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茅酒
- 主要原料:優質糯高粱,小麥,水
- 是否含防腐劑:否
- 風味:醬香型白酒
- 產地:貴州省遵義市
華茅酒簡介,華茅酒歷史篇章,茅台酒的起源,華茅歷史,華茅酒工藝篇章,獨特工藝,獨特地域,特殊原料,華聯輝事件篇章,金獎之爭,華茅大事記載:,華茅酒人物篇章,華聯輝:華茅創始人,華之鴻:華聯輝之子,華問渠:華聯輝之孫,
華茅酒簡介
華茅是茅台旗下的一款醬香型白酒,華茅酒就是茅台的前身之一。早在清末光緒年間,華家在毀於兵災10多年的“茅台燒房”的廢墟上,重建酒房,取名“成義酒房”,生產的“茅台燒”即“華茅”。1951年,華家成義酒房被收為國有,政府在此基礎上聯合其他酒廠建立了國營貴州茅台酒廠。茅台集團於2018年重啟華茅品牌,2019年,華茅酒由貴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正式投放市場。
華茅酒歷史篇章
茅台酒的起源
據傳,遠古時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於釀酒,時間上比杜康還早。而更為確切的是在《遵義府志》載:枸醬,酒之始也。公元前135年,自漢武帝飲而“甘美之”(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仁懷已有了“枸醬酒”,可以說是茅台酒的雛形。
至唐、宋朝,仁懷已成酒鄉,釀酒之風遍及民間。茅台釀製的優質大麯酒“風曲法酒”盛行於市。據清代《舊遵義府志》所載,道光年間,“茅台燒房不下二十家,所費山糧不下二萬石。”茅台燒、茅台春、 茅台燒春、茅春等酒名聲鵲起,1843年,清代詩人鄭珍詠贊茅台“酒冠黔人國”。
光緒二年,商業新興,酒業隨之發展,華家在毀於兵災十多年的“茅台燒房”的廢墟上,重建酒房,取名“成義酒房”,生產的“茅台燒”即“華茅”。
華茅歷史
茅台酒原本是華家酒 貴州仁懷茅台自古出燒酒。
1860年(清鹹豐末年),華家在茅台鎮始創成義燒房,釀造華家酒。起初年產茅台酒1750公斤,名叫“回沙茅酒”,華聯輝之子華之鴻接辦之初仍只是附帶業務,直至華茅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得金獎之後才引起華氏的重視,年產擴大到8500一9000公斤。
1936年,川黔、湘黔、滇黔公路相繼通車,給華茅酒的外銷創造了良好條件。1944年,華聯輝之孫華問渠擴大經營規模,窖坑增加到18個,年產量高達21000公斤,其酒俗稱“華茅”。1951年,華家成義燒房被收為國有,政府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國營貴州茅台酒廠。華家酒傳人華效先開始讓“華家酒”慢慢地又出現在人們視線中了。
華茅酒工藝篇章
獨特工藝
如果說華茅酒具有獨特的地域和特殊的原料是自然天成之作,那么華茅酒獨特的釀造工藝就是能工巧匠之妙。概括華茅工藝的特點為三高三長。
三高:高溫制曲、高溫堆積發酵、高溫餾酒。華茅酒大曲在發酵過程中溫度高達60℃以上,比其他任何名白酒的制曲發酵溫度都高10-15℃;在整個大曲發酵過程中可優選環境微生物種類,最後形成以耐高溫產香的微生物體系,在制曲過程中首先做到了趨利避害之功效。高溫堆積發酵是中國白酒生產敞開式發酵最為經典和獨創之作,也是其他名白酒工藝所不具有的。高溫餾酒:蒸餾工藝本身是固液分離的技術,但華茅酒生產工藝的蒸餾與其他白酒完全不同。
三長:產周期長;大曲貯存時間長;華茅酒基酒酒齡長。華茅酒基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須二次投料、九次蒸餾、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一年時間。而其他名白酒只需幾個月或十多天即可。華茅酒大曲貯存時間長達6個月才能流入制曲生產使用,比其他白酒多存3-4個月,這對提高華茅酒基酒質量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大曲用量大,是其他白酒的4-5倍。華茅酒一般需要長達五年以上貯存才能勾兌,通過貯存可趨利避害,使酒體更醇香味美,加上華茅酒高沸點物質豐富,更能體現華茅酒的價值,這是其他香型白酒不具有的特點。
