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嶲詔,唐西洱河地區小王國名。為八詔之一。地域最大。其王嶲輔首卒,無子,弟怯陽照立,卒,子照原立,後喪明,子原羅質於南詔(蒙舍詔)。南詔第四世王蒙歸義(皮邏閣)密有兼吞之意,歸還原羅,部眾立原羅為王。居數月,蒙歸義遣人殺照原,驅逐原羅,於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並有其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嶲詔
- 地理位置:唐西洱河地區
蒙嶲詔,唐西洱河地區小王國名。為八詔之一。地域最大。其王嶲輔首卒,無子,弟怯陽照立,卒,子照原立,後喪明,子原羅質於南詔(蒙舍詔)。南詔第四世王蒙歸義(皮邏閣)密有兼吞之意,歸還原羅,部眾立原羅為王。居數月,蒙歸義遣人殺照原,驅逐原羅,於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並有其地。
蒙嶲詔,唐西洱河地區小王國名。為八詔之一。地域最大。其王嶲輔首卒,無子,弟怯陽照立,卒,子照原立,後喪明,子原羅質於南詔(蒙舍詔)。南詔第四世王蒙歸義(皮邏閣)密有兼吞之意,歸還原羅,部眾立原羅為王。居數月,蒙歸義遣人殺...
蒙舍詔和蒙嶲詔雖屬生產較落後的烏蠻,但社會經濟也以農業生產為主,他們所在的陽瓜州(今巍山)土地肥沃,適宜稻禾的生展,又有大池塘,周圍達數十里,盛產魚及菱芡等物,當地“邑落人眾,蔬菜水菱之味,則蒙舍尤殷”。自南詔統一,公元八世紀中葉起,南詔的大部分地區,北起曲州(今昭通)、靖州(今威寧...
夷語王為‘詔’。其先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兵埒,不能相君,蜀諸葛亮計定之。蒙舍在諸部南,故稱南詔。”發展 653年,“蒙舍”為獲得中土政權的支持,細奴邏派子邏盛炎出使唐國。而其東北面的“浪穹”、“邆賧”、“施浪”、“越析”等部經常...
”唐玄宗給王昱敕文里說,蒙歸義效忠出力,討伐西蠻,“彼(指五詔)持兩端(附唐也附吐蕃),宜其殘破”。皮邏閣出兵,唐派遣中使(宦官)王承訓、御史嚴正誨參與軍事,先滅越析,次滅三浪,又滅蒙嶲,很快統一六詔,南詔算正式立國。739年,皮邏閣遷都太和城。唐朝亦用兵於南詔,《新唐書》:“初,安寧...
唐朝初期,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比較大的小邦國,史稱“六詔”,分別是白族的浪穹詔(今洱源)、鄧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以及傣族的蒙舍詔(今巍山),還有納西族的越析詔(今賓川)、蒙嶲詔(今漾濞)。蒙舍詔位於在其他五詔南部,又稱“南詔”。唐代,部分納西族先民沿雅礱江南下,抵達...
(一)蒙嶲詔——居地在巍山縣北部至漾濞縣,又稱樣備詔。(二)越析詔——也稱么些詔(磨些族部落),居地在鳳儀縣至賓川縣。 (三)浪穹詔——居地在洱源縣。(四)邆賧(音藤閃téng shǎn)詔——居地在鄧川縣。(五)施浪詔——居地在浪穹詔東北牟苴和城。浪穹、邆賧、施浪總稱為三浪。(...
關於洱海周邊這6個邦國,《新唐書·南蠻上》記載:“南詔,或曰鶴拓、曰龍尾、曰苴咩、曰陽劍,本哀牢夷後,烏蠻別種也;夷語王為詔,其先,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兵埒,不能相君,蜀諸葛亮計定之。蒙舍在諸部南,故稱南詔。”相關古族 “烏蠻”還...
因其位於諸詔之南,蒙舍詔又稱「南詔」。統一六詔 南詔國王姓蒙,始祖名舍龍,避仇家自哀牢(雲南保山縣)遷居到蒙舍川。舍龍生子龍獨邏,又名細奴邏。唐太宗時,蒙舍酋長張(張是白蠻大姓)樂進求讓位給細奴邏。六五三年,細奴邏遣子邏盛炎入朝,唐高宗任細奴邏為巍州刺史。六五四年,蒙嶲詔蒙斂、和舍...
