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蒲芹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徑1~2厘米,長可達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處。地上莖直立,具棱;被長毛。葉互生,奇數羽複葉,具小葉21~31片。小葉橢圓形,長7~30毫米,寬4~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托葉披針形,長6毫米。總狀花序生莖上部葉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黃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頂端微凹,翼瓣與
龍骨瓣近等長。子房有柄,花後莢果膨脹,長圓形,長2~3厘米,頂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內有種子3~8粒。蒲芹直根圓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較粗,長30~90厘米,直徑1~3.5厘米,表面縱皺色淡棕黃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齊的縱皺紋或縱溝質,硬而韌有粉性,皮部黃白較疏鬆;木部菊花紋理狀,氣似豆腥味微甜。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狀,黑褐色或呈空洞。氣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質量以根條粗長、菊花心鮮明、空洞小、破皮少者為佳;紅芪以皮色紅潤、根條均勻、堅實、粉性足者為佳。規格一般按粗細、長短分為三個等級。
蒲芹為野生,根呈圓柱形,大多為直條狀,少有分枝,上端略粗,下端漸細,長10~50cm,直徑0.6~2cm;表面灰紅棕色,具縱皺紋及少數支根痕,栓皮易脫落而露出淡黃色的皮部及
纖維;皮孔橫長,色淺,黃色或暗黃色,略突出;質硬而韌,不易折斷,斷面顯纖維性並顯粉性;橫切麵皮部黃白色約占半徑1/2~1/3,形成層淡棕色,木質部淡黃棕色具放射狀紋理;氣微,味甜,嚼之有豆腥味。特徵可概括為:紅芪單根圓柱形,上粗下細色紅棕;質硬而韌富粉性,皮部黃白較疏鬆;氣微味甜豆腥味,補氣固表治疽癰。
蒲芹是名貴
中藥材,根據藥典記載有補氣固表、利尿之功效,民間還有冬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因此黃芪年消耗量十分龐大。而藥用部分是根,一旦根部被刨取,整個植株不再存活。蒲芹的野生資源在大量採挖的情況下日漸稀少。為此確定該植物為國家三級保護植物。
蒲芹為多年生草本,株高1米左右。主根直徑1-2厘米,長可達1米以上,直插入土壤深處。地上莖直立,具棱;被長毛。葉互生,奇數羽複葉,具小葉21~31片。小葉橢圓形,長7~30毫米,寬4~12毫米,先端圓或微凹,基部圓形。托葉披針形,長6毫米。總狀花序生莖上部葉腋,每花序10~20朵。花淡黃色,蝶形花冠,旗瓣倒卵形,頂端微凹,翼瓣與龍骨瓣近等長。子房有柄,花後莢果膨脹,長圓形,長2~3厘米,頂端有短喙,果外被短毛,內有種子3~8粒。
分布範圍
蒲芹產於我國
華北、東北、
內蒙古和西北,主產于山西、黑龍江、遼寧、河北等省,前蘇聯、朝鮮和蒙古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蒲芹是
豆科植物,它是一味常用的中藥。它的主要藥理作用是“益氣固表”,可以“利水”,也可以“托毒生肌”。什麼是“益氣”呢?凡是中醫認為是“氣虛”、“氣血不足”、“中氣下陷”的情況,都可以用黃芪。平時體質虛弱,容易疲勞,常感乏力,往往是“氣虛”的一種表現。貧血,則常屬“氣血不足”。而脫肛、子宮下墜這些病狀也常被認為是“中氣下陷”。有上述症狀的人,冬令吃些黃芪有益處。當然最好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有些人一遇天氣變化就容易
感冒,中醫稱為“表不固”,可用黃芪來固表。常服黃芪可以避免經常性的感冒。中醫有一個有名的方子,叫“玉屏風散”,有三味藥,主藥就是黃芪,是可以用來治療經常性感冒的。
因為身體虛弱,或者年紀大了的人,往往下肢有些水腫。如果屬於“氣虛”,也可以常服黃芪。有慢性腎病的人,也可能常有浮腫,中醫治療時,黃芪有時也是常用的中藥。所謂“托毒生肌”,意為手術後傷口容易恢復,或使久不癒合的膿腫化膿生肌。
蒲芹性微溫,味甘,有補氣固表、止汗脫毒、生肌、利尿、退腫之功效。用於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
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蒲芹和人參均屬補氣良藥,但人參偏重於大補元氣,回陽救逆,常用於虛脫、休克等急症,效果較好。而黃芪則以補虛為主,常用於體衰日久、言語低弱、脈細無力者。蒲芹具而補而不膩的特點,若與
人參,
黨參等補藥配伍則效果更好。蒲芹可單味使用,也可與其它藥物配伍套用,與芍藥、甘草、桂枝、良姜、飴糖等藥配伍可以治療脾胃虛寒、慢性腸炎、胃炎、腹瀉等症;與升麻、
甘草、當歸、人參、柴胡等藥物配伍可治療內臟下垂、脫肛、子宮下垂等症;與茯苓、菟絲子、白朮、當歸等配伍是治療婦科良藥;與防風、麻黃根、浮小麥配伍是治療年老體弱者所患表虛感冒的良藥。由於黃芪而補氣利尿、消腫等功效,與茯苓、薏苡仁、防己等藥配伍時又是治療急慢性胃炎的良藥。又因黃芪具而托毒、生肌的功能,在治療疔瘡及慢性闌尾炎等疾病時也常常選用黃芪治療。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黃芪內含而多種抗菌有效成分,而且能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還能用於預防某些傳染病的發生。無論從中醫治療,還是現代醫學觀察,黃芪均是一味好藥。所以,民間自古就有“冬令取黃芪配成滋補強身之食品”的習慣。
藥用歷史
蒲芹的藥用歷史迄今已有2000多年了,始見於漢墓馬王堆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明《
本草綱目》載“耆長也,蒲芹色黃,為補者之長故名…”。《
本草匯言》載“蒲芹,補肺健脾,衛實斂汗,驅風運毒之藥也…”。《本草逢原》載“蒲芹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
中國的藥劑師在長達2000多年的歷史中推斷並將蒲芹用作增進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良藥。西方的傳統
藥劑師最近開始關注並研究用黃芪減弱化學療法的副作用.。
服用方法
服用蒲芹,應在
醫生的指導下,針對個人體質不同適量服用,黃芪的吃法很多,現介紹幾種:
1、每天用蒲芹30克左右,水煎後服用。或水煎好後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後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2、取蒲芹50克左右,煎湯以後,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3、還有些人喜歡在燒肉、燒雞、燒鴨時,放一些蒲芹,增加滋補作用,效果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