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首次發現
哈佛·泰勒·立克次就是第一個發現引發落磯山斑點熱
生物的人。他記述了這個病症的流行病徵,包括壁虱在傳播時的角色。他們的研究發現落磯山斑點熱是由立氏立克次體所引致。這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是一個涉及壁虱及
哺乳動物的複雜循環,而
人類是在意外的情況下成為它們的宿主,並非它們自然傳播內的一份子。然而造化弄人,他在完成有關落磯山斑點熱的研究後不久,於
1910年在
墨西哥因
斑疹傷寒(另一種立克次體疾病)而去世。
名字來歷
落磯山斑點熱今天仍然是嚴重及危害生命的疾病。縱然現今的治療技術的提升,仍然有3-5%的患病者死亡。但是,有效的
抗體療法卻大幅減少死亡的人數:在1940年代末,未發現
四環素及
氯黴素前,死於此病的人數可達至患病者的30%。
病菌傳播
病源
落磯山斑點熱與所有立克次體疾病一樣,同被分類為動物病。動物病是指一種在
動物的疾病傳染至
人類。大部份動物病都必須有一個
帶菌者(例如
蚊、
虱或
蟎)將疾病由動物宿主傳至人類宿主身上。而落磯山斑點熱中,虱就是自然的宿主,同時也是立氏立克次體帶菌者。虱在主要是在咬
脊椎動物時將細菌傳播。另外,接觸虱的組織、體液或糞便,亦有可能受到感染。
只有硬蜱科的虱會自然地感染立氏立克次體。硬蜱科的生命周期有著四個階段,分別是
卵、
幼蟲、
若蟲及
成蟲,每一個階段必須餵哺一次以發展到另一個階段。
雌性的虱會透過一個過程將立氏立克次體傳至所產的卵。當在幼蟲或若蟲時咬到立氏立克次體宿主的
血液亦會受到感染。當虱發展至另一階段時,立氏立克次體亦會透過餵哺傳染。另外,雄性的虱在交配時亦會透過體液或
精子傳染雌性。這些不同種類的傳染方式,顯示不斷維持受感染的虱。一旦感染後,虱整生會是帶菌者。
傳播媒介虱
虱在餵哺時的唾液會把立氏立克次體傳予脊椎動物,但需要幾個小時。因而面臨虱傳播立氏立克次體的風險是很低。一般來說,約為1%-3%的虱會帶有病菌,包括是有人類感染的地區。
在
美國,有兩種立氏立克次體的帶菌者,它們是矩頭蜱屬的美洲大革蜱及落磯山革蜱。美洲大革蜱廣泛分布於
洛磯山脈東面及
太平洋海岸的一些地區。它們會依附在犬只或中等身型的
哺乳動物,亦是現時發現一般傳播立氏立克次體至人類的品種。落磯山革蜱分布於洛磯山脈的州郡及
加拿大西南部。它們約須2-3年的時間成蟲,成蟲一主要是依附在大型的哺乳動物,而幼蟲或若蟲則是依附在較細小的
齧齒目。
其他種類的虱亦有發現感染立氏立克次體或是在實驗中成為帶菌者。但是,這些品種卻在病菌的生態上占有很渺小的地位。
流行病學
疫情爆發
在
美國,落磯山斑點熱首先於
1918年發生,在過往的50年,每年約有250-1200宗個案。有超過90%的病人是在四月至八月之間感染,這個期間正是矩頭蜱屬
成蟲及
若蟲的增長季節。個案的60%為因被虱咬或曾經過虱的聚居地而感染。
當中最多個案的分別是北卡羅萊那州及奧克拉荷馬州,兩個州份由
1993年至
1996年的總個案數目為全美的35%。雖然最初發現此症的是
洛磯山脈的州份,但同期的總數卻少於3%。
而個案發生率占多數的是男性、白種人及孩童。15歲以下孩童的感染個案占孩童感染個案的三分之二,當中最高的年齡界別為5-9歲。而經常與犬只接觸,或是居住在近林木或草原地區的人會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臨床表現
