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善橋(北京市石景山區黑石頭村橋樑)

萬善橋(北京市石景山區黑石頭村橋樑)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萬善橋原名雙泉橋,雙泉寺前翠微山南麓山溝有一座石橋,橋弧形像虹,名日“萬善橋”。原橋始建於金代,為木橋,稱雙泉橋。專供金章宗皇帝來雙泉寺避暑而修建的,木橋規模不大,而且低矮,溝中水大時會漲過橋面,成為漫水橋,後改建為石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萬善橋
  • 原名:雙泉橋
  • 始建於:金代
  • 後改建:石橋
簡介,地理位置,橋體結構,歷史進程,古橋由來,歷史傳說,

簡介

“萬善橋”位於北京市石景山區黑石頭村的“雙泉寺”東南百餘米處,建於明代,當時名曰“雙泉橋”,清光緒年間重修,並易名“萬善橋”。它是一座單孔石拱橋,磚石結構,寬3.1米,長18米,高10餘米,雖歷經滄桑,卻仍保持著古橋的風貌,橋體完整,拱券不塌陷,橋欄板外側青石上的“萬善橋”三字至今仍清晰可辮,歷史上“萬善橋”是由翠微山去天泰山“慈善寺”進香的必經之路。
該橋北側還有一石龕, 掩映在兩株古柏之間,龕內供奉石佛一尊,即接引佛,刻工精巧,外型生動。

地理位置

石景山區的西北部是崇山峻岭,有一山叫翠微山,山中有一條蜿蜒的深谷溝壑叫黑龍溝。金代時這裡叢林茂盛,有兩股山泉從山中湧出,一為陽泉,一為陰泉,泉水飛瀉直下,常年流水不斷,泉到山溝中段二泉合一。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皇上御旨在二泉匯合處選址建寺廟,以便於皇帝夏季來此避暑,因此地有雙泉流淌故名雙泉寺,又名雙水院,是金代金章宗時期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寺內有弘治七年(1494)石碑:“嘉靖元年(1522)立。雙泉在今寺右,左側塔一,高約七丈余。距寺數百步為雙泉橋。”清光緒年間又一次大規模修繕,寺名雙泉寺,可橋名改稱萬善橋。目前,雙泉寺房屋已修繕了。 萬善橋具體位於石景山區黑石頭雙泉寺村東。這是一座單孔高拱石橋,始建於金代,原名雙泉橋,規模小且低。明朝弘治年間,由太監戚至昌和戈公受命督修,1493年修成,光緒年間又重修。該橋高為10米,寬3.1米,跨於4.2米的山澗之上。在青石護欄外,刻有“萬善橋”三字。而周圍村民則多稱之為“羅鍋橋”。
萬善橋是一座單孔高拱石橋萬善橋是一座單孔高拱石橋

橋體結構

石拱券碹頂二側各有一個螭狀吸水獸和石刻橋名“萬善橋”。萬善橋橫跨在黑龍溝山壑之間,如虹臥波,又便利交通,高高拱券以其巨大和雄偉而奪勢。橋為全青色石結構,橋台建築在山腳岩石上,石砌橋台為燕翅形,拱券為近似圓弧形,主拱券屬鑲邊縱聯分段並列式構造,是北京石拱橋中獨一無二的結構方式。橋長25米,橋身長16米,寬4米,拱腳跨徑為米,拱券矢高約米。石拱券碹頂二側各有一個狀吸水獸和石刻橋名“萬善橋”。
萬善橋萬善橋
萬善橋頭西邊,有兩株高大的古柏,中間有約一米高的摩崖石刻菩薩立於灰磚金瓦的小龕中,資料稱其為橋頭接引佛。也是舊時香會朝拜的對象之一,拜過接引佛,才能由雙泉寺前往天泰山慈善寺進香。佛慧老樹,平添古意深邃。橋東上行便是通向青龍山福惠寺的翠微古道,現在依然可以行走至八大處證果寺。
萬善橋馬鞍形的背脊異常優美,線條柔和,拱券高大,結構獨特,被譽為“北京最美的古橋”。橋欄板外側青石上刻“萬善橋”字樣,拱券最高處刻有鎮水石獸頭。從橋面上看完全察覺不出這深山裡的小古橋有四層樓高,待下到澗里,才能仰視它氣勢如虹的另面。如今橋下早已不見昔日澗泉奔響,只有怪石嶙岣,潭水汪道細泉由北至南汩汨流淌。

