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環境
葛源鎮,位於江西省橫峯縣北懷玉山余脈磨盤山山區盆地中,與弋陽、德興、上饒三縣交界,距縣城35公里,因漫山遍野生長著野葛,又處溪水源頭而得名。現轄8個村委會、1個林場、1個社區居委會、91個自然村,面積202.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5305人(2017年),是橫峯縣北部的區域性中心集鎮。2003年7月被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鎮”。
全鎮共有林地面積11.8萬畝,其中油茶林面積有5萬畝,可年產油茶近30萬斤;有耕地面積1.6萬畝,其中水田面積1.4萬畝,旱地面積0.2萬畝。
葛源氣候宜人。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山地約占60%。四面環山,峰巒起伏,氣候涼爽,年均溫度16℃,年降雨量1800—1900毫米,無霜期260天。
葛源四面環山,僅於西部有峽谷通往外界。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其易守難攻。1931年2月,
方誌敏率贛東北特區領導機關從弋陽遷駐葛源,成立了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
2003年7月被評為“江西省歷史文化名鎮”,並被省建設廳推薦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2009年,葛源鎮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被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10年,進入“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候選名單,是江西省200個重點建制鎮之一。郵編:334303 代碼:361125101
歷史
葛源歷史悠久。隋末唐初,蘇、馮二姓定居在溪水源頭,唐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玉山縣大橫塘祠堂基鄭姓遷徙於此,後又有蔡、葉、駱、金等姓相繼遷入,至宋代,葛源就已成為了繁榮的山區集鎮,素有:"小小橫峯縣,大大葛源街"之說。民國20年(1931年)2月,以方誌敏為首的贛東北特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從 弋陽遷駐葛源,成立了贛東北特區蘇維埃政府。
之後,分駐在各地的特區工、青、婦、農、軍校、銀行等機關單位也相繼入駐葛源。自此,葛源成了贛東北革命根據地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裡領導過叱吒風雲的革命鬥爭,為中國革命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現有眾多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中共閩浙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司令部、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列寧公園、紅軍廣場、八角亭……這些革命舊址分別被列為國家、省、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一處五個景點,省、市、縣級的近30餘處。是著名的“紅色省會”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
名字由來
葛源,即“葛之源頭”。因漫山遍野生長著野葛,又處溪水源頭而得名。葛已成為葛源的綠色主導產業,早在隋末唐初,葛源人就有加工葛粉的歷史,在明、清時期,葛源葛粉被作為貢品貢奉朝廷。並研製開發出了葛粉、葛片、葛茶、葛露等系列產品大量投放市場,深受各地消費者喜愛,葛源被譽為“中國葛之鄉”和中國葛根原產地。
資源豐富
葛源具有豐富的地下礦產資源。現已探明並開採的有鉭、鈮、鎢、錫、鉛、鋅、瑩石、磁鐵、花崗岩等,特別是位於黃山村地區的鉭礦,經勘探,儲量為“亞洲第一”,楓林松樹崗的鎢礦儲量也很大。
因漫山盛產野葛唐初就有加工葛粉的歷史,明、清兩朝葛粉曾作為貢品奉朝廷,2007年至今葛根已成為主導產業,種植面積達1.2萬畝。我鎮有林地面積97800畝,其中油茶林面積達70000餘畝,年產量可達40餘萬斤。大自然也賜予了葛源豐富的地下寶藏,現已探明並開採的礦藏有
鉭、
鈮、鎢、錫、鋅,被人們稱為"五朵金花",其中位於楓林松樹崗地區的鉭礦儲量被譽為"亞洲第一"。除了豐富的稀有金屬礦藏資源外,還有瑩石、花崗岩、釷石、鋯石、透閃石、石煤等各式各樣的晶質礦。葛源