獨特地域
華茅酒產自貴州省茅台鎮,茅台鎮地處河谷,風速小,十分有利於釀造華茅酒微生物的棲息和繁殖。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有關專家曾用茅台酒工藝及原料、窖泥,乃至工人、技術人員進行異地生產,所出產品均不能達到異曲同工之妙,充分證明了茅台酒是與產地密不可分的關係。
特殊原料
華茅酒生產所用高粱為糯性高粱,當地俗稱紅纓子高粱。與外地的高粱相比,懷仁高粱顆粒堅實、飽滿、均勻,粒小皮厚,支鏈澱粉含量達88%以上,其截面呈玻璃質地狀,十分有利於華茅酒工藝的多輪次翻烤,使華茅酒每一輪的營養消耗有一合理範圍。
端午踩曲,重陽投料,這完全不同於其他白酒隨時投料隨時生產的特點。採用九月重陽投料一是按照高粱的收割季節;二是順應茅台當地氣候特點;三是避開高營養高溫生產時節,便於人工控制發酵過程,培養有利微生物體系,選擇性利用自然微生物;四是九月重陽是中國的老人節,象徵天長地久,體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華茅酒作為國酒茅台酒的祖先,酒體純淨透明,由醬香、窖底香、醇甜三大特殊風味融合而成,獨具醇馥幽郁的特點,酒度為53度。
華茅酒質晶亮透明,微有黃色,醬香突出,令人陶醉,敞杯不飲,香氣撲鼻,開懷暢飲,滿口生香,飲後空杯,留香更大,持久不散,作為國酒茅台的祖先,是正宗的茅香酒。
華聯輝事件篇章
金獎之爭
1915年,美國為慶祝巴拿馬運河通航,在舊金山舉行了“巴拿馬萬國博覽會”。早在1905年“南洋勸業會”上,“華茅”和”王茅“均獲有獎項,早已被列入農商部徵集參展目錄,因此,在萬國博覽會籌展之初,貴州省長公署按農商部目錄要求”華茅“、”王茅“選送佳釀參展。兩家應徵送去了自己的茅台酒。
農商部官員受到參展樣酒後發現兩家茅台酒均產自一地,均用黃褐色土陶為酒瓶,除“華”、“王”一字之別外,名稱相同,包裝一樣,且兩家均冠有”茅台燒房出品”字樣,這與國際慣例極不協調,於是將兩家茅台酒作為一個產品,以“茅台造酒公司”為出產廠家送展。
當時參展的茅台燒,裝在深褐色的陶罐中,不僅包裝簡陋、土氣,而且陳列在農業館,夾雜在棉、麻、大豆、食油等產品中,根本一點也不起眼,再加上當時中國的國際地位低下,被參展各方及評審瞧不起,無端的被排斥於評比行列之外。
當時我國代表團的一位代表急中生智,故意把一瓶酒打落在地。陶罐一破,香氣四溢,芬芳無比。於是又有代表靈機一動,取一瓶酒,分置於數個空酒瓶中,去掉蓋子,敞開酒瓶,任其酒香四溢;旁邊再放上幾隻酒杯,隨專業人士品嘗。此舉果然湊效,博覽會各處參觀者紛紛尋香而來,爭相斟酒品嘗,繼而交口叫絕。
貴州茅酒由於展期的轟動效應,跨越了評審團的評比,直接由高級評審委員會授予最高“榮譽勳章”。緊接著在”巴拿馬加利福尼亞萬國博覽會“上,再次榮獲”金獎“,並與法國科涅克白蘭地、蘇格蘭威士忌並列為世界三大(蒸餾)名酒。
獲獎後,“榮和”、“成義”兩家燒坊對於國際金獎的所屬爭執不下,縣商會難於裁決,呈文到省,乃與民國七年(1918年),有貴州省公署下文調處,該國際金獎由“華茅”、“王茅”共有,獎狀、獎牌由仁懷縣商會保存,兩家燒坊所產的茅台酒均可在商標上標明“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字樣,這樣,擁有悠久歷史的“華茅”便在中國釀酒歷史上留下了濃厚的一筆。
華茅大事記載:
●清同治一年(1862年),華家在茅台鎮始創“成義燒房”,配製出馳名中外的“華茅”即今茅台酒的前身。
●1870年,華家酒師渡河到四川宜賓,設立四川燒房,規模與茅台鎮成義燒房不相上下。
●1915年,華茅酒獲巴拿馬世界博覽會金質獎章
