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寶頂大佛灣南岩東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為毗盧舍那佛,左右為文殊、普賢二菩薩。三尊像合稱"華嚴三聖"。
華嚴三聖像高7米、肩寬2.9米、胸厚1.4米。頭頂崖檐,腳踏蓮台,袈裟皺褶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高大的聖像體朝前傾,氣勢莊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華嚴三聖像
- 高:7米
- 肩寬:2.9米
- 胸厚:1.4米
在寶頂大佛灣南岩東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為毗盧舍那佛,左右為文殊、普賢二菩薩。三尊像合稱"華嚴三聖"。
華嚴三聖像高7米、肩寬2.9米、胸厚1.4米。頭頂崖檐,腳踏蓮台,袈裟皺褶如刀斧劈出,舒展自如。高大的聖像體朝前傾,氣勢莊嚴。
在寶頂大佛灣南岩東端,有三尊擎天柱般的立像。中為毗盧舍那佛,左右為文殊、普賢二菩薩。三尊像合稱"華嚴三聖"。華嚴三聖像高7米、肩寬2.9米、胸厚1.4米。...
華嚴三聖像的義理與圖像 [2] 中國的釋迦三尊像主要是在《法華經》及其圖像的影響下形成的,但是,對這一題材的佛教義理進行深入闡發,並建立起系統的佛教理論和...
華嚴洞方形平頂,窟高6.2米,寬10米,深11.3米,窟頂陰刻一巨大的“唵 ”字,窟後壁正中刻有3尊全高5.2米的“華嚴三聖”,中為大日如來,像高3米,座高2....
簡介 距毗盧洞只有2公里左右。此洞高7米,寬、深各11米,寬敞明亮,內有石刻造像159尊,主要是五代和宋朝之作,距今也有千年以上。華嚴洞正壁鑿有華嚴三聖坐像。...
大洞叫華嚴洞,洞高6.2米,寬10.1米,深11.3米。正壁坐高5.2米的華嚴三聖像,中坐毗盧遮那佛,左右分別是文殊、普賢。毗盧佛頭戴寶冠,身穿袈裟,面頰豐潤,...
文殊菩薩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他和釋迦牟尼、普賢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智慧型、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是象徵佛陀智慧型的菩薩,...
有三十多幅巨型的雕刻,著名的有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像、釋迦涅盤聖跡圖、九龍浴太子、孔雀明王經變等,其中以宋代的雕刻最有特色,保存完整,...
陶瓷作品:《羅漢圖瓶》、《謐林佛光》、《華嚴三聖像》、《絲路讚歌》、《絲路佛光》、《佛心如花》、《觀音菩薩寶像》、《多聞天王威儀》...
佛像為木胎貼金罩漆,妙相莊嚴,雕刻精美,為明代造像中的上乘之作。四川大足石刻中的華嚴三聖巨像,腳踏窟基,頭齊岩沿,身向前傾,高達七米。三聖造型氣勢莊嚴,面目...
▪ 曹溪寺早期 ▪ 全盛時期 ▪ 重修曹溪寺 5 景區景觀 ▪ 月照佛胸景觀 ▪ 華嚴三聖像 ▪ 曇花一現景觀 6 景區交通 7 景區食宿 昆明...
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袈裟縐褶舒展,披肩持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託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
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身向前傾,成功地避免了透視變形;架裟縐褶舒展,披肩掛肘,直至腳下,支撐手臂,使文殊手中所託數百斤重的石塔歷千年而不下墮。九龍浴...
展品中包括華嚴三聖像、華嚴經手抄本、各類書畫作品等。崇仁寺內的“華嚴聖寶博物館”與當地的青瓷文化相結合,文化節其間由來自各國的高僧大德和國內的文化名人們題...
主要造像有“護法神像”、“六道輪迴”、“廣大寶樓閣”、“華嚴三聖像”、“千手觀音”、“釋迦涅聖跡圖”、“父母恩重經變像”、“地獄變像”、“圓覺道場”...
寶頂山 聖壽寺 牧牛圖 釋迦涅般聖跡圖 柳本尊十煉圖 大方便佛報恩經變相 地獄變相 六道輪迴圖 華嚴三聖像 父母恩重經變相 北山 轉輪經藏窟 彌勒下生經變相 ...
大佛灣是一較深的馬蹄形山灣,長一公里,雕刻分布在東、南、北三面,有巨型雕刻三十餘幅,最著名者有華嚴三聖、千手觀音、圓覺洞。華嚴三聖像在南崖下,身高都是8...
寶殿內奉華嚴三聖像,含蓮座各高約1.5米。其南側是觀音菩薩像龕,北側是歷代祖師蓮位。後堂未重建,暫放雜物。寶殿南側有相連房舍數間。這古寺,位於村頭路邊古港...
華嚴三聖像的形成論禪與詩中古盂蘭盆節的民族化衍變唐後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生活方式《法苑珠林》校證敘錄宋代的佛經翻譯《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初探關於《遼藏...
本書收錄“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寶頂山第18號(南宋)”、“華嚴三聖像——寶頂山第5號(南宋)”、“釋加佛頭像——寶頂山第17號(南宋)”等近百幅大足石窟的...
雲岩寺石窟,中國佛教石窟。位於陝西省佳縣木廠村北的雲岩寺主殿內。開鑿於宋宣和四年(1122)。窟深6米,寬7米,高4米,八卦頂。正面為華嚴三聖造像,主尊高1米...
(1123~1149)的大同善化寺三聖殿的華嚴三聖塑像及大雄寶殿的五方佛、弟子、菩薩、二十四諸天等龐大塑像組群,造於皇統三年(1143)的朔縣崇福寺彌陀殿的西方三聖...
生漆脫胎佛像成品華嚴三聖佛像 脫胎造像,古稱夾薴造像或乾漆造像、脫胎漆器造像等,是隨佛教的發展而興起的我國特有的造像方法,是中國古代漆器製作工藝的發展。始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