歷史進程

雙泉寺前翠微山南麓山溝有一座石橋,橋弧形像虹,名日“萬善橋”。原橋始建於金代,為木橋,稱雙泉橋。專供金章宗皇帝來雙泉寺避暑而修建的,木橋規模不大,而且低矮,溝中水大時會漲過橋面,成為漫水橋,後改建為石橋。明萬曆十年(1582)十一月和清乾隆年間都重修過。雙泉寺中石碑的碑文記載:“光緒甲申(1884)九月十九日……添建石橋一座,名日萬善”,目前見到的萬善橋應是清光緒十年修建的。
萬善橋萬善橋
清代時雙泉寺香火旺盛,傳說乾隆皇帝曾來寺中飲過泉水,每年陰曆三月十五天台山廟會,人們都要從這裡跨過萬善橋,到雙泉寺一進香,二飲泉水,再登天台山。因橋無護欄,時有人墜入湍急的水中喪生,後橋工用青磚砌矮牆,上加石刻蓋頂形成護欄,護欄外側有青石板刻“萬善橋光緒辛卯重修”字樣,“光緒辛卯”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萬善”為眾人為善之意。橋北一石刻佛龕,龕內明代石佛像,刻有“雙泉寺僧人圓喜,發心造接引佛一尊。萬曆十一年(1583)十一月初一”諸字。

古橋由來

重修雙泉寺和萬善橋是誰出的錢呢?傳說清代慈禧太后身邊有一位近侍太監劉誠印弄到一筆贓款,心裡總是不踏實,便同慈禧太后說了。慈禧念度其誠,不但沒有責怪劉誠印,還讓他“看著花吧”。於是劉誠印就拿這筆錢重修雙泉寺和萬善橋。建橋時雇了賈五、賈二兩位石匠,這兩位石匠專心赤誠,想了許多辦法建拱橋,用一根根圓木拼成弧形,然後砌上磚石。高超的技術使單拱括外形既堅固又美麗,等橋建好後,兩石匠把包工剩下的一千兩白銀退還了其主,劉誠印認為兩人誠實憨厚,便讓他倆住在寺中,看管雙泉寺,直到老態龍鐘而逝。
現在萬善橋基本保持古橋的風貌,橋體完整,拱券不塌陷,只是翼牆有幾條裂縫,現在橋旁加修了一條彎路,讓車輛饒行,減少古橋的承載壓力,有效地保護了萬善橋。1983年8月27日萬善橋被列為石景山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傳說

