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生行

《蒲生行》是南朝齊詩人謝朓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前六句寫蒲的身世,交代了蒲的出生地,蒲的成長,蒲的生存環境的險惡。接著兩句寫蒲為了自己的生存,也努力過,但是得不到公平合理的報答。最後兩句寫作者自己的理想,表示不甘心聽任命運的擺布。這首詩用擬人化手法,托物言志,借蒲抒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蒲生行
  • 創作年代:南朝齊
  • 作品出處:《謝宣城集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 作者:謝朓
作品原文,註解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蒲生行
蒲生廣湖邊,託身洪波側。
春露我澤,秋霜我色。
根葉從風浪,常恐不永植
攝生各有命,豈雲智與力
安得游雲上,與爾同羽翼

註解譯文

詞句注釋

⑴蒲生行:又稱“塘上行”,樂府曲名。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有曹操《塘上行》五解和本辭一曲,因首句為“蒲生我池中”,故又稱“蒲生行”。蒲,水生植物,葉長而尖。可織席、編扇。
⑵廣湖:廣闊的湖澤。
⑶託身:寄託身體。
⑷洪波:洪水波浪。
⑸春露:春天的露水。
⑹惠:惠施。
⑺澤:滋潤。
⑻秋霜:秋天的嚴霜。
⑼縟(rù):呈現光采,這裡是改變的意思。
⑽從:隨從。
⑾常恐:常常恐懼。
⑿永植:永遠植根,永遠生存。
⒀攝生:維持生命,這裡是活著的意思。
⒁豈云:豈能說。
⒂智與力:智慧和力量。
⒃安得:怎么得能。
⒄游云:遊動的雲。
⒅爾:指鳥。
⒆同羽翼:意即一起高飛。

白話譯文

蒲草生長於廣闊的湖邊,寄身於波浪洪大的水面。
春天的甘露賜於我恩澤,秋日裡寒霜掃盡我容顏。
根與葉常常被風浪拔起,唯恐由此不再植根湖畔。
生死沉浮各自順從天命,豈能依據智慧能力決斷。
如何能邀游於白雲之上,與你共展羽翼飛翔藍天。

創作背景

永明十一年(493年)冬,蕭賾的長孫蕭昭業即位。由於介入了蕭子良和蕭昭業叔侄之間的矛盾,“竟陵八友”之一的王融被誅,不久蕭子良也憂懼而死。這無疑為蕭鸞篡位提供了機會。次年秋季,蕭鸞廢去蕭昭業的帝位,改立他的胞弟蕭昭文為帝,進一步獨攬了軍政大權。接著蕭鸞又假手蕭昭文,誅殺盡武帝的諸王子,最後又廢殺了蕭昭文自己,從血泊中爬上了皇帝的寶座。謝朓是親眼目擊了一系列的事態變化的,所以感到驚恐萬分。於是以菖蒲喻自己處境的險惡,創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用樂府題寫的詠物詩。詩所詠之蒲,為生長在我國南方水邊的草本植物,葉扁長而尖,可用來編扇織席。
全詩共十句。前六句寫蒲的身世。“蒲生廣湖邊,託身洪波側。”二句寫蒲的出生地——“廣湖邊”、“洪波側”。其湖因水廣故波浪洪大。在這樣的大水大浪中生長出來,是非常艱險的。所以,蒲對它的出生地毫無感情,它從不把它的出生地看作是它的可愛的家鄉,是它的安身立命之所,而只苟求藉此“託身”而已。確是心中無限傷心苦,盡在“託身”一語中。“春露惠我澤,秋霜縟我色”,寫蒲的成長。前句寫蒙恩,後句寫受禍。春露的降臨,它也分享到一點恩惠,展現了自己的活力。但這恩惠稍駐即逝。秋日一到,可怕的嚴霜,把那表現自己生命的翠色一掃而盡,使之變得憔悴黃萎。它的生機已被摧殘殆盡。但是,這還不是它苦難的終結。更有那無情的狂風惡浪,乘蒲之危,把蒲連根帶葉從水下拔起,使之生命懸空,漂泊沉浮,無從著落。“根葉從風浪,常恐不永植”。環境的險惡,生命的垂危,並未使它產生了此殘生之念,而還是頑強地要活下去。“常恐不永植”,正是為了爭取“永植”下去。這為末二句暗設伏筆。
古人對社會上出現和存在的不合理現象,無法克服、無法解釋時,就認為這是由不可捉摸的命運所決定的。南朝詩人鮑照也說:“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嘆復坐愁”(《擬行路難》)。蒲為了自己的生存,為了改善自身的生活環境,也曾盡過自己的“智”和“力”,但它得到的報答總是那樣的不合理,不公平。於是它只好承認:“攝生各有命,豈雲智與力”。“各”與末句“爾”相呼應,提示了這不合理、不公平現象的另一方面,即與苦難生涯相反的一方。
末二句“安得游雲上,與爾同羽翼。”從宿命中突兀振起,提出了自己的理想,希望能與不受風浪衝擊,不受冰霜摧殘,能自由翱翔長空的“爾”——飛鳥一起。無憂無愁地共享這大自然的樂趣。它既認為,身世的幸與不幸,是由命運所操縱的,同時,它又不甘心聽任命運的擺布,而要擺脫這不幸命運對它的殘害,與幸運者共享快樂。然而,這畢竟是理想,是希望,而眼下的現實是正“常恐不永植”呢。人生的理想與希望,其情況與結果是多樣的。一般地說,想要錦上添花,最有可能實現;等待雪中送炭,已是相當困難;企望在絕境中出現奇蹟,差不多只是夢想了。這種注定失望的希望,最為令人痛惋。“安得”二句所提,正是這最後一種希望。
這首詩乍讀時,覺得字字句句在詠蒲,細味後,便覺字字句句在寫人。關於詠物詩,古人有體物之妙說。所謂體物之妙,就是詠物詩要不即不離,不離於物,又不太粘著物上。《蒲生行》可算得是“體物之妙”的佳作了。

名家點評

清·王夫之古詩評選》:“結構淨,推致大,微加矜飾,然納之漢人樂府中,亦不見有幾許高下。此題第一首詩,命意一曲,而群心已該矣。使甄后而能云然,何遽出莊姜下邪?”
清·丁耀亢《丁耀亢全集》:“比也。惜託身之不堅,貴攝生也。”

作者簡介

謝朓(464~499年),南朝齊文學家。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與同族前輩謝靈運均擅長山水詩,並稱“大小謝”。謝朓先在京城任職,經常出入竟陵王蕭子良的藩邸,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學聲譽。後在荊州任隨王蕭子隆幕僚,深受賞愛。永明十一年(493年),謝朓因遭受讒言被召回京師後,逐漸陷入困境。雖然,他的官職不斷提高,從宣城太守做到尚書吏部郎,但由於他的家族和個人的聲譽,從蕭鸞(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蕭遙光謀廢東昏侯自立,都曾拉攏他以為羽翼,使他深感危險。最終他還是因為有意泄漏了蕭遙光的陰謀,被誣陷下獄而死,年僅三十六歲。有《謝宣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