡。蔡昭侯派其子去吳國做人質,請吳國發兵共伐楚國。冬天,蔡侯與吳王闔閭攻破楚國,進入楚都城郢。因蔡侯痛恨子常,子常心中害怕,逃到鄭國。蔡昭侯十四年(前505年),吳國撤軍,楚昭王光復楚國。蔡昭侯二十六年(前493年)楚昭王討伐蔡國,蔡侯恐慌,向吳國告急。吳王認為蔡國都城距吳國太遠,要求蔡侯將其國都遷得離吳國近一些,以便於出兵相救;蔡昭侯也不與大夫商量,暗中答應了。於是吳國出兵救蔡,並把蔡國都城遷到州來。蔡昭侯二十八年(前491年),昭侯要去朝見吳王,蔡國大夫們怕他再次遷都,就指使一個名叫"利"的盜賊殺死昭侯,然後又殺掉利以推諉殺君之罪,於是擁立昭侯之子朔為國君,就是成侯。蔡侯齊四年(前447年),楚惠王滅掉蔡國,蔡侯齊出逃,蔡國從此祭祀斷絕,國家滅亡。
此後的數百年間,其國人隨著國家的逐漸衰落顛沛流離,有的南下楚、吳,有的遷到了秦、晉、齊、燕等國。一部分蔡人溯沅水而上,西遷於貴州地區,散布於20多個縣市,此後兩千多年的時間裡,他們不斷與當地少數民族融合,逐漸形成了"蔡家苗"及其他的少數民族。
那么為什麼過去要稱呼蔡家人為蔡家苗呢?
《新修支那省別全志—貴州卷》在第二編第三章"民族與文化"第四節"種族及其習俗"中,關於苗族的稱謂,該書認為"今天,苗族的廣義解釋是以苗族為首,包含瑤、僮、黎、土人(穿青人)、倮羅(彝族)等各種族"。"在苗族的總稱下,有著各種極不尋常的名稱。據文獻記載,少則32種,多達82種,平均為53種"。在廣義苗族的視角下又"將除漢人以外的住民,分為‘熟苗’和‘生苗’兩大類"。該書認為 "熟苗指的是漢苗,即漢化了的苗族,反之則為生苗即正苗。生苗指的是無論在肉體上抑或在精神上,與漢人全然沒有關係,尚保持著他們的本來面目"。"生苗屬於藏緬語族""生苗是未雜有任何其它種族的純粹的單一族"。熟苗屬於蒙克族,"熟苗於概述中分為宋家苗、蔡家苗、冉家苗、楊家苗、谷藺苗、龍家苗、仲苗等。人們對這些名稱可有不同的見解。除此有的還加進姬家苗和李家苗等"。充分肯定了民國二十一年(1932)《貴州苗族的過去與現在》一文中生、熟苗的歸類。並從服裝、飲食、居住、部落生活、集會、宗教、文字等方面記述了生苗的生活狀況。關於生、熟苗人口數,"從貴州來看,據學界通說,現在省內居住的人數生熟苗合計達153萬。
綜上我們不難發現,歷史上的蔡家人長期以來,都與外界的各民主保持著高度的共生關係。他們被迫分散在雲貴二十多個縣市。地域文化帶來差異,使得他們在生活習俗,服飾,甚至語言上,都表現出了與周邊民族高度的一致。他們從外表上看來,有的更傾向於彝族,有的更傾向於苗族,有的更傾向於白族,有的甚至幾乎與漢人相差無幾,但是有歷史造就的國破家亡精神烙印,使得他們擁有著強烈的民族自尊心。無論如何,都始終堅信自己是一個獨立的民族,他們的祖先來自一個同一個遙遠的國度——蔡國

民族文化

蔡家人和其它少數民族一樣具有單一獨特的語言(蔡語);有共同地域;有共同文化心理狀態;雖無共同經濟聯繫(受歷代反動政權驅趕到邊遠地區,政治上受壓迫,經濟上受剝削,文化上受奴役所致),但有獨特的工藝(如祖傳的擀氈、種痘);有獨特的民族服飾,婚喪禮節與其它民族不同,民族習慣還保留得比較完整;祖先來自蔡國(現在的河南省上蔡縣),兩千多年來都屬蔡家之稱,解放初就在各自不同的居住地域向當地政府填報“蔡族”;各地臨居的其他民族對我們都有稱呼,蔡家人自稱“門你”,漢語叫“蔡家”,彝語稱“啊武哪”,苗族稱“啊烏”或“斯聶”,水族稱“樓慢”,布衣族稱“布慢”或“布阿武”等。以上所述,蔡家理應是中國單一的少數民族。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來畢節地區做民族考查的費孝通掛至如今,待靠他族。據1983年民族識別的不完全統計人數,畢節地區的大方縣5362人,織金3952人,納雍3049人,黔西2463人,威寧2123人,赫章957人,畢節645人,全區除金沙縣尚無統計外共有18000多人;另外僅六盤水市的水城縣就有2200多人,六枝1300多人,安順400多人,清鎮和雲南的昭通、鎮雄、彝良等地雖無統計,預計有五、六千人,累計在28000——30000人左右。按人口增長率計,現在應是35000人以上。
蔡家人蔡家人

歷史文獻

卿卿氈髻我氈裳,做戛匆匆興不常。幾見鴛鴦能作冢,銷魂人贈返魂香蔡人為楚所俘,在貴築清平、修文、清鎮諸縣,暨大定之威甯、平遠州。男女制氈為衣,婦人以氈為髻飾,以青布若牛角狀,長簪綰之。夫死將以婦殉,婦所私挾,眾奪之去,乃免其聚會親屬,椎牛跳舞名曰做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