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領導
學院黨政領導
院 長 : 李 斌
黨委書記:楊仁海
黨委副書記:吳 珊
副院長:張柱紅 馬美湖 徐曉雲
院屬系(辦)機構及其負責人
學院辦公室主任:危波 副主任:胡光遠
食品科學與工程系主任:劉 睿 副主任:劉友明 徐曉雲
食品化學與分子生物系主任:何慧 副主任:李春美 李小定
食品安全與微生物系主任:郭愛玲 副主任:馬愛民 張秀艷
院實驗中心主任:孫智達
院教學實驗中心主任:陳福生(兼) 常務副主任:王益 副主任:王可興
教工各黨支部書記
食品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教工黨支部書記 李小定
食品科學與工程系教工黨支部書記 劉 睿
食品安全與微生物系教工黨支部書記 張秀艷
行政實驗序列教師黨支部書記 張柱紅
師資隊伍
學院注重師資隊伍建設,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在現有的53名教職工中有專任教師39人,其中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9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8人,具有研究生學歷的教師占專任教師的80%。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湖北省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6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湖北省高等學校學科帶頭人2名、學術骨幹2名,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第二層次人才1人。
人才培養
學院已建立起從“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後”,普通高等教育和繼續教育相結合的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擁有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2個本科專業和1個新高職食品加工專科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繼續教育本專科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自學考試本科專業。食品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專業,含4個博士學位和4個碩士學位授予權專業點(食品科學、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擁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學院辦學條件良好,擁有專用5000m2教學、科研樓一幢,設有1個面積達700m2的“功能強勁、結構合理、通用綜合、先進高效”的本科教學實驗中心及“綜合性強、功能多、通用性好、科技含量高、知識和技術集成度高”研究為主的中心實驗室等4個研究實驗室,並設有食品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功能食品研究中心、農業套用化學研究所和農業部食品微生物研究室。擁有液-質聯用儀、氣相色譜-質譜聯用儀、高效液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多功能發酵罐、紅外光譜儀、冷凍乾燥機、萬能研究顯微鏡、超微粉碎機、果汁工程實驗裝置等先進的分析儀器與加工設備共625台件,價值1700多萬元。所有課程均實行多媒體教學。學院擁有穩定的校內外教學實習基地。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近1000人,其中研究生140人,本專科生800餘人,全日制繼續教育學生200人。
學院以培養具有化學、生物學、營養學、環境科學、
毒理學、管理學、食品工程和食品加工與貯藏專業知識,能從事食品生產技術管理、質量控制管理、食品安全檢測、安全評價、新產品開發、科學研究、工程設計、市場行銷、食品企業的經營管理並熟悉國際食品質量安全體系和標準工作的具有多學科知識背景的複合型高級技術人才。學院注重學生基本理論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素質提高和創新能力的塑造,培養的畢業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礎紮實、知識面寬、有創新精神、能力強、素質高、工作適應性強,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應屆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均達到98%以上,考研率達到25%以上。
學科建設
學院的學科建設以食品化學為優勢,以食品安全和功能食品為突破口,運用現代高新技術,提升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水平,努力實現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齊頭並進,整體水平國內一流。 食品科學 本學科於2000年、2003年分別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準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本學科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基礎學科,是學科發展的核心和支柱,是用現代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學科的重要領域之一。主要包括食品化學、食品營養、功能食品及其分子生物學基礎、天然產物化學、食品微生物等。