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窟(萬佛峽)

榆林窟

萬佛峽一般指本詞條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榆林寺、上洞子,位於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城南70千米的榆林河峽谷兩岸的直立峭壁上,因河岸榆樹成林而得名,屬敦煌研究院管理。

榆林窟始建年代無文字可考,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於隋唐以前的北魏時期。從壁畫風格和遊人題記結銜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開鑿和繪塑,進行過大規模的興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布面積112850平方米,壁畫總面積4200平方米。彩繪佛、道圖10856鋪,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當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與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

1961年,榆林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榆林窟
  • 館藏地點:甘肅省安西縣 
  • 所屬年代:北魏至元 
  • 保護級別: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號:II-2
歷史沿革,建築格局,布局綜述,第三窟,第十三窟,第二十五窟,第二十九窟,建築特點,文物遺存,雕塑,壁畫,保護措施,意義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旅遊信息,地理位置,開放時間,門票信息,交通情況,

歷史沿革

榆林窟大約始鑿於北魏時期。
五代宋初,曹議金家族繼張議潮之後,統治瓜、沙等州百餘年之久,曹氏家族利用河西一隅的暫時安定,興建石窟,彩繪壁畫,以粉飾太平。所以,這一時期開鑿的洞窟較多,占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一半。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甬道上大都繪著他們的巨幅供養人肖像。
西夏、元時期,共興建和重建洞窟16個。由於受密宗的影響,出現了水月觀音、密宗曼陀羅等前代少見的題材。
榆林窟
榆林窟外景

建築格局

布局綜述

洞窟開鑿於峽谷東西兩崖上,現存43窟,其中東崖11窟,西崖32窟,分布面積112850平方米。洞窟形制為過洞式中心柱、過洞式覆斗頂、過洞式穹窿頂、過洞式人字坡頂四種形制,壁畫總面積4200平方米。彩繪佛、道圖10856鋪,彩塑佛、道造像244身。以壁畫和題記判斷,洞窟當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

第三窟

第三窟建於西夏統治瓜州晚期。窟內紛呈漢、藏民族及顯宗、密宗的內容和藝術,是這一時期藝術最成熟、最典型的洞窟,獨具特色。窟呈長方形,穹窿頂。窟中央偏後設八角形三級曼荼羅(壇城),上存清塑數身。窟四壁下部清代環砌雙層台基,上存清塑十八羅漢像。頂繪曼荼羅,中畫五方佛,東壁中央繪佛傳,南北側分繪漢密五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曼荼羅、胎藏界曼荼羅及顯宗天請問經變。南壁東起畫曼荼羅、觀無量壽經變、曼荼羅各一鋪。北壁東起畫曼荼羅、淨土變、曼荼羅各一鋪。西壁門上方繪維摩變,門南北側繪普賢變、文殊變。甬道南北壁繪供養人
榆林窟
榆林窟第3窟主室

第十三窟

榆林窟第13窟始建於五代時期,宋、清進行過重修。洞窟分為前後室,後室為覆斗形頂,設中心佛壇。前室的甬道頂部崩毀,殘存佛背光、山石的壁畫。前室甬道的南、北壁是五代時期繪製的垂幔,垂幔下殘存有菩薩各一身。前室頂殘存有五代時期繪製的藥師變一鋪。東壁門上宋代繪製的說法圖一鋪。門兩側各殘存有一個法幢、一個佛項光及折枝花。前室的南、北壁是五代繪製的垂幔,垂幔下面繪製有天龍八部、菩薩、夜叉。前室西壁是五代時期繪製的垂幔,連結主室與前室的門南、北是梵天、帝釋赴會各一鋪,門北殘存有五代時期繪製的男供養人一身、門南是女供養人一身。連線主室與前室的甬道,上面是宋繪製的團花圖案。甬道南、北壁宋代繪製的垂幔,垂幔下是赴會菩薩各二身,下部殘存有三壼門供寶。
榆林窟
第十三窟

第二十五窟

第二十五窟主室方形,中有佛壇,前室橫方形,有長甬道。此窟彌勒變中有古藏文題記和吐蕃男子與漢族女子的婚禮圖,可知建於吐蕃占領瓜州而尚未占領沙州之間,即大曆十一年(776年)至建中二年(781年)間。主室頂部塌毀,前室五代重修,原作保存十分完好。東壁繪密教“八大菩薩曼荼羅”,唐代保存完好的第25窟南、北兩側壁分別繪觀無量壽經變、彌勒經變。前壁門兩側繪文殊變、普賢變。前室東壁南北相對為毗琉璃天王和毗沙門天王,守衛佛國。
榆林窟
榆林窟第25窟主室