豆腐因其製作工藝傳統、獨特,加之葛源水質優良,品嘗過的人都讚不絕口,被譽為"葛源一絕"。
做強特色,著力打造‘三鎮’,即立足觀念和機制創新,做強做大小城鎮、紅色旅遊、葛產業、礦產業特色,打造經濟大鎮、旅遊重鎮、文化名鎮。努力實現四個方面的新突破:一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有新突破;二是紅色旅遊開發有新突破;三是壯大經濟總量要新突破;四是構建和諧社會有新突破。
城鎮建設
橫峯縣葛源鎮以“建設集紅色生態旅遊、葛產業、礦產業為一體的中心集鎮”為目標,用五年時間,從經濟、旅遊、文化三方面打造出一個精品小城鎮。
2000年,葛源鎮就投入近10萬元聘請了省城鄉規劃設計院編制了“2000——2020年集鎮總體規劃”,該規劃是我省第一個按新標準執行的重點鎮總體規劃。該鎮充分結合紅色旅遊保護、用活移民扶貧搬遷政策,積極鼓勵廣大
農民和搬遷戶到新鎮區建房落戶。大力實施“
封山育林”、綠化葛源等活動。不斷提升鎮中心的人氣凝聚度與人居環境舒適度。同時,為使街道有一個長效的管理機制,該鎮率先在全縣組建了“城管中隊”,對街道的環境、
衛生、秩序等進行全天候保潔與監督,徹底扭轉了街道“髒、亂、差”的現象。
自2000年以來,該鎮在小城鎮建設上累計投入資金約達3000餘萬元,修建完成了一條長1000米、寬50米的紅十軍大道及綠化,對老鎮區的路面、給排水設施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實現了
電話、
電信線路地埋。拓寬了葛溪橋,新建了一個中型加油站、一個占地1000餘平方米的綜合集貿市場等一大批
基礎設施工程。鎮新區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先期入住新區的57戶農戶建房已基本完工,一個嶄新的新鎮區已初具規模。
五年多以來,葛源的小城鎮建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鎮區人口已由當年的6000餘人,比當年增加了20個百分點,為該鎮經濟發展打造了寬闊平台,拉動了投資、吸引了客商、激活了
建築運輸等行業的發展。
“峰巒疊美屏,物華天寶;葛溪繞沃野,人傑地靈”,如今的葛源,青山綠水相擁相繞著平疇沃野,茂林修竹掩映著一棟棟嶄新的
民居,整潔幽長的老街透露著悠悠古韻,建設中的新集鎮勃發著鮮明的時代氣息。一個環境優美、功能完備、人氣旺盛的新型中心集鎮已在橫峯縣北部初現規模。
圍繞把我鎮建成集紅色生態旅遊、綠色農業、礦業為一體的橫峰北部新型中心集鎮的總體目標。發展思路是:立足創新,做強特色,建設“三鎮”,即立足觀念創新和機制創新,做強做大紅色生態旅遊、葛業、礦業特色,建設經濟強鎮、旅遊重鎮、文化名鎮。努力實現四個方面的新突破:一是以
財政收入為主要參數的經濟
綜合指標有新突破;二是以礦業、葛業為主導的工農業經濟有新突破;三是以閩浙贛
根據地舊址為品牌的紅色旅遊開發有新突破;四是以新型集鎮建設和村級道路路面硬化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有新突破。
2007年全鎮生產總值達5060萬元。完成財政總收入521萬元,增長178%,實現了一年翻番,榮獲全縣“2007年鄉(鎮)級財政收入上台階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3410 萬元,較上年增長35%;農民人均收入達到2263.8元,同比增長10%。
——農業基礎地位得到鞏固。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 萬元。耕地面積達到17808畝,同比增長7.7%。糧食種植面積23176萬畝,同比增長2.3%,糧食總產量8378萬噸,同比增長6.9%。葛根、蔬菜、油茶等高效經濟作物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開放型經濟成效顯著。堅持以大開放為主戰略,創新思維,重點突破,通過以商招商、親情招商的方式,全年共引進5家企業,契約資金15000餘萬元,實際進資7000萬元,同比增長55%。成功引進由浙江客商投資5000萬元的江西百川電導體有限公司,實現了招大商、招好商的突破,在招商引資工作評比中位居全縣第四位。
——全民創業氛圍濃厚。激活民間創業資本,深入推動全民創業。堅持外出務工與返鄉創業相結合,湧現出了義烏創業成功的楊繼紅投資4000萬元創辦的江西亞邁實業有限公司,在九江創業有成的汪金生投資1000萬元創辦江西鼎泰礦業有限公司。全年新增一般納稅人3家。
(二)過去一年,我們致力於協調發展,城鎮面貌日新月異。
——規劃理念不斷強化。緊緊圍繞打造橫峰北部新型中心集鎮這一定位,積極開展了村鎮建設規劃制定工作,完成了石橋村、黃溪村、黃山村、關田村村莊建設規劃。以《葛源鎮總體規劃》為總方針,將集鎮建設與紅色旅遊開發結合起來。
