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舍”,意為“虎地、虎邦、虎國”,是傣族先民在今巍山壩建立的小邦。
“蒙舍”與其北面的“蒙嶲”(今巍山北-漾濞南)、“浪穹”(今洱源)、“邆賧”(今洱源鄧川)、“施浪”(今洱源三營)、“越析”(今賓川)五個小邦的首領被中土史籍稱作“六詔”(六王),因“蒙舍”位於最南,又被稱作“南詔”(南王)。
八世紀,“蒙舍”吞併周邊五詔及雲貴高原各大小部族,建立強大的“蒙舍龍”(意為“大虎國”)政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舍王國
- 外文名:Mengshe Kingdom
- 別名:南詔國、大虎國
- 都城:苴咩
“蒙舍”,意為“虎地、虎邦、虎國”,是傣族先民在今巍山壩建立的小邦。
“蒙舍”與其北面的“蒙嶲”(今巍山北-漾濞南)、“浪穹”(今洱源)、“邆賧”(今洱源鄧川)、“施浪”(今洱源三營)、“越析”(今賓川)五個小邦的首領被中土史籍稱作“六詔”(六王),因“蒙舍”位於最南,又被稱作“南詔”(南王)。
八世紀,“蒙舍”吞併周邊五詔及雲貴高原各大小部族,建立強大的“蒙舍龍”(意為“大虎國”)政權。
“蒙舍”,意為“虎地、虎邦、虎國”,是傣族先民在今巍山壩建立的小邦。“蒙舍”與其北面的“蒙嶲”(今巍山北-漾濞南)、“浪穹”(今洱源)、“邆賧”(今洱源鄧川)、“施浪”(今洱源三營)、“越析”(今賓川)五個小邦的首領被中...
烏蠻稱王為詔,六詔就是六個王國。六詔是:蒙舍詔,在今巍山縣境,因地居最南,故又稱南詔;蒙�詔,在今巍山縣北部,為蒙舍詔北鄰;越析詔,在今賓川、風儀二縣;�賧(téng dǎn)詔,在今鄧川縣;浪穹詔,在今洱源縣;施浪詔,在�賧詔東北。公元654年(永徽五年),蒙舍詔張樂進求讓位於為...
當時正值唐代開元盛世時期,詔在當地語言中是王的意思,那么四詔就是指四個王國。此四國菩自獨立,風俗習慣大致相同,人民和睦交往,原本相安無事。後來,最南端的蒙舍國逐漸強大起來,時常興兵侵擾鄰目,蒙舍國國王閣貝羅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滅掉其他三詔,完成大統的局面。閣貝羅是當地的一位梟雄人物,他先用蠶食之...
當時正值唐代開元盛世時期,詔在當地語言中是王的意思,那么四詔就是指四個王國。此四國菩自獨立,風俗習慣大致相同,人民和睦交往,原本相安無事。後來,最南端的蒙舍國逐漸強大起來,時常興兵侵擾鄰目,蒙舍國國王閣貝羅野。勃勃,一心想要滅掉其他三詔,完成大統的局面。閣貝羅是當地的一位梟雄人物,他先用蠶食...
“南詔”的由來是因為其前身“蒙舍詔”,因位於六詔之南,故名南詔。794年,異牟尋被唐朝封為南詔王,自此世稱南詔國。此外,南詔又有“鶴拓”,“龍尾”、“苴咩”,“陽劍”等別稱。而在南詔國內,其國號則數次更變。752年,閣邏鳳(閣羅鳳)叛唐自立國號為“大蒙”(一說為細奴邏所立國號)。公元784...
蒙嶲詔,唐西洱河地區小王國名。為八詔之一。地域最大。其王嶲輔首卒,無子,弟怯陽照立,卒,子照原立,後喪明,子原羅質於南詔(蒙舍詔)。南詔第四世王蒙歸義(皮邏閣)密有兼吞之意,歸還原羅,部眾立原羅為王。居數月,蒙歸義遣人殺照原,驅逐原羅,於唐開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前,並有其...
