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蒙古右翼旗
- 外文名:Mongolia right wing
- 時間:清天聰年間
- 別名:察哈爾八旗
:察哈爾右翼前旗前身為察哈爾正黃旗,建於清天聰年間。清太宗將歸附的蒙古部落,仿效滿州的“八旗制”,編為察哈爾八旗。康熙十四年(1617年),又編為察哈爾左、右翼...
外藩蒙古王公是清朝外藩蒙古的王公。大清入八分公爵位也在蒙古地區實行。外藩蒙古爵位分為六等,即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此...
15世紀中葉,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十五代孫巴圖孟克統一蒙古諸部、繼汗位。將喀爾喀萬戶分封予阿爾楚博羅特和格埒森札二子成兩部。阿爾楚博羅特領內五鄂托克喀爾喀地區,...
外札薩克蒙古,指清代外藩蒙古中除內蒙古二十四部以外的蒙古各部,與哈密、吐魯番、西藏等地的郡王同為外札薩克。外札薩克蒙古包括西套蒙古二旗、漠北喀爾喀四部...
這是對某一政治路線的派別的稱呼,多代表保守主義政治派別。源於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國民公會(1792年-1795年)的主席台上,坐在右翼席位的是保守派的吉倫特黨。...
外藩蒙古,指清代以世襲札薩克為旗長的蒙古各旗,與內屬蒙古相對。外藩蒙古又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又稱內札薩克或內蒙古,內札薩克各旗...
蒙古國(蒙古語:Монголулс,英語:Mongolia),簡稱“蒙古”。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之間,被兩國包圍的一個內陸國家,蒙古雖然不與哈薩克斯坦邊境接壤,...
漠南蒙古,簡稱“漠南”。位於蒙古國南部的東戈壁省、南戈壁省、戈壁阿爾泰省等省份,以及我國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西部二連浩特一帶以南,地域大致為今中國內蒙古...
蒙古戰役是1921年蒙古革命期間,蘇蒙聯軍與白衛軍之間的戰役。1921年,蘇軍第5集團軍、遠東共和國人民革命軍和蒙古人民軍為粉碎羅曼·費多羅維奇·溫甘倫·馮·施...
《蒙古八部》系統介紹了中國境內蒙古部落和群體。相信這部系列叢書與讀者見面以後,能夠起到在廣大讀者中普及蒙古民族歷史文化的作用,為落實中央關於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
中國清代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初見於明代,以分布於喀爾喀河(哈拉哈河)得名。其前身是札刺亦兒部(較早西遷的一支室韋——韃靼部落)。15世紀末葉,元太祖15世...
清朝蒙古又稱清代蒙古,指的是清代一朝時期蒙古的情況,包括清代的蒙古社會和政治體製法律等方面。清朝蒙古分為內屬蒙古與外藩蒙古,實行盟旗制與札薩克制。根據部落、...
蒙古四傑指的是成吉思汗部下的四位傑出將領,分別是博爾忽、木華黎、博爾朮和赤老溫。...
根據《蒙古秘史》和《史集》記載,蒙古部最初只是包括捏古斯和乞顏兩個氏族的小部落,他們被突厥人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這兩家人為了逃避敵人,逃到今呼倫貝爾的...
後金攻察哈爾蒙古之戰是後金天聰二年至九年(明崇禎元年至八年,1628—1635年),後金軍攻滅察哈爾部,統一漠南蒙古的作戰。十七世紀初,建州女真興起於赫圖阿拉(今...
蒙古太師,明代蒙古官名。源於漢族封建王朝,元代因之,位列三公(太師、太傅、太保)之首,正一品,授銀印。...
外蒙古獨立(俄文:ВнешняяМонголиянезависимости,英文:Outer Mongolia independence),亦稱庫倫獨立,指從清宣統三年(1911年)12月...
蒙古地方為中華民國時期的行政區劃之一,於1915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與外蒙古和沙俄達成《中俄蒙協約》後成立;蒙古地方與西藏地方同為中華民國行政區劃中同以“地方”為...
外蒙古四盟指的是清朝時期的外蒙古諸盟,分別是汗阿林盟、齊齊爾里克盟、克魯倫巴爾和屯盟、札克畢拉色欽畢都爾諾爾盟,共四個盟。...
喀爾喀(蒙語:Халх)最初為清朝漠北蒙古族諸部的名稱。初見於明末時代,因為最初分布於哈拉哈河(又譯為喀爾喀河)而得名。喀爾喀人(Khalkha-Mongols)是蒙古民族...
八旗蒙古是清朝八旗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指代八旗中的蒙古旗份佐領,並非單獨有八個蒙古旗,部分誤稱為“蒙古八旗”。與八旗滿洲、八旗漢軍構成八旗軍的整體,皆以...
外蒙古(西里爾蒙古文:АрМонгол)是一個歷史名稱,總面積約180萬平方公里,包括今日的蒙古國(占地156.65萬平方公里)和俄羅斯聯邦圖瓦共和國(占地16.8604萬...
布庫索爾遜,明代東蒙古右翼永謝布部領主。簡稱索爾遜。為蒙文史籍《蒙古源流》等首次記載的永謝布領主。正統(1436—1449)間,被瓦剌征服,率部服屬也先。正統十四...
俺答汗(1507-1582年)包爾熾君氏,明朝人侮辱性貶稱孛兒只斤氏,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領,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達延汗孫。又譯作阿勒坦汗、阿拉坦汗。明朝嘉靖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