潛伏期2~14天,平均7天。發病突然,畏寒、寒戰、發熱,劇烈頭痛,背部和小腿肌肉疼痛明顯。發熱持續15~20天,最高達40.5℃以上。通常在發熱第3~4天出現
皮疹,出疹部位出見於腕、踝、手掌、足底、前臂,為2~6mm的粉紅色斑疹,6~12小時後皮疹向心性擴展到腋、
臀、軀幹、
頸、面部,2~3天后皮疹融合成暗紅、紫紅色,之後變成出血性紅斑,俗稱“黑麻疹”,消退後遺留棕色色素沉著。感染擴散使大血管受累,可導致局部缺血、壞疽,如鼻尖、耳垂、指趾等。還可發生
休克、
腎衰、
心肌炎、
肝脾腫大等。10%-15%的病不現皮疹。另外,早期多不會有以上所有的症狀,因此早期診斷比較困難。
其他異常還包括血小板減少、低鈉血或
轉氨酶水平升高。
年齡大、全身狀況差、治療不及時是患有嚴重或致命落磯山斑點熱的主要因素。
病症
縱然由非常熟悉落磯山斑點熱的醫生作出診斷,但病症在早期仍然是很難去診斷的。一般的病患者會在病發第一周就診,接著會有一段1-14天的潛伏期。早期的臨床病徵並不特別,甚至與其他病症相似,這些病徵包括:
發熱、
反胃、
嘔吐、
頭痛、
肌痛及
厭食。其後會有的病徵包括
斑丘疹、
瘀點、
腹痛、
關節痛及
腹瀉。
落磯山斑點熱的典型病徵包括有發熱、皮疹及曾被虱咬。但是早期的病人多不會有以上所有的病徵。
皮疹會在發熱後的2-5日出現,在開始時非常不明顯。年幼的病人一般會較年長的病人早出現皮疹。開始時是在手腕、前臂及腳跟的細小、扁平、呈粉紅色及不癢的
斑點。這些斑點會轉為淡色及最後在皮膚上凸起。呈紅色的瘀點一般在其他病徵出現前六日都是不能看見的,而約35%-60%的病人都會長這些瘀點。50%-80%的病人會在手掌及腳底長斑點,但是這些斑點在病症的後期未必會出現。而10%-15%的病卻不會長出斑點。
落磯山斑點熱是一種嚴重的病症,而病人都需要入院。因為立氏立克次體感染身體的
血管壁細胞,嚴重的會影響
呼吸系統、中央神經系統、
消化系統或
腎臟。大年紀及男性均是患有嚴重或致命落磯山斑點熱的因素。
因落磯山斑點熱而有的長期健康問題包括下肢局部
麻痹、
壞疽導致切除手指、腳趾、手臂或腳、聽力衰退、失去控制
膀胱能力、運動及語言障礙。這些問題在曾患有嚴重及危及生命病症,長期住院的病人會較易出現。
治療
抗生素治療
若在臨床及流行病學的發現中懷疑病人患有落磯山斑點熱,在初期便須使用合適的
抗生素療法。治療不應因等候化驗結果而延誤。
若病人在發病的首4-5日接受治療,在使用適合的抗生素(一般是
四環素)24-72小時後
發熱會退下來。事實上,若對四環素沒有反應,有主張認為病人所患的並非落磯山斑點熱。嚴重病患者,尤其是多種器官受到破壞,則需要較長期的治療,直到退熱。對未發病者的預防性治療有可能會延誤病發,所以並不建議。
四環黴素是一種適合落磯山斑點熱的
藥物,成人的劑量是每12小時100mg,而輕於45kg的孩童則每日每公斤4mg,分兩劑服用。在退熱後治療需要連續3日,直至有確定的臨床改善證據,整個療程一般最少是5-10日。嚴重或複雜的病症需要較長的療程。四環黴素亦是用於治療犬艾利希體症的藥物,這是另一種由虱所傳染的病症,與落磯山斑點熱有相似的病徵。
氯黴素是另一種藥物可以治療落磯山斑點熱。但是,這種藥物有著不同的副作用,且需要小心監察血液水平(因它會引發
再生不良性貧血)。
防止及控制
最有效減少落磯山斑點熱感染的方法是限制曝露於虱當中。若曝露於虱群的環境中,須立即小心檢查及移除身體上的虱,以防止疾病。由虱傳染病菌至宿主需要幾個小時。現時,並未有任何落磯山斑點熱的
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