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嚴三聖
- 外文名:Man~jus/ri^
- 意思: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
- 三身: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
綜述,毗盧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綜述
即華嚴經所指華藏世界之三位聖者。1、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意為遍一切處。謂佛之煩惱體淨,眾德悉備,身土相稱,遍一切處,能為色相所作依止,具無邊際真實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又稱法身。2、普賢菩薩,以其居伏道之頂,體性周遍,故稱普;斷道之後,鄰於極聖,故稱賢。3、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意為妙德。以其明見佛性,具足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不可思議,故稱妙德。毗盧遮那佛理智完備,居中位;文殊菩薩主智門,立於毗盧遮那佛之左;普賢菩薩主理門,位於毗盧遮那佛之右。轉之則右為智,左為理時,顯示理智之涉入胎藏界曼陀羅。
關於三聖之關係,據澄觀所著三聖圓融觀門載,三聖之內,以二聖為因,以如來為果,然因果德超越言語思想,故宜自‘二因’悟解之;若悟二因之玄微,則知果海之深妙。新華嚴經論卷三謂,華嚴經中以佛果為不可說,故以文殊、普賢二菩薩為說主,其中以能信之深心為文殊,所信之法界為普賢。蓋文殊勸修,成法身之本智;普賢大行,成差別智之行德。故以文殊、普賢配合毗盧遮那佛,共為華嚴三聖,利樂一切眾生。〔華嚴決疑論卷一上、華嚴佛光三昧觀秘寶藏卷上、華嚴法界義鏡卷上、三聖圓融觀義顯卷二〕
毗盧遮那佛
佛有三身,分別是: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和釋迦牟尼佛。
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即大日如來),為即是中道之理體也,佛以法為身,故稱法身,法身處於常寂光淨土。
報身佛:盧舍那佛,義曰:光明遍照,又作“淨滿”。報身佛是表示證得了絕對真理獲得佛果而顯示了佛的智慧的佛身。是行六度萬行功德而顯佛之實智也。對於初地以上菩薩應現之報身,報身處於實報莊嚴土。
應身佛:釋迦牟尼佛,是表示隨緣教化,度脫世間眾生而現的佛身,特指釋迦牟尼的生身。
文殊菩薩
梵音名號Man~jus/ri^ ,舊稱文殊師利。古譯:妙德,妙吉祥,妙首,普首,濡首,敬首。《大日經》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意,師利或室利是德或吉祥之意,簡稱為文殊。為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文殊菩薩為佛陀釋迦牟尼的左脅侍,是釋迦牟尼的大弟子,他和釋迦牟尼、普賢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文殊菩薩智慧型、辯才第一,為眾菩薩之首,是象徵佛陀智慧型的菩薩,稱“大智”。
文殊菩薩的獅子是表示智慧猶如獅吼能降伏一切煩惱,而不是真的坐在獅子身上(文殊菩薩手中的劍也是表示以智慧如劍能斬斷煩惱的意思),佛和菩薩何其忍心坐在動物身上?其道場在山西五台山。
普賢菩薩
梵音名號Samantabhadra ,或 Vishvabhadra。音譯三曼多跋陀羅菩薩、三曼陀菩薩。又作遍吉菩薩。我國佛教四大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之一。普賢菩薩輔助釋迦佛弘揚佛道,且遍身十方,常為諸佛座下的法王子,他和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合稱為“華嚴三聖”。故普賢行願品言:‘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又言:‘十方如來有長子,其名號曰普賢尊。’普賢菩薩,不但能廣贊諸佛無盡功德,且能修無上供養,能作廣大佛事,能度無邊有情,其智慧之高,願行之深,唯佛能知。
普賢之名始出於三曼陀羅菩薩經,後廣見諸經而成普遍之信仰。據《法華經●普賢勸發品》載,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守護法華之行者。台宗二百題卷十立有相,普賢論題,依禮懺誦經之有相行,達成感見普賢之旨。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卷四十,說普賢菩薩十種廣大之行願,即: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隨喜功德、請轉法輪、請佛住世、常隨佛學、恆順眾生、普皆回向。經中一一述此十大願,明其功德無量,臨命終時,得此願王引導,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然此十大願為一切菩薩行願之標幟,故亦稱普賢之願海。以此菩薩之廣大行願,一般稱為大行普賢菩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