蔞葉(中藥)

蔞葉(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蔞葉,中藥名。為胡椒科胡椒屬植物蔞葉Piper betle L.的全株或莖、葉。蔞葉生於熱帶溝谷林中,分布於台灣、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具有祛風散寒,行氣化痰,消腫止癢之功效。常用於風寒咳嗽,支氣管哮喘,風濕骨痛,胃寒痛,妊娠水腫;外用治皮膚濕疹,腳癬。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蔞葉
  • 別稱:蒟醬、青蒟、蘆子、大蘆子、檳榔蒟、檳榔蔞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胡椒目
  • :胡椒科
  • :胡椒屬
  • :蔞葉
  • 分布區域:台灣、廣西、廣東、雲南等地
  • 採收時間:全年可采
  • 用量:3-9g;外用適量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

入藥部位

全株或莖、葉。

性味

味辛、微甘,性溫。

功效

祛風散寒,行氣化痰,消腫止癢。

主治

風寒咳嗽,支氣管哮喘,風濕骨痛,胃寒痛,妊娠水腫;外用治皮膚濕疹,腳癬。

相關配伍

風寒咳嗽:蔞葉7片,東風橘、布渣葉各15克,芒果核2個,水煎服。

用法用量

3-9g;外用適量,煎水候溫外洗,腳癬可浸泡。

採集加工

全年可采,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蔞葉:攀援狀藤本,長可達10米。枝梢帶木質,無毛,節上常生不定根。單葉互生,具長柄;葉片紙質或近革質,有多而細的腺點,寬卵形或心形而兩側對稱,或卵狀長圓形兩側稍不對稱而偏斜,長7-15厘米,寬5-11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心形有極窄的彎缺,或淺心形而有很不等長的兩耳,上面無毛,下面沿葉脈被短柔毛,具托葉。夏季開花,花單性,異株,無花被,穗狀花序長5-15厘米;雄蕊2個,雌蕊的柱頭4-5個。漿果頂端稍凸,無宿存花柱,有絨毛,與花序軸合成一柱狀,肉質,帶紅色的果穗。

生長環境

蔞葉:生於熱帶溝谷林中,分布於台灣、廣西、廣東及雲南等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