——新區建設紮實推進。以紅十軍大道為建設重點,堅持“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施工、分戶建房”的“三統一分”原則,完成了新鎮區78戶建房戶牆體牆漆的粉刷,完成了紅十軍大道南邊第二排建房,新建了葛源法庭、葛源派出所辦公大樓。葛源汽車站、清湖村委會辦公樓主體工程已經建成。紅十軍大道兩邊安裝路燈45盞,對紅城大道路燈進行了更新和加密。完成了閩浙贛大道路面硬化工程。全面啟動了紅十軍大道和閩浙贛大道排水設施建設。集鎮品位更加提升,基礎設施更加完善。
——城管水平不斷提升。把葛源社區和鎮城管中隊進行最佳化組合,加強新鎮區和老鎮區的街道衛生秩序管理。建立健全了鎮容鎮貌和社區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以社區為主體,聘請環衛工人,每天早晚堅持清掃街道,投資6000餘元,在紅城大道兩邊安裝25個垃圾箱。理順了城管中隊的管理主體,強化隊伍建設和制度建設,加大了城管力度,不定期開展突擊檢查整治,集鎮形象明顯改觀。
(三)過去一年,我們致力於統籌發展,農村經濟進一步繁榮。
——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目標要求,全鎮已完成了10個新農村試點村建設,重點抓好了以清湖蔡村為主的試點工作。全年共投入建設資金360餘萬元,其中政府扶助100萬元,民眾自籌260餘萬元。共完成進村入戶道路硬化4.5公里,安裝路燈35盞,改水444戶,改廁315戶,改欄128間,拆除空心房1350平方米,清理垃圾380噸,清淤泥235立方米,建下水道1700餘米;新裝太陽能15個,電話普及率達95%,有線電視普及率達98%。“一村一品”產業培育成效明顯,葛根基地改造面積進一步增加;大棚蔬菜種植規模得到擴大。鄉風建設呈現新面貌,農民文娛活動健康豐富,有專門的活動休閒場所,使村莊面貌煥燃一新。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步伐加快。完成岑葛公路掃尾工程。配合公路建設部門完成了葛源加油站至楓林村出口段的2.5公里油路面硬化,及黃水潭大橋建設,實施了楓林村出口處至山黃場1.5公里路面硬化工程;7個行政村實現了通水泥路,行政村通水泥路率達87.5%。加強農業生產設施建設。加大對水利設施建設投入,全年共投入資金230萬元,對關田、楓林水庫進行了除險加固,維修水渠2000餘米,挖抗旱井10餘處,配備抗旱設備10餘台,維修水壩2座;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新增解決1000餘人飲水問題。農村能源建設進展順利,新安裝太陽能56個。新建村級活動場所2個。
——農業產業穩步發展。以生產發展為根本,切實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成立了葛根種植協會,建設了新型高產葛根基地,發展葛根訂單農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葛根生產的風險,有力地促進了葛根生產的發展,全年新增葛根種植面積3000畝。並積極以產業促進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了反季節大棚蔬菜,成立了富裕蔬菜種植合作社;打響葛源豆腐品牌,做大做強豆腐產業,成立了豆製品加工協會;以林業增效為目標,抓好油茶林和毛竹林低改工作,全年共完成油茶林低改近2萬畝,毛竹林低改5000餘畝。
一號工程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舉全鎮之力抓好招商引資工作。要深入調查,摸清家底。對鎮區內的礦產資源、農業資源、林業資源、紅色資源、
土地資源進行大盤點,分門別類,登記造冊,建立完整齊備的資源項目庫。對已有項目要進行篩選,選出富有市場潛力的項目進行包裝。拓寬招商渠道,建立招商引資信息網,利用快速便捷的網路平台,推介我鎮包裝精美的項目。通過制定優惠措施,召開多種形式的座談會,走出去拜訪成功人士等方式引導本鎮外出務工有成者回鄉創辦企業,確保年完成招商引資任務2000萬,引進一個500萬元項目進入縣工業園區。
——特種水產美國牛蛙的養殖試點成功,利用優質水源養殖的無公害美國牛蛙陸續走上上饒市民的餐桌。
紅色旅遊
加強對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的保護、
管理,抓好打響“方誌敏牌”紅色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配合好有關部門在規定時間內拆除紅軍操場保護區內有礙旅遊規劃的民用建築。美化旅遊
環境,通過有力措施儘可能地恢復景區原貌。繼續加大景區環境的整治力度,挖掘培養淳厚的民風
民俗。同時要加強景區內基礎設施建設,提升旅遊接待工作品位。