六詔是:蒙巂(今巍山北)、越析(今賓川)、浪穹(今洱源)、邆賧(今劍川)、施浪(今洱源東)、蒙舍(巍山北)。蒙舍地處六詔最南,又稱“南詔”。唐高宗時置姚州都督府(治姚安),加強對西洱河地區的經營。7世紀80年代吐蕃勢力伸入洱海地區。唐朝為牽制吐蕃勢力,就支持南詔統一六詔,時在唐開元年間。天寶年間...
越析王國 唐朝初期,洱海地區出現了六個比較大的小邦國,史稱“六詔”,分別是白族的浪穹詔(今洱源)、鄧賧詔(今洱源鄧川)、施浪詔(今洱源三營),以及傣族的蒙舍詔(今巍山),還有納西族的越析詔(今賓川)、蒙嶲詔(今漾濞)。蒙舍詔位於在其他五詔南部,又稱“南詔”。唐代,部分納西族先民沿雅礱江...
南詔(原名叫蒙舍詔,因其在六詔中地處南部,故稱南詔),原只是巍山腳下的一個部落(相當於今天的一個小鎮)而已,後來在唐王朝的扶持下,憑藉其軍事實力,兼併了洱海周圍的其他五詔,使其疆域擴展到洱海領域。又經過幾十年的苦心經營,使其疆域不斷擴大,直至擴張到四川南部、雲南全境、貴州大部及廣西一部分和整個越南,成為...
公元738年,哀牢夷再次崛起,位於禮社江上游的哀牢夷小邦“蒙舍”征服周邊小邦,入主洱海盆地建立南詔國。《新唐書·南蠻上》記載:“南詔,或曰鶴拓、曰龍尾、曰苴咩、曰陽劍,本哀牢夷後,烏蠻別種也。”學家考證 哀牢國的中心保山壩,冬暖夏涼,四季如春,素有“保山氣候甲天下”的美稱,是人類生存繁衍的...
細奴羅(601年—674年),又名獨羅、獨羅消、細奴阿邏,彝族,龐迦獨之子,南詔第一代王。唐太宗貞觀初年,為避哀牢王的嫉害,隨其父母從哀牢山遷居蒙舍川(今巍山)躬耕。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受白子國王張樂進求的禪讓,建立大蒙國,自稱奇嘉王,定都巄嶼圖山,南詔由此開國。唐高宗時,細奴羅多次...
石橋詔 石橋詔,唐代西洱河地區小王國名。為八詔之一。首領矣羅識,居石橋城(今雲南大理市下關)。與石和詔首領時傍同詣神川都督所,欲立詔。謀泄。於開元(713—741)中,受南詔(蒙舍詔)攻擊,敗走神川,被都督送之羅些城(今拉薩市)。
“南詔(738年-937年)是中國唐朝時代的國家,國境包括今日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西藏、越南、緬甸的部份國土。由蒙舍詔首領皮羅閣在738年建立,直到937年被段思平所滅,建立大理。”“南詔境內的民族以爨蠻為主,而又分為東爨烏蠻和西爨白蠻。王室族屬於烏蠻,貴族多屬白蠻。此外,另有“和蠻”(今哈尼族先民...
南詔是中國唐代西南邊疆的一個地方王國,唐王朝於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冊封蒙舍詔首領皮邏閣為雲南王,南詔政權由此建立,其管轄範圍包括今日雲南全境及貴州、四川兩省與雲南相鄰的區域,西、南亦到今天越南、寮國、緬甸等3國與雲南接壤的部分區域。南詔時期,佛教(密宗)傳入南詔,逐漸成為南詔統治者推崇的國教,是...
據劉堯漢教授考證:巍山縣巍寶山巡山土主廟(又稱“巡山殿”、“蒙舍廟”)是“西南各地土主廟的淵源。”據我理解,這是廟宇土主的起源,此前:“蒙舍詔彝族應當流行原始土主。南詔開國後,為了加強與唐王朝聯繫,爭取唐王朝的軍事扶持,仿照唐王朝以道教為國教。土主廟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產生的。族群家譜 家...
開元二十二年,皮邏閣為統一六詔,便設下計謀,以星回節祭祖為名,請其他五詔首領到蒙舍詔松明樓赴宴。年方十八的閣邏鳳親率五百勇士,將五詔首領盡數殺死,並火燒松明樓,正是“松明樓上一把火,贏來南詔千秋業”。十幾年過去,他隨父親南征北戰,打下了南詔王國。但他的養子身份一直制約著他,王位繼承之路...