它的發展歷程充分體現了相關多學科的交叉融合,高新技術在傳統研究領域中的運用以及食品與人類健康的關係。我院本學科經過近20年的發展,已擁有一支學術造詣較深的、由多學科研究人員組成的群體,以留學回國人員為主體,平均年齡不足40歲。中青年骨幹均具有博士學位,年齡與專業結構合理,學風嚴謹,勇於創新。本學科的主要特色體現在:注重原始創新;注重與其他學科的交叉融合;創新性地開發利用新資源,提出新觀點;基礎理論和套用相結合,注重技術創新。本學科已成為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優勢和特色,並帶動和促進了相關學科方向的發展。其整體學術水平與創新能力、現代儀器手段及分子生物學前沿技術的套用在國內同類學科中處於先進行列。在功能因子保健功能的分子生物學基礎及機理研究、天然產物高級結構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 本學科於1986年、1993年分別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為全國農業院校中的第二個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博士點。2000年被批准為農業部重點學科。2003年獲準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本學科綜合利用化學、生物學、工程學和營養學等學科基礎理論,以合理利用食品資源、開發新產品,最佳化配方及工藝,推進我國食品加工、貯運、流通現代化為目標,研究開發農產品加工和貯藏新技術。本學科經過5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在一批老專家的辛勤耕耘和帶領下,在研究條件、研究隊伍、研究水平等方面均具有較明顯的加強。在果蔬資源的加工及綜合利用、農產品加工理論、食品大分子加工特性、加工過程中的品質控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糧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本學科於2003年分別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3年獲準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我院多年來在糧食、油脂和植物蛋白工程這一重要領域始終開展科學研究,在糧食貯藏生理、貯藏病蟲害、糧食乾燥理論與工程技術、糧食深加工理論技術與綜合利用,油脂加工技術、功能性油脂加工利用、油脂加工副產品的綜合利用,植物蛋白資源評價、加工技術和理論、蛋白質結構和功能關係、蛋白質利用和深加工產品研究、新蛋白的鑑定和評價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水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本學科於2003年分別獲得碩士、博士學位授予權, 2003年獲準設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本學科以淡水水產品的深度加工利用為研究目標,運用現代食品加工手段探索水產品的營養成分構成的特點、微觀結構,在貯藏加工過程中的變化及控制原理、途徑。研製新產品,篩選新的加工工藝,提出可行的工藝參數,豐富水產製品數量,提高產品品質,為水產品資源的綜合加工利用開創新的途徑。在淡水魚加加工技術和理論、套用生物技術和冰溫保鮮技術開展名特優魚的保鮮保活和低值魚綜合加工利用研究,形成了明顯的特色。
研究機構
農業部食品安全評價重點開放實驗室農業部食品微生物研究室食品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功能食品研究中心農業套用化學研究所 農業部食品安全評價重點開放實驗室 農業部食品安全評價重點開放實驗室於2002年由農業部批准成立,由校內相關學科人員相互交叉、相互滲透組建而成。
實驗室多年來始終在食品安全領域開展科學研究,揭示有害化學物質和食源性微生物在食品中的發生和消除規律,建立殘留物和微生物安全性評價和監控的技術體系。已在食品攜帶的病原細菌與人體在DNA水平上的相互作用研究、快速自動檢測技術研究、我國幾種主要食用農產品和食品安全全程控制的標準化技術研究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2001年成功主辦了“第一屆中美食品安全與全程控制國際學術研討會”。完成並正在承擔多項國家、省市級研究課題和國際合作課題。食品安全基礎和套用研究已成為學院學科新的生長點。
科學研究
學院注重科學研究工作,“十五”期間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課題、省部市級課題和橫向科研課題國家及省部級課題94項,科研經費達2800餘萬元。獲省部級獎9項,獲得發明專利共23項,科研成果轉讓共42項,科研成果被採用共52項,直接經濟效益34380萬元。發表論文共572篇,其中SCI、EI、ISTP收錄55篇。 對外交流 學院一貫注重開展對外學術交流與合作,承辦過多次國際國內學術研討會,與美、日、加、法、芬蘭、丹麥和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20餘所大學,開展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究。對外交流擴大了學院的影響,促進了學科發展,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發展目標 建設一支團結協作、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學術隊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多出高水平成果,使學科水平處於國內同行前列,組建國家食品工程技術中心,在某些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建設國家級重點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