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組成
與其他“
四大野戰軍”不同的是,中央軍委沒有單獨建立“
華北野戰軍”建制,只在華北軍區建制下先後組建了三個野戰兵團。
1948年5月9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的組織、管轄境地及人選的通知》,將晉冀魯豫和
晉察冀兩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華北軍區下轄兩個野戰兵團,即以原晉冀魯豫野戰軍留下的部分部隊組建
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和以原晉察冀野戰軍部隊組建
華北軍區第二兵團。
隸屬編制
華北軍區野戰部隊先歸華北軍區指揮,後受中央軍委指揮,華北軍區第一兵團主要擔負太原方向作戰任務,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主要在冀東、平綏方向鉗制華北敵軍,配合
東北野戰軍作戰。
東北野戰軍入關後,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及軍區
地方部隊統一歸東野首長林(彪)、羅(榮桓)、聶(榮臻)、劉(亞樓)指揮,配合東北野戰軍發動“
平津戰役”。
1949年4月,中央軍委將第18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和第19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二兵團)配屬第一野戰軍,進行西北戰場作戰。第20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三兵團)調赴天津、塘沽和秦皇島,擔負海防任務。
歷史沿革
華北軍區下轄兩個野戰兵團,即華北軍區第一、第二兵團。
5月20日,新成立的華北軍區進行了建制調整:
以原
晉冀魯豫野戰軍留下的部隊組建
華北軍區第一兵團,由徐向前兼第一兵團司令員及政治委員,調
王建安為副司令員及副政委(王建安未到職,由
周士第接任);
華北軍區第一兵團轄三個縱隊:第8、第13、第14縱隊。[註:48年7月,14縱調歸軍區直屬;48年8月,由太岳軍區第一軍分區部隊組成15縱,轄43、44、45旅] 華北軍區第一兵團主要擔負太原方向作戰任務。
以原
晉察冀野戰軍部隊組建
華北軍區第二兵團,
楊得志任第二兵團司令員,
羅瑞卿兼第一政治委員,
楊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員;轄華北軍區第二兵團轄4個縱隊:第2、第3、第4、第6縱隊。
以原晉冀魯豫和
晉察冀軍區炮兵旅分別組成華北軍區炮兵第一、第二旅,由華北軍區領導,分別配屬第一、第二兵團指揮作戰。
另外,第1縱隊仍屬北嶽軍區建制,第7縱隊仍屬
冀中軍區建制。
華北軍區的此次建制調整,沒成立“
野戰軍”指揮機構,中央軍委也沒有單獨成立“
華北野戰軍”建制,只在華北軍區建制下組建轄下的兩個野戰兵團:“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和“華北軍區第二兵團”。(1948年8月新組建“華北軍區第三兵團”)。這與其他“
四大野戰軍”完整的建制番號和指揮機構完全不同。
早在1947年5月,中央就有了以東北我軍為主(以
晉察冀部隊為輔),整體負責東北和華北戰事的部署。7月20日,毛澤東給
東北民主聯軍首長
林彪、
羅榮桓布置內戰第二年作戰任務時時就已明確提出:“當戰爭發展到平綏附近時,晉察冀和晉綏我軍統一歸林(彪)羅(榮桓)指揮作戰”。
1948年4月22日,中央軍委明確指示
晉察冀野戰軍(
華北軍區第二兵團):“你們有配合東北作戰的任務”。
1948年8月,為配合
