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變》是莫高窟中較重要的經變圖,現在保存下來的有30 多壁,都是根據《維摩詰經》而畫的。《維摩詰經》有14 品,其中《弟子》、《問疾》、《佛國》、《方便》、《不思議》等9品有變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維摩詰經變
- 創作時間:唐
- 材 料:壁畫
- 收 藏:莫高窟第103 窟
名畫賞析
唐代的《維摩詰經變》壁畫,多以《問疾》為表現中心,圍繞“問疾”而概括其他諸品的相關內容,使畫面人物眾多、情節豐富,構圖飽滿。
《問疾》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維摩詰原是一得道菩薩,轉世後到毗邪離城,成為一位頗具神通智慧、非凡辯才的居士。他雖然擁有萬貫資財,但不樂意在家,常出入大街小巷,以種種方便接近民眾宣揚大乘佛學。一天,維摩詰自稱有病,於是,佛派大菩薩文殊師利前往問疾,維摩詰遂與文殊展開辯論。諸菩薩弟子、帝釋、天王及國王大臣等都前來觀看。由於維摩詰能言善辯、聰慧過人,具大神力而折服了文殊師利。這種“問疾”的題材,在魏晉時就成為畫家所描繪的對象,而且是最先中國化了的佛教畫。當時維摩詰其雄辯的才能深受提倡清談的文人推崇,在文人士大夫範圍內,維摩詰是被引為知己的。顧愷之在大瓦棺寺就畫有“清羸示病之容,隱几忘言之狀”的《維摩詰像》。
所有《維摩詰經變》主要部分都是畫維摩居士憑几坐在榻上,和前來問候的文殊師利遙遙相對,在他們四周,圍滿了隨文殊而來的菩薩、天王和人世間的國王、大臣等。這個構圖在當時是有粉本的,和“淨土變”的構圖也有粉本一樣,都有一個基本程式。基本程式確定後,各個畫師根據自己的不同水準再進行具體地描繪,在形貌(開相)造型及筆法表現、形色處理諸方面都會有各自的特點。因此,即使在同一種題材、基本程式相近的情況下,維摩詰的形象也會有大同小異的變化。我們來看敦煌莫高窟中第103 窟《維摩詰經變》的壁畫。
畫中的維摩詰坐於榻上,身披紫裘,白練裙襦,一膝支起,左手撫膝,右手執麈尾,上身略前傾,蹙眉張口,呈辯說狀。仔細觀察你會發現,103 窟的維摩詰執麈尾的手是食指與中指伸開的,他目光深沉,眉頭緊蹙,但給人的感覺卻顯得舒散自如。維摩詰安詳自信,呈現一種侃侃而談、從容不迫的情態,形象表現得相當含蓄,但顯出一種奔放之氣。
這幅《維摩詰經變》基本上以線描為主,局部賦色。就維摩詰的形象來看,似乎只是原來粉本的再現,墨色基本以淡墨、重墨為主,五官中只有眉、目、鼻孔三處用濃墨,雙手局部用重墨在淡墨基礎上略加提醒,給人一種和諧的美感。維摩詰上方的帷幕上有線條勾出的獅子和祥雲,上下紅色均已塗滿,唯獨留下了賓士的獅子沒有賦色,維摩詰所坐的榻幾基本上賦了色,由此可見,這幅壁畫很有可能是一幅沒有完成賦色的作品。但從已完成賦色的部分看,衣折線條已經重新勾過,用色是“平塗”,沒有渲染的因素,其畫法應該是勾線平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