基礎設施
新區的建設,對調整、完善我鎮的布局、功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將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擴大宣傳面,採取多種形式籌集建設資金,加快新區建設步伐。要以地聚財,用市場化方式拍賣出讓土地;積極吸引外部資金參與新區建設,儘快完善新區水電路等配套建設;鼓勵鎮直單位儘早在新區興建行政
辦公樓,以拉動新區建設。
農業產業化
鞏固現有葛根種植基地,適當增加新種面積,尋求葛根市場銷路,健全銷售網路,維護葛農利益,保護葛農種葛積極性,使我鎮葛業走上良性發展軌道。認真實施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壯大
蔬菜種植專業戶隊伍。利用田園化工程的實施,加快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步伐,扎紮實實地擴大蔬菜種植面積,進一步做好引導、服務工作,使蔬菜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增長點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亮點。同時,抓好退耕還林和
生態公益林的建設,尤其要擴大毛竹、油茶等經濟林面積,發展林業生產。
芋頭糖
是葛源的傳統食品,故又名葛源芋頭糖,有些地方也叫其興安興安酥,因為歷史上橫峯縣又稱興安縣。
芋頭糖製作還算簡單,其主要用糯米、芋頭、芝麻、白糖、茶油等原料製成,別處無法效仿,即使用同樣的原料、同樣的方法,制出來也及不上葛源芋頭糖。原因是葛源的糯米好。葛源前山村一帶種的糯谷,生產時間長,當地水土好。從下種到收割,要歷經春夏秋冬四季,沐浴四季雨水。這種稻穀碾出來的糯米質白、粘性重。
製作芋頭糖的方法:
1、先將糯米與芋頭蒸熟;
2、再將熟芋頭與糯米飯一起搗爛,撕成小團,再蒸;
3、再將蒸好後的小團捏成條狀,再切成片曬乾;
4、將曬乾的小片放放油鍋中炸;
5、當其體積急劇膨脹後,立即撈上並趁熱攔熟芝麻、白糖。
6、芋頭糖就做好了!
這芋頭糖清代曾被列為貢品,深受皇宮青睞。其具有酥、香、甜等特點,進口消融,故又名消化糖,最適宜老人吃。在葛源,每年立冬過後,芋頭與糯米都收到家了,這時葛源 人民便大批生產芋頭糖,暢銷各地。
旅遊景點
葛源現有眾多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中共閩浙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省軍區司令部、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列寧公園、紅軍廣場、八角亭。
一、中共閩浙贛省委舊址。位於山巒疊翠,楓葉掩映的楓樹塢,是一幢一字形土木結構的民房,共十餘間,面積為350平方米,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黨的最高機關。方誌敏同志於1931年10月兼任省委
書記時,就住在這裡。他的的臥室仍保存完好,陳設一如當年。
二、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舊址。坐落在楓林村北山堪路下,大門為一座高大的八字形朝門,座北朝南,內有一小院總計房屋面積664平方米,內設辦公室、財政部銀庫、警衛排住房等作為紅色省府,這裡曾是運籌帷幄的中樞。1931年7月,改為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1932年12月,又改為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
三、閩浙贛省軍區
司令部。建於1932年12月11日,1932年底由葛源村遷入楓林村,占地500餘平方米,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軍隊的最高
機關,房前有一簡易朝門,室內分前後幢,中間設天井,共12間。
四、紅軍第五分校舊址。
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舊址坐落在葛源村楊氏宗祠,占地1200平方米,室內有門廳、用房及兩排對稱的6個教室,後院於1982年建一間陳列室,它的前身是彭楊軍政學校,是為紀念
農民運動領袖彭湃烈士和工人領袖
楊殷烈士而命名的。成立於1929年春,1932年按照中央統一編號,定名為中國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是我軍最早的一個軍政學校創辦人是方誌敏、
邵式平、
鄒琦同志,是培養紅軍幹部的洪爐。該校創辦至紅軍離開根據地北上抗日止,共辦八期,培養紅軍骨幹1500多人。