第二十九窟

第二十九窟位於榆林窟東崖北端的上層,覆斗頂形窟,創建於西夏,元代並補畫窟頂壁畫。窟室內不同程度的遭受煙燻。此窟壁畫從內容到形式均具有比較典型的西夏風格,為西夏晚期的成熟之作。窟正壁(北壁)以佛說法圖居中,兩側各畫一鋪水月觀音,這是西夏時常繪製的觀音像。畫史載唐代名畫家周昉“妙創水月之體”,然已無手跡可考。圖中的觀音菩薩坐金剛寶座之上,通體籠罩在一層半透明的圓光之中,陡增幾分神秘的氣氛,前有碧水、紅蓮,後倚奇峰、修竹,畫面意境靜謐深邃,將寫實和想像與裝飾融合為一體。
榆林窟(萬佛峽)
經變畫 榆林窟第29窟北壁

建築特點

榆林窟形制主要有中心佛壇窟、中心塔柱窟大像窟等三種。各類窟形均始於唐代,以後成定式沿用。但東西兩崖上層洞窟前面多有較深的甬道,且橫開連通毗鄰各窟的長穿道,不同於莫高窟。
五代、北宋時期,興建和重修洞窟23個。其中的供養人畫像,數量較多,分為三種:即曹氏歸義軍政權的統治者及其眷屬、大小官吏的畫像;與曹氏聯姻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統治者畫像,如于闐國王和王后,吐谷渾慕容歸盈出行圖等;特別是出現了曹氏畫院的“都勾當畫院使”、“知畫手”、“都畫匠作”、“畫匠”等的畫像,是重要的歷史資料。五代宋初諸窟的壁畫,內容風格大都承襲前代。但在一些洞窟出現了敦煌石窟少有的題材。如五代32窟西壁的《梵網經變》,五代第19窟前甬道道的《地獄變》等。第32窟北壁東側的《維摩詰經變》中還有"圍棋圖"等文化娛樂場面。
西夏到元朝時期,供養人畫像中有人物和衣冠服飾迥異的党項羌、回鶻、蒙古族貴族官吏和侍從的畫像。西夏和元代壁畫在題材和風格上都有自己獨到之處。由於受密宗的影響,出現了水月觀音、密宗曼陀羅等前代少見的題材。

文物遺存

雕塑

塑繪結合的彩塑內容主要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像等,形式有圓塑、浮塑等。除6窟大佛殿宋代塑的高24.35米的善跏坐佛像和第5窟長13米的臥佛像各一身為石胎泥塑外,其餘均為木骨泥塑。彩塑破壞較甚,所存極少。存在300餘身塑像均經重妝。大多屬等身群像,一鋪三至九身不等。
唐代洞窟有14個,保存完整的僅存第25窟。該窟前室正壁門兩側分別繪毗琉璃天王像和毗沙門天王像。主室窟頂可見千佛殘跡。正壁中部繪盧舍那佛像和虛空藏、彌勒、地藏、文殊等八大菩薩像,北側繪釋迦行像,南側已毀。

壁畫

榆林窟的初唐壁畫只存殘跡,其餘4565平方米壁畫大多保存尚好。榆林窟內壁畫多為唐代至元代800年間的作品。有巨幅經變畫、單幅佛像畫、裝飾圖案和種類繁多的奇花異草、飛禽走獸,還有一定數量的當時社會生活、生產、科技等現實畫面。根據特點可分為中唐(吐蕃統治時期)、五代、北宋、回鶻、西夏、元六個時期。
主要可分6類:
①經變:主要有《觀無量壽經變》、《彌勒淨土變》、《法華經變》、《維摩詰經變》、《報恩經變》、《華嚴經變》、《勞度叉斗聖變》、《文殊變》、《普賢變》、《觀音經變》、《梵網經變》等。唐代後期經變多有墨書內容榜題。
榆林窟(萬佛峽)
第二十五窟彌勒經變圖
②佛像:主要有千佛、說法圖、彌勒佛、藥師佛、阿彌陀佛、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水月觀音、天龍八部等。
榆林窟(萬佛峽)
水月觀音圖
③密教圖像:有壇城圖、明王像、千手千眼觀音、如意輪觀音等。
榆林窟(萬佛峽)
千手千眼觀音圖
④佛教史跡:有《牛頭山組畫》、《唐僧取經》等。值得注意的是唐僧取經故事進入經變,悟空已變為猴像。
榆林窟(萬佛峽)
唐僧取經圖
⑤裝飾圖案:用於藻井、圓光、邊飾、地毯、桌圍、器物;服飾方面的裝飾紋樣有團龍、翔鳳、麒麟、天馬、華鴨、蓮花、寶相花、幾何紋、法器紋等;結構嚴密,色彩清麗。
⑥供養人:有瓜沙曹氏家族功德像,如歸義軍節度使托西大王曹議金和夫人北方大回鶻國聖天公主隴西李氏的供養像(第15窟),節度使曹元忠和涼國夫人潯陽翟氏及其幼子曹延祿供養像(第19窟);有都勾當畫院畫家的形象,如沙州工匠都勾當畫院使保供養像(第35窟),左廂都畫匠作白盤供養像(第33窟),知畫手武保琳供養像(第35窟)等;也有西夏時期党項武官畫像,如“大瓜州監軍司(唐盤)皈依像”,“內宿御史正統軍使趙……皈依像”(第29窟)等;還有蒙古貴族畫像,如“思賀答里太子”、“平牙答思達魯花赤”供養像(第3窟)等。
榆林窟(萬佛峽)
第二十九窟男供養人

