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蠻·飄蓬只逐驚飆轉

《菩薩蠻·飄蓬只逐驚飆轉》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飄蓬看似自然隨意,卻足以讀出壓抑憂鬱之感。下片寫茂陵之景,仿佛為找尋昔日之景而聒噪地牢騷滿腹。全詞幾乎全是白描寫景,可是蒼涼蒼涼蕭瑟之感躍然紙上。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菩薩蠻·飄蓬只逐驚飆轉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納蘭詞》
  • 文學體裁
  • 作者納蘭性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菩薩蠻
飄蓬只逐驚飆轉,行人過盡煙光遠。立馬認河流,茂陵風雨秋
寂寥行殿索,梵唄琉璃火。塞雁與宮鴉,山深日易斜。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菩薩蠻:詞牌名,本唐教坊曲,又名《子夜歌》《重疊金》《花溪碧》,雙調四十四字,用韻兩句一換,凡四易韻,平仄遞轉。
②飄蓬:飄飛的蓬草。 比喻人事的飄泊無定。驚飆(biāo):狂風。此句謂人事無定,在光陰中隨風四散,漂泊不定。
③認河流:從河流的走向來辨別方位 。
④茂陵:指明十三陵之憲宗朱見深的陵墓,在今北京昌平縣北天壽山。
⑤行殿:行宮。皇帝出行在外時所居住之宮室。唐李昂《戚夫人楚舞歌》:“風花菡萏落轅門,雲雨徘徊入行殿。”
⑥梵(fàn)唄:佛家語。謂作法事時的歌詠讚頌之聲。南朝梁慧皎《高僧傳-經師論》:“原夫梵唄之起,亦肇自陳思。”陳思,曹植。琉璃火:即琉璃燈,寺廟中點燃之玻璃製作的油燈。
⑦塞雁:大雁遠渡,隨季節而在江南、塞北之間往返。宮鴉:棲息在宮苑中的烏鴉。

白話譯文

飄蓬在狂風中亂飛,行人已經過盡,只剩遠山在霧靄中綿延。停下來,從河流的走向來辨別方位,明十三陵在秋風秋雨中更顯蕭瑟。
無人的行宮緊鎖,只透出些許琉璃燈曲光亮與僧人們的唱經聲。在這群山深處,太陽似乎更快地西沉,只有北方的雁和棲息在宮殿里的烏鴉守候著這份寂寞。

創作背景

詞寫路過十三陵時的感觸,或當與《好事近·馬首望青山》同作於康熙十五年(1676年)。當時詞人途徑彈琴峽,聽水聲潺潺,響若彈琴,恍然有所感,故提筆寫下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納蘭嘆興亡的詞並不少見,這首寫得尤其別致。
上片開頭就是描寫那隨風飄蕩的飛蓬,隨著突發的狂風飄零,不知何處。“飄蓬只逐驚飆轉,行人過盡煙光遠”,實際說的是人生之不定向,人同飛蓬,漂泊天涯,不知道歸處在哪,都是匆匆過客。開頭七個字,納蘭完全似旁觀陳述之人,寫景看似自然隨意,卻足以讀出壓抑憂鬱之感,不免有消極的意味。因用情太深而倍感苦楚,因知己太遠而無處傾吐鬱結的苦水,如此這般,納蘭也只得感嘆行人過盡。這時,他才停下馬來,心想該臻認河流,思思去向了,即“立馬認河流”,而此時,“茂陵風雨秋”已然出現在眼前。構述巧妙,讓茂陵的出現頗為合理,亦融進了蕭瑟的風,可見納蘭來到此處,有所思,有所慮,有所鬱結,像要尋些什麼來慰藉自己。
下片起寫茂陵之景,“寂寥行殿鎖,梵唄琉璃火”,白描寫景,反覆吟讀,滿是蒼涼之感,紙間散發出的全是悲苦的氣息。行殿之索,梵唄琉璃,都是歷史沉澱的標誌事物。歷史浩瀚,時光流轉,那些興盛的朝代,早被銅鎖鎖於時空深宮之中,褪去當年屋瓦樓閣金碧輝煌的琉璃,只剩梵唄聲聲,琉璃燈微亮,涌著安洋的經文,亮著高牆裡的微火,最終,只留下塞雁與宮鴉仍舊盤旋。
整首詞雖然幾乎全是白描寫景,可是蒼涼之感躍然紙上。最後一句最為突出:“山深日易斜”,日斜即為日落,山深日易斜,這是一個精彩的無理句段,我們知道太陽的東升西落與山是否深沒有任何關係,但容若卻說:在這裡,因為山很深,所以,太陽很容易落山。悖謬處見真理,卻無比沉重,字字鏗鏘有力,直落到心底里去,耐人深思,發人深省。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徐燕婷、朱惠國《納蘭詞評註》:“這是一首記游之作。全詞以白描寫景,蒼涼蕭瑟富貴榮華皆如浮雲,唯剩一手不黃土,供後人憑弔,詞中寓含興亡之嘆。”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