石景山有一座萬善橋,橋與一條古香道相連,將青龍山福惠寺與天泰山的慈善寺連成一線,成為舊時京西進香的必行之路。萬善橋一身擔起了兩座山的情緣,像一根彈撥在京西古香道上的琴弦,一彎懸掛在翠微綠林中的下弦月,一道連線天地情緣的彩虹吸引著眾多游者。過去,石景山被稱為京西的風水寶地,香會很盛行,許多善男信女到天泰山進香。每年的三月十五到十七是進香和趕廟會的日子。每到這時京東八縣的人云集天泰山,高蹺會、獅子會、秧歌會、紛紛上山,一時間山前山後熱鬧非凡。上天泰山的道路有好幾條,可所有的人都直奔一條路,這就是慈善寺東路。一條古道在翠屏流泉的山間起伏蜿蜓而過,經門頭村到陳溝,翻南大山坡過萬善橋,拜橋頭接引佛,經雙泉寺至天泰山。
然而在400多年以前這時里是沒有萬善橋的。傳說那是一個層林盡染的秋天,一個衣衫襤褸的女子千里迢迢從遙遠的南方來,她嘴唇乾裂,面色黃瘦,赤裸的腳鮮血鱗鱗,周身傷痕累累。當她走到南大山坡下時,被一條深十多米,寬三十多米的深谷攔住了去路,谷中洪水滔滔。女子跪拜在地,她對著上天說:我是飛霞,走了半年的路才來到這裡,我要在明天天亮之前趕到慈善寺進香,才可以救我丈夫的命,求求大慈大悲的觀世菩薩,指給我一條到天泰山的近路吧,如果能在明天天亮之前上了香、救了我丈夫,我願從此出家,一生一世敬奉菩薩。飛霞說完閉目跪拜,第一拜時她聽見遠處傳來隆隆的滾石聲,飛霞沒有睜眼,她聽人說過,在求菩薩的時候要閉目靜心。第二拜的時候她感覺自己被一股子衝力向後推了幾米,被仰面衝倒在地,一陣鑽心的疼痛,飛霞依舊沒有睜眼,她只是用手摸了摸臉,感覺有熱乎乎的血從臉上流下來。飛霞三拜的時候發現自已磕頭的地方已經不是土地,而是石頭地了。磕完三個頭,飛霞站了起來,慢慢睜開了眼睛,她驚呆了,眼前一座彩虹般的石橋架在了深谷之上。
這個橋只有十七、八米的樣子,寬有三米左右,雅致精巧地橫擔在兩岸之間,橋基和橋拱從上到下全部是石頭砌的,非常堅固,任洶湧的洪水滔滔而下卻安然無恙。橋的兩面是五光十色的石頭砌成的橋欄,石頭被陽光一照一閃一閃地散發出奇奪目的光環,把整個山谷照得色彩斑斕,山上斑駁美麗的楓葉一下子全變了色,紅透了天際。飛霞小心翼翼地走到橋上,看見橋的南面外側橋欄正中鑲嵌著一塊長方形的漢白玉石額,上面有三個銀光閃閃的大字“萬善橋”,在石額下方不遠處是一個青黑色石獅子頭,瞪圓了眼睛俯視著深谷的洪流,那神態,猶如正在吸納百川,神韻威嚴。過了橋,飛霞沿著山路繼續前行,往西北大約走了五里多路上了天泰山。第二天早晨天亮之前她燒過香,許完願後,就從原路退回到了萬善橋。
飛霞來到離橋幾米開外的北大山坡下,坐在一塊石頭上。這時天上大雨滂沱,可飛霞依然紋絲不動,她盤腿而坐,神情寧靜、安詳、坦然。十天后,過路的人發現了這裡新添了一座橋特別喜悅,過了橋看到橋北頭的石台上坐著一個端莊的女子,身體如玉,挺坐安然。這個訊息很快傳遍了十里八村,人們在飛霞坐的石台上方修了一個石拱,從此把橋頭的飛霞叫成了接引佛。佛旁邊種了兩棵松樹,如今人們能看到兩株合抱粗的古柏,對稱而生,傳說是飛霞的丈夫知道飛霞在這裡打坐就來這裡陪伴她。
來萬善橋旅遊的人還能夠看到兩株柏樹拱衛著一塊巨大的花崗岩石,岩石右下角刻著“萬曆十一年十一月初一”等字樣。此後,人們到慈善寺進香必要過萬善橋,否則被認為是心不誠,由此,萬善橋成了進香、趕廟會的必經之路,成了善男信女們心中的“聖橋”。萬善橋被青山環繞,春天杏花桃花爛漫著附近的山野,夏天長澗輕飲潺潺溪水,秋天色彩斑斕層林盡染,冬季白雪皚皚小橋如玉,令游者流連忘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