保護措施

由於榆林窟特殊地質的條件,石窟圍岩存在開裂坍塌、崖面風化、降雨入滲、沖溝發育等岩土工程問題,洞窟內的壁畫也產生諸如地仗層酥鹼、顏料層起甲、壁畫剝落等多種病害。為此,敦煌研究院曾作過一些保護工作,如填塞第25窟、第17窟窟頂戈壁上的兩條大沖溝,支頂加固了第33到36窟懸空的岩體,在大部分洞窟中進行地仗層脫落壁畫的邊沿加固,以及顏料層起甲的修復等工作,但未能從根本上消除石窟存在的隱患。為此,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榆林窟加固工程。
1961年,榆林窟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6年,榆林窟國家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設施項目開工,由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管理及科普展示用房建設、環境整治和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建設4個子項目構成,投入資金1191萬元。2018年7月,歷時三年的甘肅榆林窟文物保護工程漸近尾聲,這是近40年來首次對榆林窟的基礎設施進行大規模改造升級。

意義價值

歷史價值

榆林窟有著很大的歷史價值,如第16窟曹議金夫婦供養像,曹氏夫人像的榜題上寫“北方大回鶻國聖天公主李氏一心供養”,顯示出這位回鶻公主的顯赫身份。榆林窟的供養人畫像,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而且這些畫像和題記為研究瓜沙曹氏統治河西的歷史提供了可靠的資料。

藝術價值

榆林窟壁畫保存完好。其中有些形象為其他地區石窟所未見,如描寫瓜州節度使曹氏家族的供養像(第19窟)、都勾當畫院畫家的形象等。西夏時期的水月觀音像,皓月當空為背景,觀音坐水旁石上,五官清秀,半裸的身軀。壁畫的藝術手法有鐵線描、高古遊絲描、也有蘭葉描。
榆林窟的價值主要表現在壁畫上。榆林窟的壁畫內容十分豐富,有佛和菩薩畫像、佛教故事畫、花卉禽獸、裝飾圖案等。
榆林窟同莫高窟在內容、藝術風格、繪畫形式方面一脈相承,同為姊妹窟。在國際國內都有一定的影響。在人物畫中,出現了衣冠、相貌都很特殊的西夏人和蒙古人的形象。因此,西夏和元的壁畫,反映出漢民族的藝術傳統和西夏、蒙古等少數民族的藝術傳統互相影響的特色,在這方面榆林窟可補莫高窟的不足。

科學價值

榆林窟壁畫不僅是藝術的寶庫,而且是反映唐至元代現實社會形象的歷史資料寶庫,其中的一些畫面具有科學價值。西夏第3窟東壁南側的《千手觀音》壁畫,可以說是敦煌石窟壁畫中反映科技史的傑作。其中的《釀酒圖》和《鍛鐵圖》說明早在八九百年前,鼓風箱在中國已得到普遍推廣。畫面上還有兩隻構造特別的方頭船。屬於農業方面的有二幅犁耕圖、二幅加工稻穀的“踏碓圖”。還有犁、耙、鋤等生產和生活用具。觀音的若干手中還拿有許多人物、動物、花卉草木、瓜果食品、建築物、兵器、法器、樂器、雨傘、瓶、盤、壇、罐、壺之類的各式容器,以及日月圖形等等。這些圖像是研究西夏時期社會生活、生產技術發展的資料。
農業耕穫方面的場景在五代20、36、38窟中也有。壁畫中還有放馬、牧牛、拉趕毛驢上坡、擠牛奶、井上打水以及院落馬廄、牲畜飼養等方面的畫面。大量的衣冠服飾、藻井、裝飾圖案、織錦、染織圖案顯示了歷代絲綢等紡織品的技術水平。各種不同建築形式在壁畫中也有反映。一些經變中還繪出了車、船等古代陸水交通工具。五代、宋、元壁畫中還有一些日、月天象圖。歷代壁畫中都有不少兵器。特別是五代33窟北壁的“降魔變”中,奇形怪狀的妖魔鬼怪們手持各種兵器向釋迦進攻。所有這些都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古代的科技發展。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榆林窟位於甘肅省瓜州縣西南75千米處的榆林河(又稱踏實河)兩岸。
榆林窟

開放時間

旺季:5月1日至10月31日:9:00 —17:30(16:30停止售票)
淡季:11月1日至4月30日:10:00—17:00(16:00停止售票)

門票信息

普通洞窟門票:內賓40元/人 外賓55元/人(含15元外語講解費)
特別保護洞窟門票:第2窟:100元/人 第3窟:150元/人 第4窟:100元/人 第25窟:200元/人

交通情況

榆林窟距敦煌170多千米,全程路況較好,可直接驅車前往。也可在敦煌乘火車或公共汽車到瓜州縣城再換乘計程車前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