●1930年,貴州舉辦“全省實業發展博覽會”,成義酒房產的華茅酒獲特等獎。
●1935年,在四川成都舉行的“西南各省物資展覽會”上,成義酒房生產的華茅酒又獲特等獎。
●1935年,紅軍四渡赤水,華氏先輩用華茅酒慰問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並用華茅酒為紅軍治病療傷。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華茅酒作為慶功宴酒。
●1951年,懷仁縣人民政府收購華家成義燒房,在此基礎上與茅台其它兩家燒房合併成立了華茅酒廠。
●1953年,公私合營,在原華茅酒廠的基礎上,華茅,王茅,賴茅合併成為國營茅台酒廠。
華茅酒人物篇章
華聯輝:華茅創始人
據記載,華聯輝(1833—1885年)字檉塢,江西省臨川人,其始祖在康熙末年來貴州經商後定居遵義。華聯輝主要經營鹽業,開設“永隆裕”鹽號,是貴州首屈一指的大鹽商。
據華聯輝後代講述的資料記載,當時華聯輝的祖母彭氏在一次閒談中,回憶起年輕時曾喝過茅台的酒,覺得味道很好,很想再嘗嘗這種酒,就令華聯輝前去採購。華聯輝到茅台之後,發現這裡的燒坊已被夷為平地,於是就買下一塊土地,找來舊時的酒師,在原址上建起了作坊。
釀出的酒經彭氏品嘗,確定這正是她年輕時喝過的酒,於是中斷多年的茅酒生產就這樣恢復了。最初近十年間,華氏的酒僅供家庭飲用和饋贈、款待親友。誰知親友們交口稱讚,紛紛要求按價退讓,求酒者接踵而至,於是,具有敏銳商業頭腦,善於捕捉商機的華聯輝立即擴建酒坊,對外營業,並將酒房定為“成義燒房”。
這是醬香型白酒有據可查的歷史。一念之心,感動天地,成就一番事業,是謂之孝。毫無疑問,正是因為華聯輝有“孝”,才成就了後來茅台酒的一支。
華之鴻:華聯輝之子
華之鴻(1871-1934),貴州省傑出的實業家。字延厘(延儀),漢族,祖籍江西臨川,1871年生於貴陽。
華之鴻一生,居官、興學、辦實業,創辦文通書局、永豐抄紙廠等多個企業,著力投資擴大其家設於茅台的成義酒廠的生產能力(最高年產達3萬斤以上),是華氏家族領軍式人物。他“平素自奉極薄而性好施與”,自清末以迄民國初年,先後為四川、皖北、華洋義賑會、全黔義賑會及各地水旱火災捐資數十萬兩;至於鄉黨親友之貧困更樂於捐輸,足見其仁愛之心。
華問渠:華聯輝之孫
1927年後,華之鴻青燈禮佛,不問俗事,將家業交與其子華問渠經營。
華家酒在參加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後,名聲大振,許多商人都想染指茅酒的生產,市場上竟也出現許多假冒華家酒的品牌,嚴重地影響了華家酒的經營與生產。在這樣的非常時期,華問渠於1938年秋出面邀請茅台大小燒房,加上四川12家燒房,並特別出面邀請當時的紳士名流,約定在貴陽杏花村設宴,席間論酒,訊息傳出,沸騰了整個貴州。
據何輯五(何應欽之弟)《十年來貴州經濟之建設》一文:“茅酒以華家茅酒居首,其他各燒房釀酒則次之。”何輯五是當時官僚資本代表之一,多次想把華家成義燒房併購到他的“貴州企業公司”名下,華問渠百般推託,何輯五越逼越緊,後來華問渠特意送了兩千瓶華家酒給何應欽,在其兄弟的干涉下,何輯五終於收手。
1946年華問渠在自家松山別墅,宴請貴州省工商界人士、政界人士,當時800人,宴開80桌。華家家大業大,全家兄弟姐妹均居住在松山別墅內,當時名流薈萃、晝夜燈火通明。華問渠手端華家酒每桌敬一杯,當時的牛眼杯應為6錢,共連敬80餘杯,口不停,氣不喘,臉不紅,腳不浮,宴後安然送客,氣度仍飄逸不凡。飲宴眾人皆為之絕倒,當時震驚全場,後人稱為“酒神”,其後幾十年,也無可當此名譽。
建國後,華問渠任貴州省工業廳副廳長,1979年去世,享年85歲。
在近百年的華家酒生產中,華家三代及鄭家酒師積累了無數的經驗,使華家酒的口感更為淳和。至華問渠,他將這些經驗整理成文,仔細地抄在一張宣紙上,傳給了其子華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