蔞

今名:蔞蒿

多年生草本,植株具香氣,下半部木質化 葉紙質,莖下部之葉寬卵形,長8-12厘米,寬6-10厘米,呈掌狀,3-5裂,全緣或全不分裂;表面綠色,背面密被灰白色絨毛;葉緣有細鋸齒、上部葉指狀3或2深刻,或不分裂;緣具梳鋸齒。頭狀花序排成伸長之圓錐花序。分布於東北、華北、華中、華南各省,多生於低海拔地區之河岸邊與沼澤地帶,可在水中生長,或見於森林中、山坡和道路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蔞
  • 外文名:Artermisia selengensis Turcz.exBess
  • 拼音:lóu
  • 注音:ㄌㄡˊ
  • 部首:艹
  • 部外筆畫:9
  • 總筆畫:12
  • 科別:菊科
基本信息,詳細註解,英語套用,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拼音:lóu ,注音: ㄌㄡˊ
部首:艹,部外筆畫:9,總筆畫:12
結構:上下
五筆86:AOVF 五筆98:AOVF
倉頡:TFDV
筆順編號:122431234531
四角號碼:44404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48C
繁體字:蔞

詳細註解

名詞
(1) 蔞蒿 [beach wormwood],又稱“白蒿”。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水濱,高四五尺。
蔞,蔞草也。——《說文
言刈其蔞。——《詩·周南·漢廣
(2) 蔞葉 [betel]。一種纏繞的胡椒。在東南亞,人們當刺激性的咀嚼物用。

英語套用

[ 蔞蔞 ] many years living the herbs, wasing born in the strand of water more.Also call the " white 蒿 ".
Often green xylophyta of[ the leaf of 蔞 ], fruit contain hot flavor, can the sauce of system.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落侯切《類篇》《韻會》郎侯切《正韻》盧侯切,𠀤音樓。《玉篇》蒿屬。《爾雅·釋草》購,蔏蔞。《詩·周南》言刈其蔞。《疏》葉似艾,正月根芽生,莖正白,生食之脃美。《楚辭·大招》吳酸蒿蔞,不沾薄只。《注》言爚蔞蒿以為齏也。
《賈子·新書》古者胎敎之道,七月而就蔞室。
地名。《後漢·王常傳》收散車入蔞谿。
《唐韻古音》力朱切,音慺。義同。
《廣韻》力主切,音縷。草可烹魚。
《周禮·冬官考工記注》等為萭蔞,以運輪上,輪中萭蔞,則不匡刺也。
《集韻》力九切,音柳。喪車飾也。《禮·檀弓》設蔞翣。《注》棺之牆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