五、楓樹塢紅場。紅場坐落在楓樹塢村頭,背靠青翠的來龍山,前臨清澈的楓溪河,面積約為一萬多平方米,是閩浙贛軍民舉行大型活動的中心。
六、
列寧公園。座落在葛源村,在葛溪河畔,占地6000餘平方米,建於1931年。
七、
白石書院遺址。宋代理學家劉養浩所創,是葛源最早的書院。
八、古橋。在清澈的葛溪源頭,有被譽為"葛源八景"之一的"石橋古蹟"。
九、
黃山。該山是麒麟峰、百花尖、龍鬚尖、螄螺尖的總稱,面積達15平方公里。
十、
岩山。又名岩山頭,與仙岩山、笄尖山相對峙,明代御史鄭毅曾在此築室讀書,明代廣信府教諭林俊在考察岩山後,作《岩山記》。
十一、千年
羅漢松、位於葛源鎮考坑村,形狀像一把巨傘,枝葉茂盛,據專家查證有3000年以上的樹齡,較為罕見。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
葛源鎮就是中共閩浙贛省委、省蘇維埃、省軍區所在地的“紅色省會”,擁有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其中國家文物保護舊址3處,省市級文物保護舊址30多處。同時,葛源鎮還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街、白石書院舊址、萬年戲台等古意盎然的歷史文化景觀。
閩浙贛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六大紅色區域之一。1932年,經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批准,中共閩浙贛省委、省蘇維埃政府正式成立,省會設在葛源鎮。閩浙贛省會葛源因此成為領導閩浙贛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鬥爭的中心。閩浙贛革命根據地現存重要革命舊址40餘處,多分布在葛源村和楓林村,主要包括:中共閩浙贛省委、中共閩浙贛省蘇維埃政府、中共閩浙贛省軍區司令部、中共工農紅軍學校第五分校、紅軍操場等舊址。
1927年冬,在“秋收起義”影響下,方誌敏、邵式平、黃道等在贛東北組織了轟轟烈烈的弋(陽)橫(峰)大暴動,建立紅色政權。根據地的發展由弋橫到信江河兩岸,到贛東北,再到閩浙皖贛四省邊界地區。1931年11月正式成立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1932年12月,按黨中央指示,為加強領導,贛東北省改名閩浙贛省。根據地鼎盛時期,蘇區範圍包括贛東北18縣、閩北6縣、浙南3縣、皖南7縣共34縣,游擊區地跨閩、浙、皖、贛四省邊界52縣,總人口達數百萬,並創建了著名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十軍和第十軍團,成為全國六大根據地之一。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後,蘇區範圍逐步縮小。1934年10月,奉中央命令,閩浙(皖)贛蘇區主力紅軍紅十軍團北上抗日。不久,根據地失陷。省委、省政府工作人員被迫轉入橫峰、德興、婺源山區打游擊。
在方誌敏領導下,蘇區廣大黨員、幹部和民眾,發揚蘇維埃的民主和進步、刻苦和創造的精神,在政黨、政權、軍事、經濟及文化建設等多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並創造了多個第一:1929年10月,在弋陽吳家墩建立了我軍掛牌最早的學校信江軍政學校,後遷往橫峰葛源,1933年改名中國工農紅軍第五分校。共辦8期,培養紅軍骨幹1500餘人;1931年4月,我黨最早建造的“列寧公園”在橫峰葛源竣工。內有六角亭、游泳池、荷花池等,供廣大軍民休閒;1930年10月,我黨創辦最早的衛校贛東北特區衛生學校在弋陽仙湖成立。首批學員240餘人,1932年4月全體畢業,分往四所分院及派往前線;閩浙贛省兵工廠1934年6月研製成功了大炮,根據地紅軍為此成立了一個炮兵班,成為我軍第一支使用自己生產大炮的軍隊;利用紅軍攻打景德鎮時繳獲的十幾把小號、幾面軍樂鼓,1931年3月,我軍成立最早的一支軍樂隊贛東北紅軍樂隊在橫峰葛源成立。此後,蘇區有重大的政治活動、軍事勝利,軍樂隊無不前去熱鬧一番。軍樂隊陣容最大、水平最高的一場演出是歡迎中央紅軍參觀團。1933年2月4日,他們赴贛東北蘇區參觀,軍樂隊為之奏響了“歡迎曲”、“勝利進行曲”,給參觀團團長朱少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4年初,在瑞金召開的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上,毛澤東同志稱讚贛東北的同志們“有很好的創造”、“是模範工作者”,並把贛東北根據地稱為“方誌敏式”的革命根據地,與“朱德、毛澤東式”根據地相提並論。
