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東(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

王海東,男,,博士,湖南澧縣人,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工程結構抗震,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研究、既有工程結構加固改造技術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王海東
  • 出生日期:1976.01
  • 畢業院校:湖南大學
  • 學位/學歷:博士
  • 專業方向:土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研究、既有工程結構無損檢測及加固改造技術等
  • 職務:湖南大學防災與安全工程系黨支部書記
  • 職稱:副教授
人物經歷,教育背景,工作履歷,學術兼職,研究領域,研究成果,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教育背景

1994.8~1998.6 湖南大學土木系建築工程專業,攻取學士學位
1998.9~2001.6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結構工程,攻取碩士學位
2001.9~2005.7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土木工程,攻取博士學位

工作履歷

2005.08-2007.05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講師,系黨支部書記;
2007.06-2010.12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系黨支部書記;
2011.01-2011.12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Visiting Scholar;
2012.01- 湖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系黨支部書記。

學術兼職

全國建築物鑑定與加固技術標準委員會湖南省分會副秘書長;
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2009年遴選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
湖南大學“985工程”“現代結構與橋樑科技創新平台”團隊成員;
《高性能水泥複合砂漿鋼筋網加固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主要起草人;
第十屆國際結構工程青年專家研討會(ISSEYE-10)組織委員會委員;
第二屆國際混凝土和結構工程進展研討會(2ICACS2008)組織委員會委員;
第五屆全國土木工程研究生論壇組織委員會委員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 等刊物論文評審人

研究領域

1、工程結構抗震性能研究;
2、土-結構相互作用;
3、既有建築無損檢測技術及套用研究;
4、既有建築加固改造技術及套用研究。

研究成果

近年來,圍繞工程結構抗震、既有建築加固改造等方面開展工作,主要的成果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樁(筏)基-土介質-上部結構動力相互作用研究。對野外樁基-土介質- 1/2比例鋼筋混凝土框架模型和室內筏基-土介質-1/4比例鋼框架模型進行牽引釋放、長時微震、結構頂層平穩激振及爆破地震等試驗,獲得了結構及土介質的動力回響參數,通過與數值分析對比,對樁-土介質-上部結構動力相互作用機理和實驗方法進行了研究,特別是發現基頻折減率與上部結構與地基相對剛度比有關,相對剛度比越大,折減率越大。對考慮土-結構相互作用時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抗震性能及倒塌機制進行了理論研究,發現不考慮相互作用對於倒塌分析偏於不安全。相關成果發表或錄用在《土木工程學報》、《工程力學》、《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等重點期刊上。
2)基於阻尼和應變累積的土動力本構模型研究以及考慮含水率變化對非飽和土力學性能的影響研究。提出了一種通過在滯回曲線中顯式地引入代表阻尼比大小的形狀係數,使得理論滯回曲線真實地反應土體的滯回阻尼性能。首先推導在等幅對稱荷載下滯回曲線的理論方程。然後,對擴展的曼辛不規則加卸載準則進行了改造,提出當沿小圈載入時,滯回曲線奔向曾經到達過的最大加卸載點,從而將該模型推廣套用於隨機地震荷載的情況。對累積體應變與動剪模量、阻尼比之間的關係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應的強化關係式。而且在常用的非線性模型基礎上,通過引入動剪模量的強化係數和阻尼比的衰減係數,建立了一種能考慮循環應變歷史影響的土動力模型。利用WF 循環單剪試驗系統,完成大應變下,不同含水率和不同正應力下非飽和砂土的循環剪下試驗,並分析了不同正應力條件下,含水率對非飽和砂土動力特性影響的規律。發現存在臨界含水率,無論正應力大小,低於臨界含水率時,滯回曲線相差不大,而高於臨界含水率時,滯回曲線隨含水率的增大迅速衰減。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土木工程學報》、《岩土工程學報》、《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岩土力學》等重點期刊上,他引次數為9次。
3)樁-土介質動力耦合效應解析方法研究。申請者充分利用Novak薄層法和遞推矩陣法結合後所具有的的優勢,將其推廣至層狀地基中樁-土介質動力耦合效應分析,而且通過改進Novak薄層法,利用解析分析方法考慮樁周土軟化規律,模擬樁周土的非線性特徵,在理論上證明了該方法的正確性,並通過數值模擬證明了該系列方法的可靠性,探討了樁長徑比、樁土模量比、土介質軟化區範圍等因素對層狀地基中不同支撐類型的單樁動力回響的影響,並提出了控制單樁動力回響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瑞利波激勵下的單樁豎向動力回響的簡化解析方法, 得到了樁底固支時單樁豎向動力位移分布的閉合解,通過數值模擬,探討了樁長徑比、土介質軟化區範圍等因素對單樁動力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建築結構學報》、《振動工程學報》、《工程力學》、《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等權威和重點期刊上,總的他引次數為12次。
4)現有的工程結構抗震性能的研究。對傳統的穿斗式木構架結構、空斗牆砌體結構及高層、超高層結構中套用的鋼板剪力牆結構的抗震性能進行深入研究,研究發現,穿斗式木構架結構柱腳浮擱於礎石的作法及榫卯節點有明顯的減震、耗能效果,值得更深入的發掘,以指導現代結構的減震、耗能措施發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SCE》、《建築結構學報》等權威刊物,受到國內外學者的認可。針對鋼板剪力牆結構自振周期研究缺乏研究的現狀,提出了考慮周框線架影響的鋼板剪力牆結構等效抗剪剛度的簡化計算方法,並由此推導出鋼板剪力牆結構自振周期的簡化計算公式,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地震工程與工程振動》。對於占農村住宅中比例最大的空斗牆砌體結構,採用了現場實測和數值模擬的方法對其抗震性能進行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災害學報》。
5)既有工程結構無損檢測、加固改造技術研究及工程套用。申請者一直致力於新型工程材料加固既有工程結構的研究,特別是預應力碳纖維加固和高性能複合砂漿鋼筋網技術的研究。在預應力碳纖維加固技術中,開發了一套適應於碳纖維布材張拉的裝置,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建立了一整套的設計理論、施工工藝,並套用於實際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獲得湖南省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和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各1項。參與了《水泥複合砂漿鋼筋網加固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中的研究工作,並將其套用於郴州摩泰大酒店、長沙華裔府商住樓等工程改造,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開展了基於探地雷達原理的複合地基樁基檢測技術研究,獲得國內外專家認可,相關成果在《Applied Mechanics and Materials》、《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等期刊發表。

獲獎記錄

1、《結構加固新技術》,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本人排名:7;
2、《碳纖維加固混凝土結構新技術研究》,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本人排名:2;
3、《預應力碳纖維技術研究與套用》,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本人排名:4;
4、《結構抗震設計》,湖南省精品課程,本人排名:4;
5、入選“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
6、遴選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幹教師培養對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