320年代,爨氏在昆川(今晉寧)稱王,爨氏(見爨族;六詔)統治維持400年。公元七世紀,大約在大唐帝國興起的同時,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類似部落聯盟的民族政權,稱為“六詔”。分別是蒙舍詔、越析詔、鄧賧詔、施浪詔、浪穹詔、蒙嶲詔,“詔”為夷語, 有“王”或“首領”之意。唐宋時期,738年,巍山的蒙舍...
唐朝初年,他們逐漸發展形成為六個部落,即史書上稱的“六詔”:蒙舍詔、蒙嶲詔、邆賧詔、施浪詔、浪穹詔、越析詔。除越析詔後來發展成納西族先民的一部分外,其它五個詔都是分布在今滇西地區的彝族先民。在各地區的“烏蠻”部落中,以西部“烏蠻”的經濟文化發展較為先進,當時,南詔始祖細奴羅不僅“耕於巍山...
邆睒,讀音是téng shǎn,漢語詞語,意思是古地名,在今雲南省鄧川縣地。解釋 1.亦作"邆賧"。 2.古地名。在今雲南省鄧川縣地。出處 《新唐書·南蠻傳中·邆睒詔》:“邆睒詔,其王豐咩,初據邆睒,為御史季知古所殺。”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五:“八詔者,隋時永昌姚州聞有蒙舍詔、蒙嶲詔、...
《新唐書·南蠻上》記載:“南詔,或曰鶴拓、曰龍尾、曰苴咩、曰陽劍,本哀牢夷後,烏蠻別種也;夷語王為詔,其先,渠帥有六,自號六詔,曰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兵埒,不能相君,蜀諸葛亮計定之。蒙舍在諸部南,故稱南詔。”經濟狀況 據史籍記載,哀牢國經濟發展水平領先...
鄧賧詔,是南詔政權的一個組成部分,“鄧”是“大”的意思,“賧”是“平川、平壩”的意思,“鄧賧詔”就是“大平壩(川)地方的王”。後來才幹脆漢稱其作“鄧川王”。歷史上,在南詔政權中的七詔中,稱作鄧賧詔。其他六詔為:蒙舍詔、浪穹詔、施浪詔、蒙嶲詔、越賧詔、臘羅詔。是南詔政權七各重要的行政...
六詔時期,以烏蠻(東爨)蒙姓為國王,白蠻大姓(西爨)為輔佐,集合境內包括漢族在內的各民族共同組成的統一邦盟式政權組織,類似於國家。閣羅鳳之父皮邏閣,出身白蠻大姓(西爨),後在唐王朝的扶持下統一了雲南六詔(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邆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受唐玄宗李隆基敕封為雲南王,史稱南詔...
關於蒙嶲詔的遺址問題 鎮雄縣塘房區涼水井鄉和平溝下寨彝族社會調查 一、概況 二、解放前的社會生產力 三、解放前的社會生產關係 四、社會生活與文化及其演變 宣威縣三區戛立鄉長房村彝族社會調查 一、概況 二、解放前的社會生產力 三、解放前的社會生產關係 四、社會習俗與文化及其演變 巧家縣車坪的調查 一、...
《南詔王》是由賈薩楊萬執導,程韋然、吳茉彤、求斯等主演的古裝歷史劇 。講述唐朝時期西南雄踞著六詔政權,他們雖是同宗共祖,但為了各詔的利益,明爭暗鬥,各自企圖吞併其他五詔,使自己成為統一六詔的詔王。最終,在唐王朝支持下,皮邏閣統一了六詔。本劇主題是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該劇於2023年12月20日在樂視...
傍矣川,讀音為bàng yǐ chuān,漢語詞語,意思是隋唐時我國西南部部族名。公元八世紀中葉並於南詔。解釋 隋唐時我國西南部部族名。公元八世紀中葉並於南詔。出處 宋·周煇《清波別志》卷上:“隋時永昌姚州聞有蒙舍詔、蒙嶲詔、越析詔、浪穹詔、施浪詔、邆賧詔,又有傍矣川、羅識二族,通號‘八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