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泉寺前萬善橋

雙泉寺前萬善橋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皇上御旨在二泉匯合處選址建寺廟,以便於皇帝夏季來此避暑,因此地有雙泉流淌故名雙泉寺,又名雙水院,是金代金章宗時期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雙泉寺前萬善橋
  • 地理位置北京市石景山區
  • 景點級別:區重點文物
  • 建造時間:金章宗明昌五年
建築特色,雙泉寺,萬善橋,歷史沿革,舊聞軼事,

建築特色

雙泉寺

北京市石景山區的西北部是崇山峻岭,有一山叫翠微山,山中有一條蜿蜒的深谷溝壑叫黑龍溝。金代時這裡叢林茂盛,有兩股山泉從山中湧出,一為陽泉,一為陰泉,泉水飛瀉直下,常年流水不斷,泉到山溝中段二泉合一。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皇上御旨在二泉匯合處選址建寺廟,以便於皇帝夏季來此避暑,因此地有雙泉流淌故名雙泉寺,又名雙水院,是金代金章宗時期的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萬善橋

寺內有明代弘治七年(1494年)石碑:“嘉靖元年(1522年)立。雙泉在今寺右,左側塔一,高約七丈余。距寺數百步為雙泉橋。”說明明代時寺前有雙泉橋。清光緒年間進行過大規模修繕,寺仍名雙泉寺,橋改稱萬善橋。萬善橋橫跨在黑龍溝山壑之間,如虹臥波,又便利交通,高高拱券以其巨大和雄偉而奪勢。橋為全青色石結構,橋台建築在山腳岩石上,石砌橋台為燕翅形,拱券為近似圓弧形,主拱券屬鑲邊縱聯分段並列式構造,是北京石拱橋中獨一無二的結構方式。橋長25米,橋身長16米,寬4米,拱腳跨徑為米。石拱券碹頂二側各有一個螭狀吸水獸和石刻橋名“萬善橋”。

歷史沿革

雙泉寺寺內,有明代弘治七年(1494)石碑:“嘉靖元年(1522)立。雙泉在今寺右,左側塔一,高約七丈余。距寺數百步為雙泉橋。因舊時帝王前往雙泉寺避暑、拜神而建。拱券結構獨特,近似圓形,橋齡至今(至2008年)已800餘年。”
原橋始建於金代,為木橋,稱雙泉橋。
專供金章宗皇帝來雙泉寺避暑而修建的,木橋規模不大,而且低矮,溝中水大時會漲過橋面,成為漫水橋,後改建為石橋。明萬曆十年(1582)十一月和清乾隆年間都重修過。雙泉寺中石碑的碑文記載:“光緒甲申(1884)九月十九日……添建石橋一座,名日萬善”,見到的萬善橋是清光緒十年修建的。
清代時雙泉寺香火旺盛,傳說乾隆皇帝曾來寺中飲過泉水,每年陰曆三月十五天台山廟會,人們都要從這裡跨過萬善橋,到雙泉寺一進香,二飲泉水,再登天台山。因橋無護欄,時有人墜入湍急的水中喪生,後橋工用青磚砌矮牆,上加石刻蓋頂形成護欄,護欄外側有青石板刻“萬善橋光緒辛卯重修”字樣,“光緒辛卯”是清光緒十七年(1891),“萬善”為眾人為善之意。橋北一石刻佛龕,龕內明代石佛像,刻有“雙泉寺僧人圓喜,發心造接引佛一尊。萬曆十一年(1583)十一月初一”諸字。萬善橋基本保持古橋的風貌,橋體完整,拱券不塌陷,只是翼牆有幾條裂縫,橋旁加修了一條彎路,讓車輛饒行,減少古橋的承載壓力,有效地保護了萬善橋。1983年8月27日萬善橋被列為石景山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聞軼事

光緒時重修雙泉寺和萬善橋是誰出的錢呢?
傳說清代慈禧太后身邊有一位近侍太監劉誠印弄到一筆贓款,心裡總是不踏實,便同慈禧太后說了。慈禧念度其誠,不但沒有責怪劉誠印,還讓他“看著花吧”。於是劉誠印就拿這筆錢重修雙泉寺和萬善橋。建橋時雇了賈五、賈二兩位石匠,這兩位石匠專心赤誠,想了許多辦法建拱橋,用一根根圓木拼成弧形,然後砌上磚石。高超的技術使單拱括外形既堅固又美麗,等橋建好後,兩石匠把包工剩下的一千兩白銀退還了其主,劉誠印認為兩人誠實憨厚,便讓他倆住在寺中,看管雙泉寺,直到老態龍鐘而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