東北野戰軍南下北寧線作戰,中央軍委調整了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建制:以第三、四縱隊和二縱四旅及華北軍區2個獨立旅組建新的華北軍區第二兵團;以
楊得志任司令員,
羅瑞卿任政委
耿飈任參謀長。華北軍區第二兵團以主力出擊(北)平承(德)線,一部出擊平張線。
華北軍區第二、三兵團主要任務是在冀東、平綏方向鉗制華北敵軍,在中央軍委直接指揮下,配合
東北野戰軍作戰。
1949年1月15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各野戰軍番號按序數排列的指示》,
西北野戰軍改稱第一野戰軍,中原野戰軍改稱第二野戰軍,華東野戰軍改稱
第三野戰軍,東北野戰軍改稱第四野戰軍。
12月22日,華北軍區第二兵團在東野四縱重炮團的支援下,攻克新保全,全殲敵三十五軍1.6萬人。
12月24日,圍攻張家口的華北軍區第三兵團在東野四縱的支援下,以傷亡2900人的代價,殲滅張家口逃敵6.5萬人,極大鼓舞了華北我軍的士氣。
1949年2月,華北軍區部隊整編,其第1、第2、第3兵團依次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8、第19、第20兵團,歸中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
平津戰役結束後,中央軍委調第19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二兵團)、第20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三兵團)與四野炮兵第一師西進,與第18兵團(原華北軍區第一兵團)一道會攻太原。
4月,中共中央軍委將第18、第19兵團調赴西北戰場,歸屬
第一野戰軍建制。 第20兵團調赴天津、塘沽和秦皇島,擔負海防任務。
晉察冀野戰軍
1945年11月,為適應在晉察和熱遼兩個方向同國民黨軍隊作戰需要,
晉察冀軍區分別組建了兩隻
野戰軍。
晉察冀軍區兩個
野戰軍(含晉冀魯豫第一縱隊)共有9個野戰縱隊,20餘萬人。全晉察冀軍區共有部隊31萬多人。
1946年3月1日,中共
晉察冀中央局發出《關於復原工作的決定》。據此,晉察冀軍區分別於3、4月份和5、6月份進行了兩期精簡復員。全軍區共復員、轉業約10萬人,占全軍區部隊的三分之一。
野戰軍由9個野戰縱隊25個旅,縮編為4個縱隊9個旅(每個縱隊由原9團縮編為6團),
野戰軍由原來的20餘萬任縮減至共5.1萬人。精簡整編後,
晉察冀軍區部隊由31餘萬人減少至20餘萬人。
1946年6月,內戰全面爆發。晉察冀軍區結束精簡復員工作,開始招集部隊,準備應付全面爆發的內戰。
按照中央要求,晉察冀軍區於6月恢復野戰軍指揮機構,
蕭克任司令員,
羅瑞卿任政治委員,
耿飈任參謀長,下轄第一、二、三、四縱隊。
7月31日,
晉察冀野戰軍在
晉綏軍區部分部隊配合下發起大同、
集寧戰役。由於事先對於大同城防堅固估計不足,以致久攻不克。敵軍增援時,在集寧又打援失利。9月13日集寧失守,被迫於9月16日撤出戰鬥。
在晉察冀野戰軍久攻大同不克時,敵軍攻擊承德。
晉察冀軍區決定放棄承德,承德於8月28日被敵軍攻占。
集寧丟失、承德放棄之後,張家口已經處於被東西夾擊態勢。敵軍於9月29日,分東西兩路進攻張家口,晉察冀軍區首長向中央請示棄守張家口
張家口、承德失守後,冀察熱遼地區與
晉察冀的聯繫事實上已被敵人分割。聶榮臻向中央建議,將冀察熱遼地區劃歸了
東北民主聯軍。
1946年10月,晉察冀中央局召開“
淶源會議”,總結內戰爆發以來幾個月軍事上的教訓和不足,提出堅決貫徹中央“集中優勢兵力打
運動戰、殲滅戰”的精神,學習兄弟戰區的勝利經驗,扭轉晉察冀軍區的被動局面。
晉察冀軍區還動員了三四萬翻身農民參軍入伍,同時從
地方部隊抽調三個旅,一起補充進三個野戰縱隊。三個野戰縱隊由精簡後的每縱隊轄兩個旅,恢復至每縱隊轄三個旅,