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洱海地區的蒙舍詔部落首領、皮羅閣兼併五詔,建立南詔國,被唐朝賜名“歸義”,皮羅閣封為雲南王,南詔時期的疆域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界今越南,西南界今緬甸;西北與吐蕃為鄰,東北與戎州相望的廣闊疆域。南詔內修制度,築拓東城。次年建都太和城。天...
832年,雲南高原地區的撣人國家“蒙舍龍”(南詔國)順山勢南下滅驃國,導致驃人流離失所。客居叫棲一帶的白狼羌趁機收編周邊驃人,勢力越來越大。白狼羌以叫棲為根基,不斷擴張中與驃人、孟人逐漸融合形成緬族。蒲甘王朝(1044年-1287年)蒲甘王朝是由阿努律陀國王(KingAnawrahta,1044年-1077年在位)於1044年...
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至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朝為穩定和鞏固姚州都督府所屬的一些羈縻州縣,利用蒙舍州(南詔)的首領皮羅閣征服鄰近的一些羈縻州而統一了洱海地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合六詔為一”。公元738年,亦即開元二十六年,皮羅閣兼併了雲南郡(即姚州都督府)內的各羈縻州縣,唐王朝因而封...
境內發掘的戰國青銅鼓考證,2000多年前,彌渡就進入了農耕時代.隋末唐初,洱海地區蒙巂詔、越析詔、浪穹詔、鄧賧詔、施浪詔、蒙舍詔六大部落爭相崛起,這裡被稱之為了“六詔咽喉”。史書記載 唐樊綽《蠻書》卷五記載:“龍尾城直南蒙舍路,……向西永昌路,向東白崖﹙今彌渡縣紅岩鎮﹚城路”。滇西古絲綢之路,...
南詔王國是八世紀崛起於雲貴高原的古代王國,初唐時期,西南夷一帶眾多少數民族部落林立局勢混亂,各部落之間互不役屬導致戰禍不斷,百姓無法安居樂業。當時烏蠻蒙舍龍一族的首領蒙舍龍和在女媧的指引下先後逐漸征服了西南夷一帶數百個少數民族部落,逐漸形成以蒙舍龍一族為中心的六大部落聯盟,部落初聯盟時被稱為(...
至於“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那只是一部分人的飲法,並不代表普洱茶產區的飲茶法。蒙舍蠻即南詔國的統治民族,南詔統一前在洱海周圍有六詔(六個小王國),南面的蒙舍詔也稱南詔,其民族屬於當時稱“烏蠻”的一部分,其他五詔的民族都是“白蠻”,後來南詔統一其他五詔建南詔國並先後征服今雲南大部分...
到了唐代初期細奴邏的父親自哀牢避難到蒙舍川,耕於巍山之麓,當地白國王將女兒嫁給細奴邏並讓位於他,這便是流傳民間的開國神話。據說,遺留在哀牢群山中的“花腰傣”就是九隆兄弟中的一支。第六個淵源 源於嬴姓,出自唐朝末期唐哀帝之後裔,屬於以先祖諡號為氏。唐哀帝李柷,是唐朝悲劇皇帝唐昭宗李曄(唐朝第...
(三)蒙舍詔的統一五詔 三 南詔國內主要部族的名類問題 (一)六詔的烏蠻和白蠻 (二)東爨烏蠻、西爨白蠻,嶲州烏、白蠻 (三)飾齒、雕題、茫部諸族部落 四 南詔國的社會經濟制度 (一)主要的生產和主要的所有制 (二)奴隸制決定並影響其他各種生產關係 (三)從郭仲翔之被虜為奴到南詔國許多掠奪...
其他六詔為:蒙舍詔、浪穹詔、施浪詔、蒙嶲詔、越賧詔、臘羅詔。是南詔政權七各重要的行政轄區,“詔”就是專指各大轄區的首領。以“滇”為姓氏,在傣語中一直未有合理的解釋,有傣族人自稱“滇”是“圍菜園的土埂”之意,但似不大有此可能。經學者孫家林考察發現,其姓氏源出鄧賧詔的末代詔主滇之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