1931年2月,贛東北特區黨政軍領導機關從弋陽芳家墩遷入橫峰葛源鎮(離縣城35公里)。隨後,分散駐在各地的特區工、青、婦、軍校、銀行等機關也相繼遷入葛源,共有31個單位。從此,葛源成為贛東北革命根據地的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中心,以後並與閩浙皖贛四省幾十個縣保持著聯繫。一道道紅色指令,從這裡發往各蘇區和游擊區,指導各地開展工作和鬥爭。葛源的村頭田野、山水農舍,留下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方誌敏、邵式平、黃道和革命前輩唐在剛、周建屏、關英等人的光輝足跡。
當時的葛源是省直屬區,在擁軍優屬、擴紅支前、發展生產、文化教育和對敵鬥爭等各方面都是模範。為此,1933年閩浙(皖)贛省蘇政府贈給葛源區蘇政府及全體工農民眾一塊石碑,上刻著:“我們光榮的模範區”。據統計,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主要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葛源有名有姓的烈士就達1068名,占全縣烈士總數的1/5。從1931年2月至1934年11月,橫峰葛源作為贛東北——贛浙皖贛革命根據地的首府,歷時3年零9個月之久。
橫峰葛源現存革命舊址共44處,均屬當年各機關舊址,保存完好。她是對廣大人民民眾,特別是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課堂。重要景點有:省委舊址、省蘇政府舊址、省軍區司令部舊址、紅軍操場、紅軍第五分校舊址、列寧公園等。1996年,閩浙(皖)贛省委機關舊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被江西省委、省政府公布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省委舊址里,有方誌敏當年的臥室兼辦公室,室內有辦公桌椅和帶4個輪子的木板床,板壁上還留有當年貼的蘇區報紙;在列寧公園裡,有方誌敏當年親手栽的梭柁樹、棗樹,院門上紅色的“列寧公園”四個字為方誌敏親筆書寫。梭柁樹高聳如雲,軀幹要三人合圍;在紅軍操場,1934年紅軍主力北上時,方誌敏在司令台上最後一次向民眾告別。他說:“目前革命雖然受到了挫折,但是,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等打敗了日本鬼子,我們還要回來的。這一天,決不會是很遠的將來。”
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
日前,橫峯縣葛源鎮同全省另外5個鎮、村一道,通過了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旅遊局的評審,進入“全國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村)”候選名單並予以公示。2009年,該鎮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被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這是該縣紅色旅遊繼“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歷史文化名鎮”之後,獲得的又一塊國家級“金字招牌”。
葛源是著名的全國六大根據地之一的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紅色省會”,是全國六大革命根據地中唯一的“蘇維埃模範省”。境內有著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5個景點,革命根據地舊址群現有保存完好的革命舊址50餘處。其中列寧公園是中共黨史上第一個公園。同時,葛源鎮還有保存完好的集市商埠特色的明清三條古街、白石書院舊址、萬年戲台等古意盎然的歷史文化景觀,小黃山、仙岩洞、獅子岩等自然景觀,以及萬畝葛園、10萬畝油茶基地等生態景觀,旅遊資源非常豐富,每年吸引10餘萬名遊客來此休閒觀光旅遊。
橫峯縣傾力打造葛源“閩浙皖贛革命根據地舊址群”這塊紅色名片,成立紅色旅遊項目領導小組,爭取紅色旅遊建設項目,把紅色旅遊資源保護和景區開發建設列入重點建設項目,投資12.14億元用於紅色旅遊開發建設。利用葛源“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兩塊金字招牌,向國家有關部門申報了2億多元的項目資金。成立了“中華蘇維埃閩浙贛革命根據地舊址景區管理委員會”,並劃撥專項資金,加大文物、舊址的保護、管理和旅遊業綜合規劃、開發,著力打造“紅、綠、古”結合的特色旅遊產業。
地圖信息
地址:江西省上饒市橫峯縣葛源鎮委(洪城大道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