野戰部隊總兵力達到7.5萬人。
1947年4月26日,中央工委
劉少奇、
朱德達到
西柏坡整頓晉察冀軍區的軍事和土改工作。針對晉察冀軍區軍事上存在的問題,朱德親自指導晉察冀軍區再次組建
晉察冀野戰軍,
楊得志任司令員,
羅瑞卿任政治委員,
楊成武任第二政治委員,
耿飈任參謀長,下轄3個縱隊,還首次組建了1個炮兵旅。
1947年中,各戰略區先後開始轉入戰略反攻階段。
毛澤東開始部署將華北的軍事與東北軍事作為一個整體,提出:以東北我軍為主力,以
晉察冀和晉綏為輔助,攻占東北及華北除平、津、沈三點以外地區的戰略目標,並明確提出“當東北我軍發展到平綏附近時,晉察冀和晉綏我軍統一歸林(彪)羅(榮桓)指揮作戰”。
從解放戰爭進入第二年開始,中央賦予晉察冀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配合東北我軍作戰,牽制華北敵軍,使華北敵軍不出關或少出關。
9月2日,晉察冀野戰軍進攻淶水、出擊大清河北。此役殲敵5278人,我軍傷亡6778人,雖屬主動出擊,但卻打成了得不償失的
消耗戰。
在東北我軍發起猛烈的秋季攻勢期間,蔣介石急從華北戰場調三個師增援東北,導致敵在華北兵力不足。10月11日,晉察冀野戰軍趁勢進攻徐水,調動了駐守石家莊的敵第3軍出援。
晉察冀野戰軍長途奔襲,於清風店一帶全殲敵第3軍1.7萬人,俘虜敵軍長羅歷戎。我軍損失僅9192人。這是華北我軍轉入戰略進攻後取得的第一次大勝利,對扭轉華北戰局起了關鍵作用。
11月6日,晉察冀野戰軍發起
石家莊戰役,歷時6晝夜,攻克華北重鎮石家莊,殲敵24288人。我軍攻克石家莊,拔掉了割斷
晉察冀與晉冀魯豫兩大解放區的釘子,為不久後兩區合併為
華北軍區創造了條件。
1948年5月9日,中央軍委發出《關於改變華北、中原解放區的組織、管轄境地及人選的通知》,將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軍區合併為華北軍區;華北軍區下轄兩個野戰兵團,即華北軍區第一、第二兵團。
華北軍區的此次建制調整,只組建了
華北軍區轄下的兩個野戰兵團:“華北軍區第一兵團”和“華北軍區第二兵團”。(1948年8月新組建“華北軍區第三兵團”)
中央軍委沒有單獨成立“
華北野戰軍”建制,沒有任命“
野戰軍”指揮班子成員,也沒建立“野戰軍”指揮機構,這與其他“
四大野戰軍”完整的建制番號和指揮機構完全不同。
建制序列
第十八兵團(1949年2月由華北軍區第一兵團改稱,4月撥歸
第一野戰軍指揮)
政治委員:徐向前(兼)、周士第(後,兼1949年6月)
副司令員周士第、
王新亭(1949年6月)、
陳漫遠(1949年6月)
副政治委員:周士第(兼)、王新亭(兼)
參謀長:陳漫遠
第六十軍(1949年2月由
華北軍區第一兵團第八縱隊改稱)
政治委員:王新亭(兼)、袁子欽(後,1949年6月)
副軍長:張祖諒、白天
政治部主任:桂紹彬(兼)
第一七八師(由原第二十二旅改稱)
第一七九師(由原第二十三旅改稱)
第一八○師(由原第二十四旅改稱)
第六十一軍(1949年2月由
原華北軍區第十三縱隊改稱)
政治部主任:郭林祥(兼)
第一八一師(由原第三十七旅改稱)
第一八二師(由原第三十八旅改稱)
第一八三師(由原第三十九旅改稱)
政治委員:楊紹曾
第六十二軍(1949年3月由
原華北軍區第十五縱隊改稱)
軍長:劉忠
第一八四師(由原第四十三旅改稱)
政治委員:梁文英
第一八五師(由原第四十四旅改稱)
政治委員:孔俊彪
第一八六師(由原第四十五旅改稱。另轄:補訓師)
政治委員:車敏瞧
第十九兵團(1949年1月由
原華北軍區第二兵團改稱,4月撥歸
第一野戰軍指揮)
參謀長:耿飈(兼)
政治委員:況開田
第六十三軍(1949年1月由原華北軍區第三縱隊改稱)
參謀長:易耀彩(兼)
政治部主任:龍道權(兼)
第一八七師(由原第七旅改稱)
第一八八師(由原第八旅改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